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应码在构建图书馆O2O社区服务中的应用

2015-11-18 18:44杨淑琴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2期
关键词:图书图书馆内容

QR Codes’Applic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Community Service

Yang Shuqin

Abstract The rapid ris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the cloud computation and memory is shocking the library’s service model which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PC, and will change the library service model at last. QR codes’application is the key entrance of the library’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unction’s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which will integrate the traditional prin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the new type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together and structure a bridge to connect each other. So it will be of momentous curren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QR codes’application at the fus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library service.

Keywords QR codes. Resources integration. O2O. Community service.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无线化比例的提高,在高校中,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在APP的支持下能快速的访问网络,网络中的内容和服务变得触手可及。调查显示,当学生有了互联网的“伴随”时,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就会发生改变,尤其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喜欢用手机而不是使用PC或笔记本去获取信息。无线互联成为他们主要的沟通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数字图书馆目前提供的主要功能是:查询信息、新书推荐、BBS或在线QQ咨询等服务;只是数字资源简单的陈列,缺乏图书、期刊等印刷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整合,缺乏读者评价等交互性功能。即便是一些移动数字图书馆,很多的成分是将现有的图书网站简化或者“搬家”,没能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目录是层层递进的管理,该方法虽然条理性好,但查询和浏览过程缓慢、操作繁琐,不适合手指在触屏上操作。现在,提供基于关键字的检索是图书馆目录管理的一个主要改进,虽然可以快速检索书目,但仍存在着检索信息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等缺点。

因此,图书馆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降低移动用户使用即时交互的难度,整合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和传统PC的高效性,深度融合现有各类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读者关系一体化的社区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更为自由畅快的数字体验。基于此,本文提出运用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码的优势,构建图书馆O2O社区服务。

1 QR的含义和主要优势

1.1 QR的含义

一个简单易用的好工具,可以“解放”我们。自动识别和数据捕捉技术(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AIDC)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作为在移动终端上输入Web地址的替代物,它提供了快速、便宜和精确的数据输入方法,不需要人参与,便可以高效完成内容的导航与定位。

1994年,QR码起源于日本,早先仅仅应用在日本的工业生产中。随着带有摄像功能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目前QR码也成为了AIDC在移动终端中的常见应用之一。人们通过扫描QR码替代输入URL的繁琐操作,能快速访问网络 [1]。尤其是年轻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这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不用担心按错键或输入错误信息,也不会因在搜索时需要输入内容而打断思考。QR码在欧美大街的广告中已广泛出现,已进入公共服务空间,比如在星巴克,人们用手机扫描QR码就可成为它的注册客户,星巴克会定时为注册客户推送一些新产品信息或星巴克咖啡幕后的制作故事等。在沃尔玛的“无限1号店”虚拟超市中,当带有QR应用的手机用户走到指定公共场所(如地铁等)后,手机上就会出现一个虚拟的卖场,在“货架前”点击QR码,就可以查看商品详情或购物,形成了“利用碎片时间就能完成购物”的商业新模式 [2]。

1.2 QR在图书馆的应用案例

浙江理工大学在其书目检索系统中增加QR码,可通过其查看当前图书具体馆藏信息。上海图书馆推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分布图册,同时升级上海图书馆移动客户端,通过QR码将平面地图、网站、手机客户端应用、地图导航等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服务平台,将信息以关联数据形式发布在网上,通过二维码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与多元化的服务 [3]。

国外也有很多在图书馆二维码方面的应用,如迈阿密大学利用QR码提升其图书馆服务,当学生在图书馆检索书目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将查询图书信息保存到智能手机中,以便下次使用;也可利用书中的QR码,在扫描后打开特定移动网站,显示与当前图书相同名称作者和主题。

1.3 QR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优势

目前,QR码的一个普遍应用是可以拓宽读者进入图书馆的途径,提升他们使用图书馆服务的体验。在移动图书馆中,QR码的构成要素一般是WIFI等无线网络、智能手机及免费QR的APP(应用程序)。读者利用免费的QR编码软件,能很容易的生成QR码标签,甚至不用打印直接放在网页、图片上面供移动设备扫描。因此可以不用付出或者只需很少的费用,就可以将图书、数字资源添加上QR码,便捷地去获取详细的图书信息。与图书馆中目前常用的条形码相比,QR带来的优势有:

(1)QR码包含更多的信息。条形码信息单一,最多只能包含20位字母和数字。而QR码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表达信息,可以编码数千个字符的符号、控制码、二进制码和多媒体信息,编码能力提升了45倍,存储的信息密度更大、更丰富。

(2)QR码读取速度比条形码快得多,是条形码的20倍。它包含三个在角落的方块定位,可以360度识别读写而无方向限制。它还提供有错误信息保护功能,变形或者损坏的数据很容易被识别,保证数据的正确输入。

(3)QR码免费使用,容易生成:在资金紧张的单位中使用,尤其便宜。可以使用免费的在线生成器生成QR码,使用普通打印机和打印纸进行打印,然后粘贴到书籍或期刊上,在低成本下提高了访问的易接近性。

