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诗看陶渊明复真还淳后的田园生活

2015-11-22 04:57■祁
剑南文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园田田园生活归隐

■祁 琪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的田园诗的数量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而这类诗大多创作于他归隐田园生活后,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素朴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桃花源”。他也因此成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作家,同时开辟了山水诗的新篇章。

在官场摸爬滚打的十三年,使得陶渊明看清这一切权利斗争的背后,都是卑污血腥的诡计与阴谋!而这一桩桩血腥的杀戮无一不是打着道义仁德的幌子,这让秉性耿直的陶渊明再也无法忍受。他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入世与归隐的两难境地左右徘徊犹豫不决,但终于他舍下功名利禄,真实尊重自己的真性情,为这个真我找到了一条归路——归隐。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在他的诗歌中就有充分得表现。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高喊:“就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就充分地让我们体会出陶渊明积压已久终于得以释放的灵魂。陶渊明形容他曾经的经历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官场中的十三年在陶渊明的眼中有如三十年那么漫长,而他如今也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旧林故渊,他在《归鸟》中写道:“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诗中的鸟儿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地在林间盘旋,青云之路虽诱人,天性恋巢难舍弃。这个翼翼归鸟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终于走上了真我之路。

鲁迅先生在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尘世的,也是没有的。——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所以陶渊明的诗词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同时也映现出对归隐生活的记载与山水田园的美景。最后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田园诗人,无不归功于他在政治上的进退两难,如此不堪的政治理想半路搁浅,这种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的不幸促使他走向“归隐”,而正是这种归隐,使得他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生活。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陶渊明的独立宣言。《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李格非说:“《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指出了此文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萧统《陶渊明集序》:“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熟能如是乎?”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朋友们很怀念这样一位意气慷慨有高洁恬淡的隐士,于是大家追加他为“靖节徵士”。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权贵与功名的理想国,而他,在精神上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于是,醉卧于田园,长眠于田园。

猜你喜欢
园田田园生活归隐
草 原
劳动最光荣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天宫院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高中课文注释辨析二例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