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典墨用自华

2015-11-16 06:12许景海
中国铁路文艺 2015年9期

许景海

梅兰竹菊可养性,琴棋书画能陶情。

近日,反复拜读了原佳木斯罗汉森分局长出版的《杏林集》,我不禁沉浸在那优美的诗的意境之中,就像漫游在一片开花的国土上,细细品味,受益匪浅,感慨颇深。

我要不是亲眼看到罗局的集子说啥也不会相信,一个忙于铁路运输事业的领导于部,还能写出书来,出乎我的意料。要是联想起来看,他不仅爱文学、懂文学、会写诗,还是一位热心培养文学作者的好领导。那是1998年他刚来佳木斯分局任党委书记的时候,就倡导培养一批文学作者,建议工会办一个文学刊物。工会主席郭志林接受了他的建议,办了一本纯文学刊物《三江水》,共办7年,出了14期,培养作者200多人,有的作者出版了书,有的在国家级报刊上获奖,丰富了佳分局企业文化,从这里不难看出罗汉森分局长对文学的爱好和重视。他不仅能写诗,还能写文章、评论。记得1993年他写的《浅谈李瑛诗歌意境》一文,曾发表在哈尔滨铁路局办的文学刊物《奔驰》上。

我读了他的《杏林集》,有很多想法,我确确实实很佩服他。他是一位帅才,有大将风度,大凡有很高造诣的人,都重视文学,爱文学,能吟诗作画。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写出了不朽的著作,也写出了高水平的诗作;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陈毅等伟人,有的出版了诗集,有的唱出了高歌。我说罗局是帅才,是有根据的。在事业上,他是一位工作狂,组织发动的一场“富小拖大讨论”,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在诗歌创作止,可以说是一位高手。他吟的诗,不仅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还把新诗的写法也揉了进去,让人读了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他人情味浓厚。曾任原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长的孙浅写了首《长相思·母亲》,“眼也花/髻也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针针手里纱/老要啥/少要啥/儿女公婆妯娌娃/单单没有她”。这首诗非常有人情味,罗局爱不释手,他爱这首诗,也证明他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干部,从他的一言一行,就体现得非常突出。他任党委书记时,总是开门办公;他任分局长时,仍是开门办公。到单位看看老同志,打听打听老同志,从这一点看,他就有人情味。他写的诗更充满人情味,从他的《春图》就可以看出,表面是写景写物,其实是写在紧张工作中挤出时间回家探望年迈老母,这能说不是人情味吗?对同志火一般热情,《送友人》,“杏花开时会老友/酒不醉人杯不收”,多么热忱。《遇故人》,更能看出他的人情味,“杏嫩枝头遇故人/月下只影觅知音/天涯处处有芳草/一寸感情一寸金”,多么亲切呀!他的《偶感》看后更让人体会到浓浓的人情,特别是小序写的更感人,小序说:“2005年8月6日赴绥芬河,想起已逝的秦玉顺、邓子新诸人,甚是悲哉。”多么感人的语言呀,人已故,却仍然记在作者的心中,作者还念念不忘。这却与宋代陆游的诗反其道而行之,陆游在《忆三山》中写到:“柳桥南北弄烟霏/门不常关客自稀”,说自己从官场下来,回乡之后,不关门也不像在朝野时那样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了,现在不关门人也不来了,写的多么现实啊。可罗局连故去的人都记在心中,现在这样的干部少了。这都不说了,看看他的动人诗句吧:“秋柳葱笼晚麦黄/脚踏轻松去山乡/一草一木都是情/偶怀故己泪沾裳”,句句含情;《赠志杰五十岁生日》,更道出了同志情,一个老同志的生日,他还牢牢记在心上。另两首《二月二十七日与女及女婿乘船同游旧金山海上监狱有感》《惜别言》等都是情字浓浓。

