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先例现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2015-11-22 06:03申伟林春泽
关键词:先例俄语外语教学

申伟,林春泽

(1.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俄语先例现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申伟1,林春泽2

(1.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先例现象是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的一种语言现象。1986年首次提出“先例文本”概念,到2002年“先例现象”理论框架的整体建立,国内外俄语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2006年至2013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探讨国内俄语学界先例现象的研究动态、特点和发展趋势,以便更清晰地把握整个先例现象研究的全局,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俄语;先例现象;现状;展望

自1986年“先例文本”这一术语提出以来,随着它在文化语言学与民族心理语言学领域中的深入研究而逐渐受到俄语学界的关注。1998年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专门召开了“先例性”专题学术研讨会,从而确立了先例现象在语言文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俄语学界在借鉴俄罗斯学者对先例现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先例现象理论也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本文以2006年至2013年间CNKI收录的有关俄语先例现象研究论文为对象,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剖析俄语先例现象在国内俄语学界的研究动态、特点,展望先例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一、论文数据分析

(一)数量统计

笔者以“先例现象”“先例名称”“先例情景”“先例话语”和“先例文本”为主题、篇名和,通过对1986年至2013年CNKI收录的俄语先例现象研究相关论文检索发现,我国俄语先例现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发表论文总量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6年至2013年间(见下表),虽2010年成果数量略有下降,但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如表)。

(二)期刊源及学位论文所属高校分布情况统计

1.期刊源的分布情况

依据《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五版)》,笔者将期刊来源分为外语类核心期刊、非外语类核心期刊和其他类期刊,对29篇期刊论文的来源期刊及发表论文数量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外语类核心期刊有4种,刊发论文11篇,占论文总量的38%;非外语类核心期刊有2种,刊发论文3篇;其他类期刊有14种,刊发论文15篇。

表俄语先例现象研究论文成果统计表(2006-2013)

2.学位论文所属高校的分布情况

根据学校办学类型和我国行政区划,我们对20篇硕士学位论文所属高校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从高校的办学类型看,16所高校中有8所综合类大学、5所师范类大学和1所理工类大学,外语类专科高校仅有2所;从高校分布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有5所高校、华东地区有6所高校,共发布学位论文15篇,占论文总量的52%,成为先例现象研究的主要阵地。

二、研究现状反思

在仔细研读2006—2013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之后,笔者将8年间发表的49篇论文进行了汇总,最终归纳为理论研究、语料分析研究、比较研究、学科交叉研究及外语教学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其中理论研究有12篇,占论文总量的25%;语料分析研究有21篇,占研究论文总量的43%。语料分析和理论研究成为先例现象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一)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多为引介性研究。学者赵爱国在其撰写的《先例现象及其研究》一文中,对先例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规范和界定,对语言文化中的先例现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阐释[1]。刘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中探讨了先例文本、先例名称、先例话语和先例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先例现象表现形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彼此密切关联[2]。学者徐琪与苏娅也通过分析报刊标题、广告等大众传媒中的先例现象,深入探讨了先例的来源及其变体形式。国内学者对先例现象分类、本体来源、文化内涵、功能特点、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的解读和阐释,为深入开展先例现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研究多停留在对国外学者,主要是俄罗斯学者相关理论的引入和介绍,尚缺乏对先例现象理论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二)语料分析研究

国内学者对语料分析的研究相对集中。李向东在《当代俄罗斯广告中的先例名》一文中,通过对俄语广告中先例名使用情况的分析,认为先例名对民族文化共体的认知、情感以及交际等行为产生重要影响[3]。徐来娣结合先例理论和俄语成语学理论,分析了俄语成语中先例现象的主要来源,探讨了俄语成语与先例现象之间的关系,深化了成语的民族文化内涵[4]。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语料分析研究成果众多,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大众传媒中的先例现象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诚然,此类研究对于丰富先例现象的应用研究非常重要,但仅以报刊标题、广告等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难以反映出语料分析研究的整体面貌,难以更深刻地揭示出先例现象的民族性和社会性。