(4)QR码可以实现导航或者重新定位到指定的网址。甚至不需要连接后台的数据库就能读一些复杂的信息,比如美国联邦快递使用它可以快速获取包裹中的信息:重量、来源和目的地。而条形码需要专门的扫描器,主要应用于流通管理,需要联网和后台数据库支持才行,不能方便移动用户的使用。

(5)QR码能提供主动服务。通过记录QR码的扫描次数,便于跟踪统计,吸引潜在的读者,或者主动向他们发送短信息。

2 QR在图书馆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中的作用

2012年的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认为QR码将是整合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习惯上称为O2O)业务模式的关键入口,它可以打破传统线下商家与海量用户之间的鸿沟,极大地提高使用效率 [4]。在图书馆资源整合和读者服务中利用QR码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简单快捷的登录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将有效整合图书馆的物理馆藏资源与虚拟馆藏资源于一体,为用户(包括线下用户与线上用户)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在移动图书馆中,QR码可起到内容索引器的功能,进而把物理世界的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资源无缝地连接起来,实现馆藏资源的深度整合,成为链接用户和图书服务的纽带和桥梁。QR码的出现,使得把互联网装进口袋成为可能,移动用户随时随地的读取QR码与馆藏资源互联,将软件、硬件和内容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按需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在技术和理念上的一次突破和飞跃 [5]。

2.1 数字资源的跨界融合

2013年初,李彦宏明确表示中国互联网正从PC向移动转型,移动互联网的“蓝海”是聚合服务。因此,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图书馆中资源共享水平低和互联度差的信息,打破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体内容的边界,将信息集中起来展示给读者,实现跨界融合,是目前图书馆数字化和信息化提升的一项重要任务。

(1)信息的混聚。不同读者信息需求比较分散,大量的个性化需求没有相应的资源,应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读者各种类型的信息需求。利用混聚技术将不同的多源信息,如文本、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根据目录、时间、人名、主题等不同聚合的方法,混聚在一处形成不同的QR码。读者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不同的QRcodes,即可获得不同图书的章节、相关期刊、论文或者是互联网上的与之有关的材料(比如视频信息总是被首选,更能吸引年轻人),无缝地形成资源列表,有针对性的高效利用资源。

(2)资源的部件化。将整体资源转换为信息粒度更小的资源,每个内容都成为可定制的“部件”,为DIY服务提供基础。比如将电子的BOOK变成为subBOOK,整篇文章被片段为更细的子内容。因为读者往往只对书籍的部分内容感兴趣,读者更关注主题,更关注以往的读者从该内容、主题中的收获,更关注该主题内容的最新材料,比如计算机系的学生写论文时,有关计算机安全的问题,他需要的内容只是其中的网络安全部分,甚至只是需要WIFI安全,对于书籍中的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软件安全就可以不考虑。资源的部件化,不仅可将各类教育资源深度整合,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对资料深加工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一条龙的信息服务。

(3)资料的深加工。以读者或知识点为单元,形成个人profile(配置文件)、书籍profile和主题profile,达到有效的基于内容、用户和主题的管理。比如书籍profile内含有书籍微博,便于读者的随时评价以及对点评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图书地图便于管理相似的图书。通过QR码不是进入图书馆主页,而是进入书籍profile,便于不同用户在不同书籍、内容中随意迁移,变单纯的书籍管理为书籍内容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读者的身份、学科背景,根据你每天跟什么数据打交道,你每天谈论的内容,通过嵌有特殊APP的浏览器,记录各种行为踪迹、分析读者的行为偏好与阅读历史,充分利用用户的反馈改进算法,积累读者的基本信息需求。通过这些基本信息的分析与还原,系统将整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个性化按需推荐不同的书籍profile和主题profile等内容。

(4)多形态的书评。自媒体时代的读者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利用平台提供的资源共享建设让每个用户都能参与知识的生产、评价信息,利用群聊、语音评价、移动视频等功能,让终端用户一起互动、交流,将以往考试的心得、资料的评价、教师的指导建议、同学的笔记等聚合在一起,让用户从信息的获得者变成信息的贡献者。

(5)统一的多功能平台和一站式内容服务商店。浏览器通过安装插件变为播放器、读书器以及管理平台,成为一个应用终端环境而不再只是网页。在整个平台中所有的在线服务都可以统一账户登录,手机和PC均可进入,并将内容等共享到云端个人空间,实现多屏同步功能,便于利用手机索引和利用PC进行深度阅读。

2.2 社区人际关系构建

在Wap3.0时代,智能手机发展为娱乐+社交工具,提供了读者群对群间关系的管理。

管理者在应用软件的帮助下,通过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行为和习惯作出统计和分析。可以根据读者的使用习惯、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和借阅历史等,跟踪分析读者和联系人之间的每次交互,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关联数值和信息相关度,判断哪些“圈子”(如协会、俱乐部、同室、邻里等)对你重要,让观点相似的读者聚会在一起,构建基于动态的点对点(mobile-p2p)分享平台,从而形成开放式服务社区。

