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2015-11-15 07:42何宗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5期
关键词:二聚体外周血缺血性

何宗亮

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普爱院区创伤外科 黄石 435000

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和病因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一些人体内的微生物包括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Hp)、病毒特别是多药耐药菌等反复感染可使患者感染系统性炎症[1]。本文通过测定脑卒中患者发生感染的特异性抗体IgG含量,同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Cyc水平、血脂以及周血FIB、D-二聚体和白细胞水平变化的相关性,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43例,年龄42~77岁,平均(60.35±8.42)岁。按照1996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头部CT或磁共振检查并复查,确定病灶部位和大小,其中脑梗死病灶位于基底节38例,半卵圆中心27例,皮质15例;选择同期体检且各项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人79例为对照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5~75岁,平均(53.74±11.82)岁。经头部CT或磁共振检查未见明显缺血病灶。2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2-3](1)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于发病24h内入院接受治疗;(2)有动脉粥样硬化史;(3)病灶均为基底节、半卵圆中心或皮质的单发病灶的患者;(4)入院前1个月内无感染史或外伤手术史的患者;(5)本次接受治疗前1个月以内未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患者;(6)无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史的患者。

1.3方法所有患者及健康成人入院2d后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3mL,并标记。所有血液样品3 000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并保存于-80℃冰箱中保存,供后期统一检测。检测项目包括:(1)多药耐药菌感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入试者IgG的表达量;(2)Cyc含量检测:采用比浊法检测血清中Cyc含量,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血脂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与Cyc和血脂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多药耐药菌感染阳性和阴性组外周血FIB、D-二聚体以及白细胞水平。

2 结果

2.1 2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Cyc和血脂相关指标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IgG阳性率、Cyc、血清中TC、TG及LDL-C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中HDL-C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多药耐药菌感染及血清Cyc、血脂的检测水平 (s)

表1 2组多药耐药菌感染及血清Cyc、血脂的检测水平 (s)

血清标志物 研究组(n=80)对照组(n=79)χ2/t值 P值IgG阳性率[n(%)]65(81.3)17(21.5)7.34 <0.05 Cyc(μmol/L)21.43±0.52 12.68±0.25 7.83 <0.05 TC(mmo/L)5.81±4.82 3.63±1.69 9.46 <0.05 TG(mmo/L)3.72±0.63 1.17±0.09 6.91 <0.05 HDL-C(mmo/L)1.03±0.06 1.79±0.05 8.55 <0.05 LDL-C(mmo/L)4.46±0.04 2.22±0.01 8.59 <0.05

2.2多药耐药菌感染与Cyc、血清血脂相关性比较阳性组患者血清TC、TG、LDL-C及Cyc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阳性组血清HDL-C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药耐药菌感染与血清血脂、Cyc相关性比较 (s)

表2 多药耐药菌感染与血清血脂、Cyc相关性比较 (s)

项目 阳性 阴性 t值 P值多药耐药菌感染Cyc(μmol/L)25.55±5.48 14.49±6.33 6.48 <0.05 TC(mmol/L)5.69±0.34 4.32±0.55 5.73 <0.05 TG(mmol/L)3.08±0.39 2.03±0.42 5.82 <0.05 HDL-C(mmol/L)0.89±0.13 1.34±0.25 6.26 <0.05 LDL-C(mmol/L)3.57±0.64 2.61±0.51 4.95 <0.05

2.3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外周血FIB、D-二聚体、白细胞的相关性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FIB含量明显高于感染呈阴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二聚体和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外周血FIB、D-二聚体、白细胞的相关性 (s)

表3 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外周血FIB、D-二聚体、白细胞的相关性 (s)

指标 阳性 阴性 t值 P值多药耐药菌感染FIB(g/L)5.03±1.23 2.54±1.28 6.18 <0.05 D-二聚体(μg/mL)217.09±146.39 197.87±141.21 1.64 >0.05 WBC(×109/L)8.25±5.33 7.86±4.24 1.21 >0.05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4],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因素,但对于多药耐药菌感染引起机体的血清标志物变化的研究并不多,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成人,说明多药耐药菌感染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多药耐药菌感染可能是通过口腔、消化道等多种途径感染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了血液黏稠度,改变了血液流变学,造成机体凝血机制紊乱。

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c)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5]。目前研究发现[6-7],Cyc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gG抗体阳性表达率以及血清血脂、Cyc表达水平的变化,对比分析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血清Cyc水平、外周血FIB、D-二聚体以及白细胞的水平变化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阳性组患者的血清TC、TG、LDL-C及Cyc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而阳性组血清中HDL-C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患者(P<0.05),说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与血清Cyc表达水平、血脂相关指标密切相关。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FIB含量明显高于感染呈阴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2组患者D-二聚体和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血清中FIB含量升高,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引发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感染发生后血清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及时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可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这就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新的思路。

[1]Warnock NG,Gandhi MR,Bergvall U,et al.Complications of intraarteri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investigated for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J].Br J Radiol,1993,66(790):855-858.

[2]Kaiser S,Chronakos J,Dietzek AM.Acute upp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 and stroke in an unresected pheochromocytoma[J].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2013,58(4):1 069-1 072.

[3]黄红,周燕,李惠仙,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 885-4 887.

[4]Rackoff LA,Bok K,Green KY,et al.Epidemiology and Evolution of Rotaviruses and Noroviruses from an Archival WHO Global Study in Children(1976-79)with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sign[J].PloS One,2013,8(3):e59 394.

[5]Bode RF,Halitschke R,Kessler A.Herbivore damage-induced production and specific anti-digestive function of serine and cysteine protease inhibitors in tall goldenrod,Solidagoaltissima L.(Asteraceae)[J].Planta,2013,237(5):1 287-1 296.

[6]Lipton P.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as a Key Player in Brain Ischemic Cell Death:a“Lysosomocentric”Hypothesis for Ischemic Brain Damage[J].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2013,4(6):672-684.

[7]王曦,张欣,陈金莹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两种血清标志物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4):404-405.

猜你喜欢
二聚体外周血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