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下《楚辞》的意象翻译研究

2015-11-22 02:05师丹萍
剑南文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许渊冲楚辞译文

■师丹萍

《楚辞》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本文运用框架理论的知识对《楚辞》的意象翻译进行分析研究。

20 世纪30 年代,“框架”概念诞生是基于心理学家对记忆语言学研究所得。最先把此概念引进语言学的是美国语言学家C.J.Fillmore(1975)。框架适于表征特定的、频繁出现的情景知识和信仰,是一种描写认知语境的方法,这种认知语境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认知框架的三个特征:其一,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情景时,认知视角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也会不同;其二,在认知框架中有稳定的基本角色;其三,框架内任何角色一经提及便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正是借助这种被激活的认知框架。意象也是认知框架的范围之内,《楚辞》中包含了错综复杂、意义独特的意象,因此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框架理论下翻译策略来探讨《楚辞》译本中文化意象翻译。

1 《楚辞》意象翻译

文化框架是反映某个并不普遍的人类经验或特色的一组词语、概念和关系。全部的普遍概念图式在任何语言中都可以得到表达,但许多文化框架在大多数语言中却无法直接表达。

1.1 意象翻译中的文化框架对应

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相同框架使译文所导引的框架跟原文所导引的框架具有对应性,称为框架对应。这种对应基于语言和文化的共性,因此译文可保持原汁原味。

例如,《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神灵就具有人的形貌和情感,更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杨宪益将其译成the God-dens of the Xiang River,the Lady of the Xiang River,the God of the Yellow River,the Spirit of the Mountains.许渊冲将其译成the Lord of River Xiang,the Lady of River Xiang,the God of the River,the Goddess of the Mountain.这些意象在原文和译文所导引的框架具有对应性。这种对应性是由于人类语言和文化的共性,即不同民族的认知共性,也为翻译提供了方便。

1.2 意象翻译中文化框架调整

框架调整策略,指鉴于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中相似框架存在框架元素差异,使译文所导引的框架更符合目标文化。在此,对原诗导引的文化框架进行适当调整的目的是便于读者理解。

例如原文:将以遗兮下。《楚辞·湘君》译文:And give them to maids,oh! Infer or hand.原文“下女”中的“下”字就是一个方位文化意象,“下”本义指代一种方位关系,而在本句中实指卑微、劣等。译文中处理为“maids”。首先译文丢失了“下”的隐喻;再者“maid”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卑微、劣等的意指。根据框架元素的这种差异,译文古诗运用框架调整策略进行翻译,恰到好处。

1.3 意象翻译中文化框架置换

当古诗翻译过于重视字面表达时,常会导致读者难以理解或引起误解。当与文化差异密切相关的文化框架差异形成,就要以目标文化框架为参照使译文导引的框架替换源文化框架。

例如,《离骚》中的:“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一句中的 “宓妃”, 杨宪益的译本为the Nymph;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为“the Nymphean Queen,"the Nymph”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仙女,美貌动人,善于魅惑人类,她们的许多爱慕者都难逃丧命的噩运。宓妃是中国文化里瀛洲的女儿,为河洛女神。她花容月貌,且喜引诱男子。这样的相似可以让译入语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因此,此处的归化策略不失为一妙策。相反,在伯顿·沃森的楚辞英译本中则采取异化策略把“宓妃”直接音译为“Fu-fei",会让西方读者困惑不解。原诗中“瀛洲”所导引的是“神”框架。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对于西方人来说,“神”这个框架会导引出小仙女,魔法这些元素,而非中国的“神”引出神仙之类的元素。如果采用字面表达翻译成the Nymph 的话是无法激活相应框架的。因此译者在此采用文化框架置换法, 译成the Nymphean Queen 导引的是西方文化框架。

1.4 意象翻译中文化框架协调

在古诗的翻译中还要十分注意诗篇本身意象的协调性和连贯性。从框架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字面相同而框架迥异的问题和如何避免框架成分相互冲突的问题。

香草是楚辞中最突出的植物意象。“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中,“兰芷”、“荃蕙”、“芳草”等香草,为楚人祭祀用品,后引申成美德的载体,真善美的化身。许渊冲先生将这些香草译为"sweet orchids"、"sweet grass"、"sweet plants,"而“茅”、“萧艾”则是恶草,是德行丧失的标签,分别被译为“weeds wormwood",并在“weeds”后用“stinking stron 扩作定语修饰,美丑善恶,对比鲜明。这种添加相应修饰语的译法,不仅让译入语读者领悟原文内涵,更形成强烈冲突,彰显楚辞的艺术魅力。

2 结语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看《楚辞》的意象翻译可以发现对文化共性翻译,译文中不会出现误翻和产生理解的困难,这让外国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诗的特色。对于文化个性则是外国读者理解难点,因此必须要很好地掌握相关翻译策略,才能使译文达到效果。从文化框架的调整,置换,协调来看,目前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处理得十分得体,把意象翻译做到准确,有理,易懂。

猜你喜欢
许渊冲楚辞译文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楚辞》中“饮食”类动词语义场分布浅析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楚辞章句》校勘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