他妙趣横生。凡是政治家、文学家,尤其是诗人,写的东西都是妙趣横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滋有味。《观牛虎斗》就是一例,文字活灵活现,让人感到自己就在现场,正在观看牛虎斗。结尾两句含意颇深:“试问兽王威何在/秃山秃岭悲悠悠。”有山虎才有威,古语说的好,虎落平阳被犬欺,也有的说虎离深山被犬欺,总而言之,就是说,现在树被人砍光了,山秃了,兽王也无有藏身之地,无有用武之地,那我们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这样一个问题呢?让人深思。《春过分水岭》一首,分水岭本来是常见的,可是他看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一道山脊一道梁/却步俯首细端详/山南松林碧如玉/山北桦木白如墙/北坡涓水水成溪/南波流水水汪洋/一缕清风滑过去/满谷涛声满谷香”,语言精粹,对仗工整,八句就道出小兴安岭之美,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夜观冰排》是一首好诗,“冰随江排去/春从草木生”,这两句内涵深刻,结尾两句:“一生足自慰/何须白发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由江排写到了自己。《同江行》这一首写的非常大气。“水拥大川流不尽/浪拍巨石日月惊/千年铁锁锁不住/黑龙一跃天地情”,多么气魄、多么壮观,看到这个景象,让人感到不吐不快之感。《豫园游记》,作者面对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面对络绎不绝的游人,他想的是“人自四方心互通/树高千丈根相连”,也就是说来自港澳同胞也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也好,他们都希望祖国昌盛,都想往祖国,是一条心是一条根。另外在游花观景中,他把观察到的奇花异草写在他的诗作里,更增加了他的诗的分量。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在他的诗作里,引经据典,给作品更增加了玄念,这首诗里的“微宗榭前留奇石”句,就引用了典故,豫园里的玉玲珑就是一块奇石,是宋徽宗时运来的,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是一块名石,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从顶上倒一盆水,下面各孔都滴水,从底下点上一盆香,上头各孔都冒烟,所以说作者每走一步每看一眼都有名堂。这就说明他视野广阔,思维能力强。《游西湖》写的也很入神入境:“三面环山一面城/天堂驻足落南屏/三尊石塔印明月/半潭荷花半潭影”,就像摄影一样,一下子就把西湖关键景点抓住了,一看诗就看到了西湖。结尾两句更耐人寻味,“自古余杭多人杰/唯有为民留清名”,这里是说为民办好事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两堤秀木百年荫”,人们对“两堤”不忘,“两堤”对人民有好处,所以对修浚“两堤”的白居易、苏东坡不会忘记,对抗金兵的岳元帅不会忘记。《游昌黎葡萄沟》《山魂篇》也有滋有味。

他乡土味浓。很多诗人都写自己乡土往事,写当年故乡情。唐朝诗人贺知章写过,《回乡偶书》两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家别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罗局也有很多往事,也有很多故乡的故事,他都没有写,却写了下乡时的农场,标题直截了当,《阔别三十四年重返知识青年农场手记》,共写六首,这一组诗从文字、顺序、情感等都入情入理,鲜明地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读起来很入时,闪烁着上山下乡的光芒和吸引人的魅力,闻来异香扑鼻。他能写出这样美的诗,来自他对现实生活新鲜的独特见解和美的感受,来自他对生活的不与别人雷同的体验。组诗第一首:“离去每念众师友/驱车急驰故乡秋/青春情系热土地/大地摇铃山挥手”。开头两句就道出了作者离开这里对朝夕相处的众师友的思念,三十四年后回到这里的急切心情,虽然到铁路上当了干部,心仍然情系这块热土。他仿佛看到了大地在“摇铃”、山在“挥手”,这是他个人的心情愉悦,他也知道众师友欢迎他的到来,但他却没有那么直白去写,而是用“大地摇铃”“山挥手”来替代,用词非常巧妙,用生花的彩笔描绘出了一种意境,既新鲜又独到。它是作者从生活中感发的主观之意和融注了作者感情的客观现实生活之境,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即作者对生活的感情,感受认识和评价;境,就是事物的形与神,经过作者的提炼概括道出了生活形象及其精神实质。意境,是“情、理、形、神”在艺术形象中的和谐统一,使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构成引人联想和想象的艺术世界。从这第一首诗就让人体会到了“情、理、形、神”俱在,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第二首,写了这里一些同仁已经老了:“白发苍苍上眉头”,可是这些老者,人老了劳动却没有放,仍然勤劳耕作,“握手老茧依然厚”,写的多么生动有力,多么精彩。笔锋一转,通过这些人的不停劳作,出现了“屋前牛羊屋后柳”的小康景象。“大地子孙自风流”,这一句包罗万象,可以说自由幸福,无忧无虑,等等,等等……笫三首,作者回到了当年的岁月,他同这里的人们“饥时同煮一锅米/冻罢共举一壶酒/日出而作日落归/高山常绿情长久”,写的很有味。知青的生活人们都知道是那样单调,那样的劳累,作者却写的那样轻松愉快,让人们一打眼就会想起当年那股知青潮,人们恍惚眼前出现了浩浩荡荡的知青大军。几句诗包含多么深沉的感情呀!在情节结构和艺术描写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这首诗其实是从纵剖面和横断面着手的,反映下乡生活,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流水账和编年史,而是提炼出具有显著特征的生活片断,选择几个典型的生活事件,从而刻画出鲜明的知青生活。选择的场景典型,事件集中,具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通过局部反映全局的艺术概括的功力。古诗中这样的典型很多,诗圣杜甫的四绝句中的“两个黄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仅四句就写出了平定安史之乱后成都一带出现的大好形势,让人看后心情特别畅快。笫四首写了这里的人们在这块土地上以食为天,过着丰衣足食平安无忧的生活。第五首写了这里的青年男女“青年双双悄悄走”的自由自在的幸福情景,下一句是“闭门熟读三百首”,写了现在乡下人也在抓紧刻苦学习文化、学科学,作者巧妙地用三百首替代学习,我记得有一位作者也写了乡下男欢女爱:“男女青年故事多/互相帮助搞改革/白天田里同劳动/夜里同跳迪斯克。”罗诗的语言、境界、想象力都大大地超过了这一首。同样是写农村,同样男女青年生活,水准就不一样了。“月下双双悄悄走”,写出了农村男欢女爱的文明程度。笫六首写的是离别时的场面,“别时无语泪欲流/绿水依依难分手/岁月无情人有情/青山不老人长寿”,这首诗写的非常生动。“别时无语泪欲流”,主人、客人当年一起在这里“同煮一锅米”,“共举一壶酒”,分别后,三十四年又聚在一起,又要分开了,情难却、手难分,有千言万语,这时一句也说不出来了,只能是双双流泪,“岁月无情人有情”,作者不能不走,主人也不能跟着去,只好两地互相祝愿“青山不老人长寿”。这六首诗写的非常连贯,一气呵成,丝丝入扣,真是一曲清歌,会有三日不绝的绕梁的余音;一幅名画,其中必有广阔的境界可供观者“卧游”;一首好诗,自然也会有见于言外的令人回味不尽的深远天地。弦外之音,依靠弦上的弹奏;笔墨之外的情趣,仰仗笔墨之内的技巧来表现;言外之意,当然也有赖于言中的匠心安排。

