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积极作用

2015-11-20 03:09林怡
领导文萃 2015年22期
关键词:船政林纾严复

林怡

就船政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促进作用而言,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其一,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转型和近代工业基地的发展导夫先路。福建船政不但自造轮船,而且直接最早担负起培养本国海军人才的重任。船政局培养的海军人才其后多成为清廷南北洋水师建设的中坚栋梁。已有论者指出,“中国近代军事的演变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国的近现代化“确是从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开始的。首先是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整个说来,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较慢,相对而言,军事方面的近代化步伐超过了其他各个方面。”(《陈旭麓文集》第二卷P149)福建船政不仅仅在军工领域率先往现代化方向转型,而且事实上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民用工业的产生。福建船政局一度成为远东第一大造船厂,为中国社会造就了一大批近代产业工人,他们因此接受了新的工业技术和近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理念,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社会根基。

其二,福建船政文化的最大成就是客观上为中国社会造就了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试图在“技”“政”“教”多领域全方位回应“海上文明”、积极促使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民族精英,这些人不仅仅或直接参与制造监造近代新式兵轮军舰,或参与修筑海防水利工程,参加反侵略战争,或活跃在外交领域,为国是利益与西人周旋谈判,或兴建路矿电信等现代工程,或兴办中国现代教育,或翻译中西文化经典,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思想的生机和精神的活力。他们几乎都殚精竭虑地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而不遗余力。可以说,是福建船政文化的精英们引领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他们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先驱。

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台湾。马尾船政第一届毕业生严复、林泰曾、刘步蟾等,随沈葆桢入台保台。他们到台东沿海探测港口、地形、气象、海况和日本的海陆军情报,为清廷驱逐日军保台成功做出了贡献。严复等人留欧归来后,多成为李鸿章兴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舰队的中坚人物。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主持教务和校务长达二十年,为中国海军培养了大批将士。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全面溃败。严复痛定思痛,认为“中国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学问之非,与士大夫心术之坏。”随后,严复在1895年2月至5月间持续发表了四篇政论文:《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深刻针砭了中国社会在长期的专制政体下的种种弊端,指出中西方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待“自由”的不同上,鼓吹中国社会的变革应该树立“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政治理念。同时,严复对阻碍思想创新的科举制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提倡“黜伪而崇真”、实事求是的精神,并试图用“自由”和“人道”的理念教化中国大众,以期开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中国社会新境界。严复试图在“政”“教”的层面上回应海上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是随后的戊戌政变,或是梁启超、孙中山、胡适、毛泽东等,尽管他们选择变革中国社会的具体路径与严复所理解和追求的未必都相同,但是,他们都从严复的思想启蒙中得益。

对中国社会如何在列强纷争的复杂国际局势中求变革,严复有清醒的认识。他希望中国社会稳健地回应海上文明。严复翻译《群学肄言》的目的,就是想用稳健变革的主张扭转因受《天演论》影响而导致的极端的革命行为所带来的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然而,时至今日,距离严复1903年翻译出版《群学肄言》一百多年了,中国社会才开始认识到稳健变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严复所翻译的《群学肄言》对今日中国社会进行稳健变革仍有重大的借鉴启迪作用,惜乎学界直至今日尚未对严复所翻译的《群学肄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严复中晚年除了潜心系统地翻译支撑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学术理论经典名著外,还和朋友创办《国闻报》,并出任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和上海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这些都是他为中国社会在“政”“教”的层面回应西方海上文明所做的艰苦努力。

与严复同为马尾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的陈季同,是晚清中国外交界声名和影响力仅次于曾纪泽的外交官。陈季同谙熟国际法,他在欧洲处理外交事务期间,不但首以法语著作在法国报刊上宣传介绍中国社会,让罗曼·罗兰等法国人士深为服膺,更努力通过国际法等国际社会通行的游戏规则处理中外事务,在国是日艰的形势下,试图通过国际“公法”争取和维护中国利益。1897年,他和梁启超、汪康年、经元善等倾向变法维新的人士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学会书塾,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校。陈季同的弟弟陈寿彭是马尾船政第三届的学生,毕业后曾游学日本、欧洲,回国后成为两江总督周馥的幕僚,入宁波办“储才学堂”,和兄陈季同一起勘测疏导永定河,翻译了《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并在上海和妻子薛绍徽共同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外国列女传》等,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女翻译家、女学士薛绍徽。与陈寿彭同为马尾船政学堂第三届学生的王寿昌,则直接促成了好友林纾对《茶花女》的翻译。林纾不懂外语,是精通法语的王寿昌和魏瀚亲自为林纾担任《茶花女》的口译的。与陈季同同时留欧的马建忠回国后不仅跟随李鸿章办洋务,前往朝鲜、印度等处理外交事务,而且撰写了近代语言学专著《马氏文通》。该书从经、史、子、集经典著作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中国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直接开启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正如陈季同造就了创作《孽海花》并对法国文学深有了解的曾朴、陈寿彭造就了女翻译家薛绍徽一样,王寿昌催生了作为翻译家的林纾和林译小说。而无论是严复、陈季同、马建忠,还是曾朴、薛绍徽、林纾,他们在思想文化以及文学教育领域的作为为开启中国社会的新民智,为重塑国人的情感、信念、文化价值,为中国社会在“教”的层面上回应西方海上文明等都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福建船政文化造就的一代精英和他们影响所及的亲朋好友们为推动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而在“技”“政”“教”多层面回应海上文明所做出的努力今天仍值得我们珍视与敬重。

猜你喜欢
船政林纾严复
船政新生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林纾当众烧借据
福建船政学堂精神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严复修改试卷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