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龙灯的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2015-11-26 04:28汤晓琳
艺苑 2015年5期
关键词:龙灯云霄技艺

文‖汤晓琳

云霄龙灯的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文‖汤晓琳

云霄龙灯是闽南地区重要的传统手工艺,而这项传统技艺却面临发展困难、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立足于对云霄龙灯的实地考察,对多方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云霄龙灯的制作技艺、生存现状,并提出云霄龙灯的保护和传承方法。

云霄龙灯;保护;传承

我国的民间彩灯文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制作具有一定优美灯体的灯具;到了汉代,灯具不仅在造型上丰富多彩,而且还具备净化烟气的环保功能,其构思精巧,极具审美和实用价值。灯笼承载着民间百姓祈求幸福安康的精神需求,无论是从外观造型还是从灯面图案,灯笼大多选用吉祥图案。而作为龙的子孙的中国人,更是把对龙图腾的崇拜和信仰融入彩灯文化中,龙灯成为中国彩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种类。龙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宗庙、节庆用具,它扎根于民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众多的龙灯文化中,闽南龙灯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一支,其中的云霄龙灯更是一枝独秀。但如今,放眼闽南地区,龙灯制作作坊越来越少,在整个云霄县城,能找得到的纯手工制作龙灯的手工艺人也只有黄寿三了。面对龙灯文化的衰势,对云霄龙灯这项闽南地方文化瑰宝的宣传和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云霄龙灯的制作技艺

云霄,地处福建东南一隅,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的美称。龙灯,在古代只有皇宫、府衙、寺院、祠堂、大户人家才能将其悬挂在大门之上。在如今的云霄,龙灯还是寺庙、祠堂等地门前的挂灯,也是春节、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庆物品。

《考工技》中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云霄龙灯的制作技艺秉承这一观念,制作工艺繁复,构思精巧,用料考究,集轧制、绘图着色、装裱、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把艺术和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是做蔑和扎框,将新鲜的竹子劈成大小合适的形状,去掉青色的竹衣,再利用竹子的柔韧性扎成龙灯的轮廓。一个龙灯有6根“主心骨”,其他小骨架则数不胜数……这些骨架互相穿插,大小镶嵌,使整体美观牢固。值得一提的是,云霄龙灯是纯竹制的框架,没有添加任何钢丝、铁丝,其外表华丽、内蕴古朴,彰显古老的文化和精妙的技艺。

骨架做好之后就是粘纸了,这纸用的是厚薄适中的白色棉纸,其韧性好、不易破损,且方便书画。龙灯的形状和表皮搭好之后,就要为其添画加彩了,图案的勾勒是第四步。龙灯图案以龙为主,特别是猛龙,少数有虎、凤等图案。

上色和勾边是龙灯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步。作为一种节庆灯具,吉祥喜庆、热烈鲜艳是龙灯颜色的主要基调,它在用色上遵循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比附意义。龙灯以节庆色彩如大红、中黄、翠绿等颜色为主,再用大面积的纯色、补色、对比色,辅以金银、淡蓝、深紫、黑白等调和色点缀其间,呈现喜庆欢快的视觉效果,让其更显得富丽、威严。勾边是一个精细活儿,从龙头到龙尾依次进行,要求手艺人耐心、细心,容不得一点儿马虎,一笔画错就前功尽弃了。经过勾边的图案轮廓更加鲜明,凸显出色彩的艳丽。

经过做蔑、捆扎、粘纸、勾勒、上色、勾边之后,龙灯就基本完成了,最后需要上漆,为它镀上一层保护膜。上的漆为清漆,这种漆质地透明、光亮,可以让龙灯防尘、防风、防水,更好地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制作完成的云霄龙灯点上红色蜡烛,在灯光的照射下,精细描画的猛龙栩栩如生,透露着高贵和威严,色彩的华丽和鲜艳,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二、云霄龙灯的生存现状

民间习俗是千百年来大众生活的一种凝缩和表现,灯笼是民间习俗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承载着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除了具有照明的实用功能外,兼具有求吉纳祥、趋利避害的精神功能。“正月正,挂龙灯”,曾经的龙灯盛极一时,而如今,纯手工制作的龙灯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黄寿三是云霄县唯一一位还在坚持纯手工制作龙灯的民间手工艺人,他的父亲黄金定是民间工艺师。黄寿三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工艺,练就了一手制作龙灯的绝活儿。21岁时,黄寿三便自立门户,开始了制作龙灯之路。而谈起云霄龙灯的传承问题,黄师傅满脸愁绪,龙灯购买数量减少、生存难以为继、技艺后继无人的现状都深深困扰着他。

云霄龙灯的生存与传承现状让人忧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

其一,云霄龙灯的工艺仍属于自然传承,主要是因为民俗活动的需要而传承。而文化的日新月异、民俗活动的变迁与民众观念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云霄龙灯的生存与发展。如今的社会是市场社会,市场的需求控制了龙灯的生产量,一旦需求减少,龙灯手工艺人的生活难以为继,龙灯发展困难、传承乏力的状况也就出现了。