四是豪情似火。在几首诗里都体现出来了,作者不是喊口号,而是用了普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一生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艺术也很有造就,他写的东西情节具有起伏跌宕、摇曳生姿之美。作者在特殊环境下,能写出洪波涌起的情感波澜,在《赠志林》里写到“送君未闻杏花香/乍冷乍暖春悠长/若是日出云千里/年少有志老亦狂”。志林是谁呢,原分局常委,工会主席,分局撤消了,他调到哈尔滨去了。送志林过杏林路,这是四月份,虽然杏花还没有开,因为佳木斯这地方,春天虽然来了,还仍然有时冷有时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春脖子长,笔锋一转“若是日出云千里/年少有志老亦狂”,意思我领会,诗人是说如果再有机会工作在一起,我们还要好好干一场,试比高低。少年比喻的是志林等一些少壮派,老明显是比喻自己,真是一语胜千句,那时他已经58岁了,但他“壮心未与年俱老,还要狂”。这个“狂”字很有分量,唐朝贺知章称自己是“狂客”;李白在送贺知章的一首诗中,写了“狂客归舟逸兴多”;宋代苏轼也曾在<<江城子>>那首诗中说了“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年岁大了,他不服老,自己感到自己还很年轻,还能和少年一样,你不信比一比。作者用了这个“狂”字意义深远,他对于分局撤消了,自己也老了,并不心灰意冷,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时代需要,改革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他对未来大有希望,不像有的人悲观失望,唉声叹气,所以说作者有大将风度,也就在这里。我们看古人的诗,对未来都是悲歌唱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我们共产党人就不一样了。请看叶剑英元帅的诗作“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多么乐观,多么气魄,多么高昂;作者是共产党人,把前途看的非常光明,分局撤消了,职位变了,权力小了,他还要“狂”,还要“老夫聊发”在另一个战场上,雄心勃勃,要干出一翻惊天动地的事业来,豪情似火气如虹。作者对铁路事业的前途抱有极大的希望,认为自己还能干很多事业。

