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国内普通高校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11-14 05:14刘红星李佳
学理论·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

刘红星 李佳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资助工作实现了奖、贷、助等全覆盖的工作体系。资助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资助普遍存在“重资助,轻德育”等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资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31-0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成了“时代宠儿”“天之骄子”。那个阶段不仅上大学免学费,国家还包分配工作;自1989年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但学费相对低廉;1996年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上涨至千元以上;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步入数千元。高校完备的资助育人体系制度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完善的资助体系可以有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当前国内资助工作概况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国内高校资助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共建立了“奖、贷、助、勤、补、免”和绿色通道并存的资助体系[1]。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然而,当今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不足,主要采取了“无偿”资助的模式,对贫困生自立自强、励志诚信、感恩等教育极为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助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国内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标准有待完善。在高等院校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对资助工作来说意义重大,但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学校无法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在认定过程中,往往从《家庭收入证明》等开展认定工作,证明材料的开具单位未对材料真实性进行核准就随意加盖公章,学校仅凭《收入证明》无法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以及能否承担起学生的上学费用情况。第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3],由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生证明缺乏科学可行的认定家庭贫困的评审标准,且东部发达省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高,从而导致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数据库庞大,贫困生总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偏高。

2.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高校资助工作更注重于经济帮助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只要对贫困生多给予经济帮助,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是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不仅面临经济上的资助,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且要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愿意参与校园活动,更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更有极少数学生还会和条件较好的学生对比,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巨大差距,感到社会不公平,导致产生仇恨他人乃至社会的心理[4]。但目前高校对贫困生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根据贫困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3.资助资金来源途径有待拓展。当前高校奖学金、助学金、补贴等各类资助经费均来源于财政支付,与西方起源于教会资助的方式不同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官学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政府资助学生的传统。资助工作中对国家、政府的依赖性过强,社会资助偏少,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尚未建立起来[5-6]。如果高校能够争取更多的社会机构捐赠并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必将会进一步扩大受助学生的数量[7-8]。

4.贫困生动态监管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目前通过学生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对贫困生真实情况的掌握,同时在日常管理中疏于对贫困生在感恩诚信励志及爱心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这类贫困生不懂得感恩,表现为冷漠、缺乏爱心,甚至缺失诚信,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申请贫困生资格,进而挤占了资助资源,但目前高校尚未建立中途退出机制和贫困生黑名单制度。因此,为确保正常的资助工作秩序,必须建立起基于贫困生的动态监管,建立贫困学生中途退出机制。

5.贫困生资助方式有待改善。目前国内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需要受助偿还或付出劳动外,其他形式的资助方式均为无偿资助。但无偿资助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受助群体由于不断得到无偿资助,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他们变得麻木,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有的有了第一次无偿资助还想要第二次,有的觉得给的太少,还伸手向学校要,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通过勤工助学等主动方式来获得资助,不愿意从事比较艰苦或者不体面的勤工助学工作,更乐意于“不劳而获”[9]。也存在着少数群体,他们整日无心学习,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忙着谈恋爱,成绩出现大批次不及格,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学籍异动,更有极少数被学校劝退。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建立生源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数据库。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抛弃过去仅仅依靠证明材料作为认定依据的唯一做法,争取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从日常就餐消费、家庭收入、人均月消费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同时,由于发达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设置较高,因此,建议采取把学生生源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设置为该生申请贫困生依据的标准,将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助群体,同时降低贫困生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进一步提高符合条件受助群体的补助水平,杜绝挤占资助资源行为的发生。

2.关爱贫困生群体,加强对受助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贫困生特点,开展针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高校应对新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积极观察贫困生群体中的关爱,提升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要让在校高年级优秀贫困生介绍自己摆脱困惑的经验,指导贫困生摆脱心理束缚,减轻心理压力,树立起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时要通过积极指导贫困生参加各类社团组织,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活动,在活动中群体之间相互支持,扩大活动范围,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性并缓解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经费不断增多,但经费不足且渠道单一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障碍,也制约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单一且很薄弱。因此,要使高校资助工作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在增加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多方面筹措社会资金,转变工作思路,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争取有组织的专业化的教育募捐,扩充资助资金来源渠道要不断开拓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渠道。

4.建立动态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制度。高校可以通过尝试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建立贫困生诚信动态监管制度,通过了解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还款、学杂费交纳、参加勤工助学、志愿活动、爱心积分情况等,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的品行说明、信用记录等,设立诚信积分制度等,存在虚假信用状况或不良行为记录将立即停止发放国家助学金等,并不再享受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补助补贴,同时纳入贫困生诚信体系中的黑名单,进一步完善对贫困生的日常动态监管。

5.推进有偿助学,提升贫困生群体的责任意识。高校资助工作将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从以助学金、奖学金为主向以学生贷款为主转变,引导贫困生自主选择有偿资助的方式,通过勤工助学、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含生源地贷款)等形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分摊自己的教育成本,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抛弃过去“等、靠、要”的懒散习惯,切实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推进有偿助学为主的资助工作制度建设,国外多年的资助发展和趋势是,以助学金为主的资助政策转变以为助学贷款为主的资助政策,从无偿转向有偿[10-11]。

6.强化诚信教育,提升贫困生群体的诚信意识。建议学校、学院、年级小组相结合的三级诚信教育模式。将诚信教育推广到院系乃至班级,以班级或年级贫困生群体组成年级小组,开展以年级小组为单位的诚信教育活动,提升诚信教育的参与度,同时加强对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同时段突出诚信教育的重点:申请时加强明礼诚信的教育;放款时加强感恩、自强自立教育;离校前要加强贷款还款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毅,王琦.新时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4).

[2]2011年全国学生资助金近900亿,已初步建立资助体系[EB/OL].中国网,[2015-04-13].http://news.china.com.cn/-

txt/2012-01/30/content_24506156.htm.

[3]梁军.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J].高教论坛,2007(5)

[4]吴跃峰.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22.

[5]靳京阳.高校贫困生认定和资助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28.

[6]刘娟.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几点看法[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67-68.

[7]李娟,龙耀.徘徊在“成年”与“未成年”之间——中国大学生社会资助问题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6):33.

[8]李建坡.构建“资助+教育”一体化资助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3.

[9]姜旭萍.关于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若干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2,32(1):105-108.

[10]王海生.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亟待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0(5):39.

[11]甘剑锋.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六大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6):39.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