读者使用不同圈子,可彻底改变互动方式。因为圈子以群组关系为纽带,实现以人为核心而非以信息为核心的应用模式,是基于位置关系的,更全面、更专业、更垂直的交互社区和共享空间。在平台中,组合聊天室、博客、相册、视频、音频等服务,广泛运用留言、私信、评论、讨论、共享空间资源的形式,能充分挖掘组织的隐性知识,将单个应用变为互联互通的社区模式,成为多元化沟通平台和个人学习空间。

2.3 O2O(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的关系整合

计算机、移动手机等设备成为读者数字生活的中枢。协作式互联网变成了一种社会性软件,成为读者之间现实生活的延伸部分。图书馆中线上和线下O2O服务形式,可以方便管理读者间关系。比如以色列的virtual places将浏览器和聊天软件结合起来,还设有一个“观光BUS”功能,允许导师带领一群学生浏览各网页;甚至采用虚拟世界中的avatars(化身)栖息在网络中,通过3D的avatars来和其他的用户互动、交流,构建拟真的活动区域和场所,形成多感知性、临场感更强的空间区域。

因此,利用第二人生(SL)软件构建一个O2O图书社区,通过设置代理avatars,融合读者的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实现基于虚拟社区和真实社区的融合与互动,构建基于情景的图书服务。在虚拟的O2O图书社区中,结合了搜索算法和用户推荐,可以对新到的用户提供一对一的引导服务,也可以是一种有吸引力的图书馆社交平台,提供读者间的深度交互。

2.4 基于内容的搜索与互动推荐的实现

美国新媒体公司Wetpaint联合创始人兼CEO 本·埃洛维茨撰文称:未来十年,社交网络与搜索引擎全面整合,成为一位强大的个人助理,帮助规划用户的日常生活,提高决策效率 [6]。

(1)使用智能搜索功能的汇聚作用。在O2O图书社区中,读者利用嵌入到终端设备中APP,进行主题化搜索,通过扫描QR码登录,获取聚合后的信息,也可以接收推送订阅信息,效果、效率均好于关键字搜索。读者还能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自主搜索,即使是未上网的信息,在社区中找到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学兄学姐等“过来人”做顾问或向导,他们已经具备了解决该问题的能力,解决这类问题只是举手之劳,否则在网上搜了半天,可能还是不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2)共性化信息推荐功能。在O2O图书社区中,系统能根据读者圈子内的其他读者行为,自动在后台关联建立读者群,把这一群读者使用的习惯、查阅的信息等进行挖掘与分析,通过天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你针对背后你所有不认识的、跟你一样的人共性化信息的高度提炼、配比与适配之后,参照你的个性化信息,形成QR码主动推送给你。共性化的信息推荐优势在于读者群信息需求的整合,是一种“即时服务”。它推荐的信息甚至是读者还没有发觉的新书或资料,因为你还没有看到,但与你类似的读者已经看到了,因此可以十分精准的针对你的某个具体时间段提供信息,比如开学时建议教材科目,期末时建议复习材料,考研时介绍考研信息、学习方法等,达到信息主动找人的目的。

3 QR码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法

3.1 图书馆O2O社区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在每个图书或期刊上都粘上标签,不整洁且混乱。图书馆可以将资源按类分组,一组为单位介绍信息基本情况,更详细具体的内容可以通过按键进入详细页面。

(2)QR码与传统的条形码扫描器相比,每次都需要打开相应的APP应用,对准后需等待信息处理;还要求良好的照明条件,暗的环境中难以扫描,甚至无法完成拍摄。平板电脑等QR码设备较重,拍照时,尤其是高排书架上的书很不方便 [7]。

(3)QR码只能保存数据,没有考虑安全性问题。可能会将用户带到非法的站点 [8]。

(4)网速和联网费用问题,移动设备耗电快,没电时就不能使用。

(5)QR码缺乏交互性,只能登陆浏览一些内容。

3.2 对QR码应用的几点建议

(1)千万不要以为读者都拥有QR码知识,并知道如何使用它,要给他们详细的说明及建议,甚至需要设置图书助理,帮助引导用户快速适应图书馆的新环境和应用技术。

(2)图书馆应为没有合适终端的用户提供替代品;为了给没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一个通道,可以在特定场所布置一定数量的平板电脑,而且平板电脑中应具有TTS(Text To Speech)功能,并改善照明条件等。

(3)QR码应与图书馆一个特定服务内容相连,而不是简单的链接到图书馆的主页。

(4)QR码应用中要充分考虑现实环境的限制,比如设备的性能、网络的速度。应做到让读者扫描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加载完对应的视频等内容。

(5)图书馆应设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要及时更新QR码标签后面的内容,还要考虑到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及时跟进和调整等。

(6)考虑在扫描编码增加一个确认按钮,增加访问内容的安全可靠性,结合安全性更高、具有相互认证和动态加密功能的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来弥补QR码的不足。

猜你喜欢
图书图书馆内容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