他以短见长。在文学艺术各个门类里,除必须规模阔大、鸿篇巨著之外,历来就有许许多多小巧玲珑、精金美玉般的作品。比如说:大豆能出油,芝麻小也能出油,而且是香油。罗诗以短见长,仅仅四句八句,就说了用几千字也说不完的故事。他的《夜观冰排》“冰随江排去/春从草木生/一夜人散尽/空余百盏灯/举樽故乡月/酒醉兄弟情/一生人自慰/何虑白发生”。仅八句就说了几层意思,而且非常明白。这首诗的小序写的也短小精悍,“到佳木斯已八年,从未看到春天开江的壮景,今年只是看到了冰排后大江东去的景象”。短短的叙述,就把写这首诗的前提告诉读者。短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咫尺万里/以短胜长”,可以说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唐代兴起的绝句、律诗,有不少都是极为短小精美的,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大都是短篇佳作。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那些语短情长、内涵丰富的绝句和律诗,真是美不胜收。李白的绝句称为神品;王昌龄以七绝独步诗坛而获得“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杜甫为一代之冠的律诗被举为“杜律”。罗诗以少胜多,以短胜长,从有限中求无限,在极为简约的篇幅中,包容了丰富、深刻的内容。《赠志林》就是一首比较精炼的短诗,可以说是精品。作者以短求长,短中见长,创造出了以短胜长的短诗,“以一概万”的集中艺术,做到了“咫尺万里”、“一叶落方知天下秋”、言有尽而意无穷和“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一些大诗人都说过:“短诗创作比长诗更难。”当前确有不少诗作,浮辞满纸而不减,用意重复而不裁,随便赋上五言八句就是诗,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是意已穷而言不尽。古人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他寓意含蓄。一望无际的平原,固然有阔大雄浑的气派,但层峦叠翠的群山,似乎更有它引人入胜的风光;一如平镜的湖面,虽然有静谥舒展的风姿,但奔腾浩瀚的江海,似乎更有它摇人心旌的魅力。由自然界说诗歌艺术,我联想到诗艺中一个十分古老然而却又像生活之树一样长青的论题——寓意含蓄。寓意含蓄就是说,诗歌如同绘画一样,绘画讲究象外之趣,画应使人“疑”,就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如果一幅画将画家的感受坦露无遗,观者也因之一览而尽,而不能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疑”的玩味和思索,这种画是不成功的;诗歌和音乐也是一样,追求弦外之音,“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指的这种余韵悠远的境界。寓意含蓄,有人说是一种风格,有人说是一种技巧,我说不仅这两种都有,更主要是水平,“天下之至文,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罗局的诗就具备了这一点,他的《赠志林》,明是赠志林,还另有几层意思。《观牛虎斗》也是如此,《春过分水岭》《夜观冰排》,等等,都是这样的,有寓意又含蓄。人们读后对诗的内蕴引起连翩的浮想。唐朝的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闺房”诗,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一首“援引诗”,是诗人在进士考试前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特意来请教张水部,张水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籍,张籍是唐贞元进士,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张籍看后,马上回朱庆余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明确告诉朱庆余,他准备的很好,考试没问题。这两首诗都是寓意非常含蓄。寓意含蓄的诗使人回味再三,罗的诗从字面上看若接不接,若断不断,实断而虚连,避免语穷意尽的平庸直叙,也力戒平板呆滞的面面俱陈,从时空交感的角度渲染出广阔的空间,吸引读者去流连游赏。作者还有些诗作意在诗外,他的<<随笔>>(2005年6月18日赴奉化溪口途中)“梅雨落时行人稀/远山隐在云雾里/一只孤燕檐前过/灯下享起思乡曲”。看来他写的是随笔,他是有意图的,人们都知道奉化溪口是蒋介石的老家,他写的一只孤燕是有所指的,我认为这只孤燕指的就是蒋介石。古诗有不少都是把意写在诗外,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明意上是写三峡的瞿塘峡,而实际他写的确是人际关系。罗诗写的也是时隐时现,他的《春过分水岭》《重游镜泊湖》《返圣河西途中》《游西湖》《游普陀山》等,都体现了寓意含蓄的神韵。寓意含蓄,前人称“曲终江上之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读一首诗让人联想无穷,这也是罗诗的一个特点。

纵观罗分局的诗,有韵律又不拘一格,多样多姿,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看得出作者视野广阔,所涉猎的题材新颖神奇,格调高昂,充满感情,他的诗作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洋溢着很浓的乡土气息、生活气息,将文学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他这些诗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而美丽的。它告诉我们的东西很多、很广、很杂,打开诗作听到杂家在倾诉,从作品看,作者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杂家。杂家,原指先秦时期融会各家学说而成为一家之言的学派,而今是称那些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什么都通的学问家,就他的学识、修养、水平而言,杂家的称谓对他不算不妥当。

我用几天时间,拜读了罗局这个集子,作者的高歌催响了掌声的波涛,也在我心中掀起了久久不能平息的巨浪,所以写了这么几段粗糙的文字。写完之后,伫立窗口,遥望佳铁办事处大楼方向,明代陈献章的诗句蓦然飞上我的心头,“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我就借用这两句诗表达对罗汉森同志的祝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