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隐结构初探

2015-11-14 10:19刘峰刘佳
学理论·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高频词社会责任感

刘峰 刘佳

摘 要:本文运用自由联想法对“社会责任感”概念的表征进行初步探索。依据激活扩散模型,以“社会责任感”为靶词,让178名被试大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再对被试者联想到的2 342个有效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简化合并出最能代表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高频词组,再依据因素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归纳出人们表征“社会责任感”的内隐维度,以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社会责任感内涵提供实证线索。

关键词:概念表征;自由联想;内容分析;高频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88-0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是一个让我们耳熟能详,但却始终又难以良好诠释的名词。“责任”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深厚的内涵,它贯穿于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当中,并伴随着国家发展的始末。因而,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之基、发展之本。

《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这一概念做出如下释义:一为分内应做的事;二为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1]。《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在词源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但是词源上的意义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人们的心理意义,尤其当这个概念基于主体认同而产生时。“社会责任感”就是典型的基于主体意识的主观认同而形成的,它受个体的自由选择支配,而不受外部强加。换句话说,社会责任感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自我认知、自我约束乃至自我超越。因此,研究人们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心理认知结构就显得更为重要。

社会责任感是人们所有道德品质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同时也是一个人,特别是社会人的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你生活在这里,就有规定,就有责任。”进而,我们可以这样推断:一个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他人、社会负有高度的责任感。但是,人承担社会责任,不单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关系对人的规定及人的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因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亟待丰富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范畴。

纵观目前众学者关于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范畴或其实际研究需要,因此,对“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结论都比较分散,且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难真正把握“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本文尝试通过字词联想的研究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这一概念的内隐表征结构,以期创造性地规划“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维度,为进一步研究“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提供实证研究线索,以最终实现解决当代社会危机及其超越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文设有两个研究部分,研究一主要搜集大学生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联想词,并简化合并出高频词表;研究二主要是将高频词汇进行分类编码并将高频词汇归并到编码表的各大维度中去,得到高频词的维度分类表。

研究一:以2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178人,有效被试中男生38人,女生140人。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给每一名被试发放大小规格为18.2cm×25.7cm的白纸,先请被试填写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所在系别、16岁以前主要居住地地域级别、个人信仰、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信息。

开始正式实验时,向被试说明这是一项关于大家对责任感的认识的研究,主要让其发表自己对“社会责任感”这一概念的看法。然后呈现研究范例,比如看见“法律”这个词,能让我们联想到“(1)法官”“(2)宪法”“(3)监狱”“(4)杀人”“(5)三马加爵”(一位A级通缉犯的姓名)……等一系列词语。要求被试在研究者提供的实验材料上,尽可能地列举出能典型说明“社会责任感”这个概念内涵的词语,表述要简洁,只能用词、词组而不能用句子来表达。最后强调保密原则,并请被试消除顾虑,认真、如实、独立地填写。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搜集来的联想词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将收集来的联想词和被试的人口学变量信息输入数据库,再按照研究者严格制定的简化合并原则,对联想词进行简化处理,较长的短语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抽出关键字取而代之;将同义词做合并处理以有效减少联想词类别数目,合并时要遵守量少者并入量多者的原则。最后,在秉承尽量靠拢原型的原则,进一步对联想词进行合并处理,即将表达同一内容的不同项目合并为一个原型词汇。对搜集到的所有联想词进行上述处理后,得到了一个典型性表征“社会责任感”的高频词汇表。研究选取其中频数大于5的前130个联想词(累计联系频次达91.89%),以备研究的第二阶段使用。

研究二:共有3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本阶段研究,其中有效被试289名,包括女生181人,男生108人。第二阶段的研究材料是根据前一研究得到的130个高频词编制而成的评价问卷,问卷中的题目随机排列,均采用里克特5点评定法则,即每个研究被试根据自身认知将问卷中的高频词与“社会责任感”的含义的接近程度进行5点评价,非常接近计5分,较接近计4分,不置可否计3分,较不接近计2分,非常不接近计1分。实验阶段问卷采用集体施测,不限制具体实验时间,以被试自身认为满意为止。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运用SPSS16.0对289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结果,两名研究者再结合内容分析法[2]对高频词汇进行分类编码并将高频词汇归并到编码表的各大维度中去,得到高频词的维度分类表。

二、研究结果

(一)社会责任感的高频联想词

表1    “社会责任感”130个高频词列表(N=178)

178名有效被试共计提供联想词2 342个,其中所选择的130个高频词累计频数为2 152个,占总数的91.89%。研究者认为,对于每一个词,其联想频次(人次)是不同的,越多的人联想到该词,就说明它与“社会责任感”概念的关系越近,因此,我们把联想到某个词语的被试百分比定义为该词的联想强度。本研究中被联想到的最高频次的词汇是“道德”,联想频次78次,联想强度为0.44。

