留守儿童体育心理现状及其帮扶机制研究

2015-11-14 07:09万一春王仕虎张本俊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动机价值观

万一春 王仕虎 张本俊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51)

(2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30)

留守儿童体育心理现状及其帮扶机制研究

万一春1王仕虎1张本俊2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51)

(2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3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安徽省霍邱县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儿童体育心理现状及帮扶机制进行研究。从体育态度、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现状及存在不足;提出从加强政府保障、明确家庭责任、完善学校环境和提倡社会志愿者活动等方面,构建留守儿童的体育帮扶机制。以期为促进教育公平、有效开展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和切实提升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体育心理;体育帮扶机制;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1 研究目的

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多达443万人,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7.26%,占全省中小学生总数的35%[1]。为此,安徽省政府非常重视,并推出系列举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目标之根本,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是众多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活动或家庭体育活动,既有利于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又有益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提升。了解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现状,并有针对性建立合理有效的留守儿童体育帮扶机制,对体现留守儿童教育公平、保障留守儿童教育权利、有效开展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活动、树立政府公信力、减小留守儿童家庭压力,特别是提高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安徽省霍邱县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儿童体育心理现状及帮扶机制进行研究。针对体育心理特征所涉及的体育认知、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等内容,制定《留守儿童体育心理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9份,回收率97.8%;获有效问卷483份,筛选得出324份留守儿童问卷,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为描述和分析问题提供数据支撑。针对调查情况,走访相关的管理部门和教育专家,听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为构建留守儿童体育帮扶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3 结果与分析

3.1 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状况

3.1.1 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

就态度而言,通常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3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2]。体育态度与体育认知的关联最为密切,体育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情感和行为意向,因此,留守儿童的体育认知水平是决定他们体育态度的最主要因素。围绕以下9个方面对留守儿童体育运动功能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他们的体育态度做出相应的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留守儿童的体育认知一览表(N=324)

表1显示,在1、2、5、6、7、9这六项体育运动功能的调查结果中,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一功能认知程度最高,但也只有70.7%的人数比例,这与体育运动的实际功能及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功能如表1中的2、5、6、7、9等的认同程度较不理想,这一方面反映出留守儿童的体育认知水平偏低,同时也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在体育认知环节存在薄弱之处。另外,令人堪忧的是,有部分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产生的直观表象存在误解,如认同2、4、8项的人数比例也相对不低。体育运动中的耗时、疲惫或意外伤害事故等现象只是直观的表象或相对的,学校和家庭的体育教育还应注意引导留守儿童穿透现象,从本质上去认知体育运动的自然质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结构质功能(教育,娱乐)和系统质功能(经济、政治)[3],教育留守儿童懂得科学的体育认知,促成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进而提升学校和家庭体育教育效果。

3.1.2 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需要时的情绪表现,它是个人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它是推动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促使人们积极地寻求满足认识需要的途径和方法。这种认识需要愈被满足,则其兴趣愈被丰富与深化,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兴趣。因此,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机制[4]。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程度如表2所示。

表2 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一览表(N=324)

表2可见,留守儿童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1.43%和40.71%。虽说人数比例总和为62.14%,但总体人数比例还是不尽理想。留守儿童正处于喜爱玩耍的年龄阶段,对体育运动没有能够产生兴趣,分析认为,存在多种制约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外务工,相比之下缺少家庭体育的引导者和运动伙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其次,农村体育运动设施短缺,甚至没有,留守儿童在几乎见到到体育设施的环境中长大,体育运动兴趣自然淡薄。再有,学校教育存在诸多多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下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短缺。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受监管的力度较小、偏爱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体育运动;另外,参加体育运动也有利于留守儿童发泄自己的情绪,排解孤独感。因此,农村也好,学校也罢,都应重视体育,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学校还要特别注意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尽可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场所以及专门的体育教师,切实提高他们的体育兴趣。

3.1.3 留守儿童的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5]。留守儿童体育动机的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的体育动机一览表(N=324)

从表3显示的体育动机人数比例看,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缓解学习压力和强身健体。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为了强身健体,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缓解学习压力人数比例名列前茅,足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这应该与应试教育的相关制度关联密切。体育动机人数比例相对较高且排列第3、4的分别是培养意志品质和提高体育成绩。体育运动,尤其是参加体育比赛,能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互助协作、团结友爱等精神品质,已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共识。留守儿童这一体育动机的人数比例相对偏高,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关注。值得留意的是,提高体育成绩也是留守儿童的主要体育动机之一,这与现在体育成绩带入中考总分有密切关系,表明应试教育的主导作用依然明显。总体看来,留守儿童的体育动机较为广泛,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虽说呈多元化特点,但还是以缓解学习压力和强身健体为主且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3.1.4 留守儿童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评价的总和[6]。留守儿童体育价值观是留守儿童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评价、判断、选择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对体育的态度、情感、兴趣、爱好和参与。留守儿童对体育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留守儿童的体育价值观一览表(N=324)