(三)比较研究

语言文化对比、语用对比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李向东在《论先例现象与互文本》一文中,对先例现象和互文性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对比,揭示二者异质同构的关系[5]。刘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中,对先例现象、仿拟及互文等语言现象进行了阐释,认为先例现象和仿拟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表现形式和使用目的[2]。彭文钊撰文《俄罗斯文化空间的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对先例现象和定型进行了讨论,认为二者都是认知结构的存储方式[6]。统计数据显示,现有研究多为俄汉语言文化间的对比研究,先例现象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国家、其他语言是否有类似的研究,也应该成为学界研究的关注点。

(四)学科交叉研究

国内学者尝试以多学科视角对先例现象展开研究。赵爱国认为,“先例”是一种心理现象,除对其进行认知心理范畴的研究之外,还应该探索其在语言使用与理解等更广阔领域的研究,其撰写的《先例现象及其研究》一文,运用认知心理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了先例及其现象的结构体系,以及其所承载的信息体系和所显现的功能体系[1]。李畅从翻译学的视角,将先例现象理论与文学作品翻译结合起来,认为翻译过程中有效识别原文隐含的先例文本,有助于揭示原文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并在《先例现象与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一文中,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提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原则[7]。学科交叉研究是我国学者有待拓展的研究方向,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知识、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在先例现象的研究中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寻找到新的突破口,推动学科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五)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教学研究是先例现象的本源研究。刘宏认为外语教学过程中对经典文学文本中的先例文本进行理解和使用,是帮助学生形成联想网络、理解对象国文化观念的有效途径[8],并建议:1.外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与对象国语言、文化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深化母语和外语认知库,提高自身的语言与文化修养;2.外语教学活动中,树立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先例现象的意识;3.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考虑教材使用对象的认知库核心内容,并在教材中系统地体现出来;4.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注释法、讲解法、联想法、演示法、实验法和调研法,以篇章教学为基本单位进行分层教学。刘秀娟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把具有先例意义的篇章或语段从文章中单独摘录出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真正用外语思维来剖析先例现象,进而提升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水平[9]。从成果统计数据看,理论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尚缺乏对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等教学环节的应用性研究。

三、研究趋势展望

先例现象研究源于俄罗斯,从1986年第一个“先例文本”概念的提出,到2002年“先例现象”理论的整体建立,一门理论从铺垫、发现、孕育到诞生,再逐步成长、发展、成熟到全面建立,历经了短短的16年时间,就其发展速度而言不算缓慢。

国内先例现象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末,李锡胤把“прецедентныйтекст”译为“文化底蕴”,刘光准通过对俄语成语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研究,得出先例现象在俄语成语中真实存在的结论。2002年,徐琪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先例现象》一文中,首次将先例现象正式引介到国内。次年,刘宏在《外语教学中的先例名现象》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先例名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2004年王臻在《先例现象与仿拟之别》一文中对先例现象进行了总体概述并与仿拟进行了严格的区分。2006年,赵爱国从认知心理及跨文化交际双重视角对先例理论进行了阐释。同年,彭文钊在《俄罗斯文化空间的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着重理顺了Красных的文化空间理论,并在《语言文化学》一书中,着重介绍了Красных和Гудков的先例理论,为先例现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2011年,王臻出版论著《语言先例现象探索》,书中对先例现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以报刊标题为语料进行应用分析,为俄语研究、教学以及教材、辞书编撰提供了素材。徐琪、刘宏、王臻、苏娅、彭文钊、赵爱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先例现象的研究行列之中,先例现象研究呈现出持续繁荣的趋势。