其二,云霄龙灯制作工艺的传承方式仍属于家族传承。民间文化交流的开放程度有限,家族式的传承容易受到个人因素的干扰,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极其不稳定。并且,家族传承缺少必要的文字、视频等方式的记录,大多是靠手口相传的,一旦手工艺人老化,且后继无人,就会面临技艺失传的境地。

其三,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传统龙灯的需求量相对减少。传统灯笼寓意喜庆、热闹,这在传统群居社会中特别受欢迎。在四合院、土楼等场所,每逢节日,屋檐下都会悬挂上大红灯笼。而在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从群体式的居住方式演变为原子化的居住单元,居住场所的狭小导致灯笼悬挂的困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渐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大宅院里悬挂灯笼的集体记忆流逝甚至缺失,这都对龙灯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冲击。

其四,云霄龙灯所受到的官方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纵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无彩灯类项目入选县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不用说入选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了。云霄龙灯作为云霄县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入选云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缺少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民间力量的引导和管理,这导致其得不到较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因而发展举步维艰、濒临消亡。

三、云霄龙灯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云霄龙灯文化具有民间性、民俗性、大众性。面对云霄龙灯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我们应该紧跟国家政策,运用民间智慧,为珍贵传统手工技艺谋求新的发展。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面对云霄龙灯,我们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让文化与时俱进,焕发出新面貌和新光彩。

(一)立足传统,加强保护

龙灯文化扎根于传统文化,发展于民间大众,保护云霄龙灯首先要保护其传统性和民间性。现代科技可以帮我们复制出大量的传统手工艺品,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大量出现,会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丧失,大大损害手工艺品的原生态。所以,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云霄龙灯的保护离不开对其纯手工制作的坚持,离不开对其古法制作技艺的探索与传承。高难度的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人本身所带有的特质具有不易模仿性,这是我们在探索保护措施时需要深入挖掘的重点。在挖掘云霄龙灯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应该全方位地去看待它背后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要注重其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历史底蕴。

(二)紧跟时代,推陈出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云霄龙灯要谋求新发展、新出路,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运用科技手段去更新制作技艺,在立足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云霄龙灯要走向市场,必须要将文化活化,让传统元素与技术相结合,进行现代化创新。传承人可以从传统技艺的内容、形式以及开发运用上赋予其创新的元素:在内容上,加入现代元素主题,特别是现代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和主题;在运用上,可以与室内装潢、书籍装帧、邮票和服装设计等相结合,打造全新的传统手工艺品。

(三)抓准市场,正确定位

市场经济已成为时代潮流,云霄龙灯技艺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与传承,就无法回避市场。把握市场走向、紧跟市场需求、正确自我定位,是云霄龙灯在市场经济求胜的法宝。云霄龙灯工序繁杂、耗费工时、作品精致,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往高档订制品和旅游纪念品市场方向发展。一方面,根据民间传统经典的题材,挖掘作品内涵,以高超技艺精心打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求满足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收藏需要;另一方面,可融合生产地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更新图案,创新大小,并运用精美的包装技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纪念品。

(四)官方引导,加大宣传

云霄龙灯深藏于民间巷弄之间,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地位,知名度不够,难以形成当地文化品牌。因此,需要积极寻求政府、民间组织的帮助,通过县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展示云霄龙灯的高超技艺和宝贵文化内涵,让大众认识了解云霄龙灯,进而通过社会舆论力量,达到宣传效果。此外,要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拓宽多种传播渠道。当今社会,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兴盛,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人民大众必不可少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接受的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欣赏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和方式。政府组织,甚至手工艺人个人需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向大众介绍云霄龙灯,使其引起公众的关注。

(五)联合学界,扩大传承队伍

中学、高校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联合各大中学、高校开展龙灯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云霄龙灯制作技艺大多是手口相传,缺少必要的资料整理和文化研究,可以和学界合作,利用他们专业的文化研究团队,理清云霄龙灯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以更加稳定的文字、影音资料等存留下来,更好地保护这项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联合学界、走进学校的另一大好处就是能为龙灯制作队伍寻找接班人,让热爱传统、有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的人能多多认识、了解云霄龙灯,从而给云霄龙灯创造延续生命的机会。

四、结语

云霄龙灯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龙灯文化逐步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发展停滞、后继无人的困境。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新出路,立足传统、推陈出新,保护与传承好龙灯文化,实现民俗性和现代性的共赢。

[1]刘芝凤,朱秀梅.福建长汀彭坊村凿纸龙灯生产性保护刍议[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4).

[2]陈万睿,陈婧.吉安龙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J].大舞台,2012(12).

[3]刘园园.坚持与守望——关于三兆灯笼生存现状的文化思考[J].苏州工艺美学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J51

A

汤晓琳,厦门大学中文系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龙灯云霄技艺
王景瑞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传授技艺
舞龙灯
观 潮
新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