表4反映,体育价值观认同人数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是健身、娱乐、教育三种,94.44%的留守儿童认同了体育的健身价值观,体育的娱乐、教育价值观也得到了留守儿童较为充分的肯定。可见,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健身、娱乐和教育这三大主体功能认识程度较高,这三种价值观是留守儿童的主要体育价值取向。表4还表明,留守儿童对于体育交往、经济和政治等价值的认识较为薄弱。体育活动是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他不仅能使得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促进同学、朋友、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教育和启发,从而全面发展自我。但只得到22.84%留守儿童的认同,这与对留守儿童体育态度调查的相关结果较一致,值得关注。另外,体育的政治价值历来不可忽视,经济价值也日益凸显,青少年完全有必要应该对体育的这些价值有较高程度的认识。因此,农村学校应注重加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这些薄弱环节,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1.5 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状况总结

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包含体育态度、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等较为丰富的内容。从决定留守儿童体育态度的体育认知水平看,留守儿童的体育认知水平偏低,与体育运动的实际功能及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推进留守儿童进一步认知体育活动的体育兴趣看,留守儿童对体育兴趣状况不尽理想。从推动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的体育动机看,留守儿童的体育动机呈多元化特点且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从留守儿童体育价值观这一综合体现看,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健身、娱乐和教育这三大主体功能认识程度较高,但对于体育交往、经济和政治等价值的认识较为薄弱。

留守儿童在体育态度、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等出现的一些不够理想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薄弱之处,这与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农村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实际状况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构建较为完善的留守儿童体育帮扶机制,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3.2 留守儿童体育帮扶机制

3.2.1 加强政府保障

国家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分享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利[7]。首先,政府应根据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出现的实际困难,尽快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法》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应加大投入,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投入。在农村建立寄宿制学校,完善生活、学习设施和体育文化设施,让留守儿童有地方学、有地方住、有地方玩;用优惠政策吸引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为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师资等学习软环境;最后,鼓励各大、中、小城市建立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的制度、鼓励社会有志之士针对农民工子女开办留守儿童学校,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的实际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体育活动环境等优质教育资源。

3.2.2 明确家庭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天,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父母的爱应“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可是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离开孩子,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据统计,2014年中国农民工数量有2.69亿人,留守儿童人数为6100多万,有些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国家各级政府、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等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关爱得再多、投入再多也不能替代父母的地位和职责,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必须承担起教育、关心、爱护的责任和义务。将这种责任和义务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约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必须遵守,要求他们必须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做到定时回到孩子身边,定期通过视频、电话、书信等形式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习的情况,为孩子购买学习资料和体育活动器材,并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

3.2.3 完善学校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也就是留守儿童接受知识、形成价值观、养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制定一系列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记录、监控孩子的成长过程,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老师经常开展集体或单独的心理咨询,解决孩子因父母关爱不够、亲情缺失带来的孤僻、胆小、自卑等心理问题;建立网络视频聊天室,通过网络视频的交流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和和父母因分隔两地带来的思念,尽情的表达和宣泄心中的各种情感,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年龄一般在6-15岁,他们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文化活动对人的性格和品德有很好的塑造价值,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体育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竞赛、体育游戏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培养留守儿童的文化素养、团队精神、体育意识,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另外,通过各种活动,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性格养成、品质培养等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4 提倡社会志愿者活动

从1993年开始,我国志愿者在每次大型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国累计有2.68亿人次的志愿者为社会提供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8],其中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14年我国在校大学生2468.1万,大学毕业生727万。在校大学生和留守儿童年龄差距较小,容易交流,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政府、高校、农村学校和社会应创造一定的条件,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的力量,组织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最好是一对一帮扶,从课程学习到文体活动,从生活关心到心理引导。对于留守儿童,不仅是一次与大学生的交流,更是给自己树立目标,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机会;对于大学生,也是一次社会实践的经历和体验,与社会弱势群体的接触,能帮助他们全方位的认识社会并为承担起社会责任打下基础。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2]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29-32、39.

[3]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卢家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晏宁,毛荣建,毛志雄.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30-32、73.

[6]王奇峰.对我国体育价值观研究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7,(5):10-13.

[7]张保中,许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促进策略探析[J].农业考古,2011,(6):351-355.

[8]李媛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ON PSYCHOLOGICAL CURRENT STATUS AND SUPPORT MECHANISM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Wan Yi-chun1Wang Shi-hu1Zhang Ben-jun2
(1 Department of Arts&Science,Anhui 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051)
(2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Arts,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Anhui 233030)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thesis makes a study 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support mechanism of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and this study takes some students in Huoqiu County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 of Anhui as research objects.From such aspects as sports attitudes,interest,motive and valu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ng the support mechanism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support,insuring family's responsibility,improving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advocating social voluntary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on promoting equity in education,carry out left-behind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ports psychology;physical support mechanism;the left-behind children;physical education

陈 凤

G807

A

1672-2868(2015)03-0115-05

2015-03-20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K2014A215)

万一春(1972-),男,安徽霍邱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动机价值观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我的价值观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