(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分析结果

使用SPSS16.0对研究二的测评问卷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再综合内容分析法及研究者信度检验,最终将“社会责任感”的表征维度划分为7个(详见表2)。

表2        “社会责任感”内容分析结果

研究者将表征“社会责任感”的7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尚德修为、好善乐施、国魂民韵、高山景行、法治行规、责无旁贷、约己恤物。其中尚德修为的平均联想强度最高为0.32,约己恤物最低为0.05,由数据来看,各个维度之间的联想强度差异较大。

三、研究分析及结论

(一)“社会责任感”高频词分析

在整个高频联想词表中,被联想频率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道德、责任、帮助、爱心、义务,其联想强度分别是0.44、0.30、0.29、0.28、0.27。由数据可推知,近半数的大学生首先认知“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的紧密关联性。这一结果和我国各阶段教育所广泛开展的德育是分不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验结果恰恰验证了《纲要》的正确指导性和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实施素质教育的喜人成果。道德层面的意识教育已经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成为认知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高频词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负责任、助人之心、爱心、尽义务是社会责任感的首要素质,是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最有效方式。奉献、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信、正直正义、团结、关爱、善良、助人为乐、援助的词频均高于20,由此可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并时刻敦促他们将我国传统美德中的要素进行自我认知转化。“社会责任感”修于内,形于外,相信当代大学生一定会知行合一地践行自身社会责任。

除此之外,高频词表还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责任教育路线。在高频词表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内隐认知结构,即哪些责任内容是已经得到良好内化的,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些还没有很好地进入大学生认知层面。这将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现行责任教育思路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社会责任感”内隐维度分析

根据因素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结果,将所有高频词划分为7个维度,其中“尚德修为”维度中所含高频词个数及各高频词的联想总频次均处最高水平,平均联想强度达0.3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认知社会责任感时,首先侧重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为,这就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另外一个概念——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指具有思考能力的个体或群体应当对其存在的环境及社会等履行的、遵守道德及维护道德的责任[3]。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内隐认知结构中,道德责任属于社会责任感的范畴。

“好善乐施”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隐认知结构中的第二个维度,弱势群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孝顺、贡献牺牲、奉献、见义勇为、公益、慈善保障、援助、帮助、助人为乐、关爱、友爱、爱心等词集聚这一维度,充分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印证了社会责任感生成的根源是从善,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乐施。

“国魂民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隐认知结构中的第三个维度,其平均联想强度为0.14。从数字上看,仅有14%的被试联想到这一维度中的高频词,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理解,就可以惊喜地发现,社会责任感已经被一部分大学生上升至国家、民族精神之高度。他们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政府、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方面的意义,逐渐由“个体化社会”意识转向“国家民族化的政治社会”意识,逐渐由父子、兄弟、长幼、君臣等人伦中的具体责任升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高山景行”“法治行规”“责无旁贷”“约己恤物”四个维度充分展现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内隐认知结构的丰富性及完善性。纵观大学生表征“社会责任感”的七个维度,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已经突破个人修为的限制,升华至国家、民族命运之高度,既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创造性地添入时代元素,现已形成一个完善的认知体系,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感实践。

(三)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两项实证研究,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关于“社会责任感”的高频联想词和内隐认知结构。研究确立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表征系统的七个维度,即尚德修为、好善乐施、国魂民韵、高山景行、法治行规、责无旁贷、约己恤物。这七个维度从意识层面到行动层面,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从人文层面到自然层面均有覆盖,这不仅仅说明,大学生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体系结构完善、内容丰富,更显示了我国广泛开展德育教育的显著效果。

七个维度中“尚德修为”平均联想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国大学生的“责任观”主要存在于意识层面上。换句话说,当代大学生对于“责任”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而还没有完全内化成自身的行为要求,这就非常容易导致一种“人人都怀揣着道德,却不去践行道德”的虚假繁荣现象。这非常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去深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是“空中楼阁”,而应使其“落地生根”,真正的落到实处!从意识到行为的真正转变,是我国德育工作,尤其是责任教育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

最后,从“责任他律”上升至“责任自觉”,应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社会责任感的七个表征维度中,有一个维度是“法治行规”,它的平均联想强度为0.1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大学生还在认为责任需由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制度秩序等外在条件的保障或约束才能实现,即责任践行要靠国家法制等他律手段来实现。这是一种被动的责任观,我们广泛开展的德育工作不仅仅要培养遵纪守法的大学生,更主要的是要积极培育高度自觉的大学生。因此,培育具有高度“责任自觉”的大学生应是德育工作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74.

[2]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4-311.

[3]郑晰文.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高频词社会责任感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