(一)在兼顾引介性解读的同时,深化先例现象理论研究

先例现象成为独立理论的十几年间,不同的术语、概念以及解释经过相互吸收和印证,最终建立了先例理论的整体框架。该领域研究虽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但相关理论研究仍显薄弱,俄罗斯学者也尝试对已有理论进行修订和补充,如КарауловЮ.Н.对先例现象的理论定位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10]。从统计数据看,国内俄语学者的成果中,理论研究类成果占总量的25%,且多为引介性研究。在先例现象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热点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先例现象的理论研究,诸如“先例性”具体内涵的研究、先例现象理论描述中新名词的术语化研究、先例现象理论的实践应用研究等等。上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充分展示了先例现象理论未来研究的无限空间,以此作为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视角,必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先例现象理论。

(二)在发展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众传媒领域的先例现象语料分析,占论文总量的43%,理论研究以引介性解读为主,占论文总量的25%,接下来依次是比较研究14%,交叉学科研究12%及外语教学研究6%。从研究成果总量看,虽然先例现象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但研究成果的绝对数量较少,论文总量不足50篇;从研究领域看,偏重语料分析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分支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研究缺乏,有待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从研究成果水平看,成果刊发的核心期刊种类相对集中,成果只在为数不多的几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且多为少数学者的研究成果,要通过拓展研究领域、加强交叉学科研究,丰富研究成果;从研究地域看,华北、华南、西北等地区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东北和华东地区成为先例现象研究的中坚力量,要在形成研究核心区域的同时,辐射国内其他地区,吸引更多青年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环境,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

(三)在保持原有研究视角的同时,细化研究内容,加强交叉学科研究

可以说,先例现象从诞生之时就打着“领域交叉”的烙印。以“先例文本”为例,先例文本自身是人类言语思维活动的产物,属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却是以一种理解定势保存在认知库中。当先例文本进入到语用层面时,所恢复使用的正是认知库中保存的相关内容,自然就进入到语言-认知层面。不难看出,仅先例文本就体现出语言、民族、文化、认知、语用等领域的交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交叉性,也正是先例现象研究的价值、优势、特殊性之所在。

(四)在注重俄语语言文化研究的同时,关注语间研究,互补优势协同发展

俄语语言文化研究有着不同于其他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自身特点。英语学界研究视角较俄语和汉语研究更广阔、更具有创新性,研究方法更客观、更具科学性,这些都值得俄语学者学习和借鉴。汉语学届历来注重实证研究,注重从现实的语言片段入手,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这种重视调查、重视现实语料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值得参考。俄语学者要充分参考和借鉴英语、汉语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广泛地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先例现象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语言现象,伴随着俄语语言文化学不断向前发展,先例现象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乏亟待解决和梳理的问题。俄语学者应立足本领域,在引介国外先例现象研究先进成果的同时,不断创新研究视角、拓展研究领域、理论与应用研究并举,在汲取其他领域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找到切实可行、适合本学科发展的研究方法,促进俄语语言文化学乃至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和繁荣。而这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赵爱国.先例理论及其研究——认知心理与跨文化交际视角之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1-6.

[2]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25-28.

[3]李向东,赵葳.当代俄罗斯广告中的先例名[J].外语研究,2009(3):42-48.

[4]徐来娣.试论俄语成语中的先例现象[J].外语研究,2007(3):58-61.

[5]李向东.论先例现象与互文本[J].中国俄语教学,2009(1):40-44.

[6]彭文钊.俄罗斯文化空间的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7-112.

[7]李畅.先例文本与翻译——兼论普希金的抒情诗“странник”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100-104.

[8]刘宏.试析文化观念的形成与先例文本的使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44-48.

[9]刘秀娟.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09-110.

[10]王臻.语言先例现象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32.

【责任编辑王凤娥】

H35

A

1674-5450(2015)02-0132-03

2014-09-15

申伟,男,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林春泽,男,辽宁大连人,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俄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先例俄语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论影响先例的机构性因素
制定法先例的解释功能研究*——基于美国联邦制定法裁判应用的探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