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热带特色海南农业需要做什么

2015-11-28 21:19张治礼
今日海南 2015年5期
关键词:种植业热带海南

□张治礼

放大热带特色海南农业需要做什么

□张治礼

在 2015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长刘赐贵强调,海南农业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在放大热带特色上做文章。农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虽具有一定的热带特色和区位优势,但也存在规模小、总量小、组织化程度低、热带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不足,如何进一步放大热带特色和区位优势,做强、做精、做优海南农业应成为业界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放大热带特色,需要加大我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俗话说,“一亩园顶十亩田。”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会远低于经济作物。2014年我省水稻种植面积380多万亩,平均生长期125天,亩均利润不足60元;澄迈县桥头镇利用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脱毒种苗种植的紫薯,平均生长期135天,亩均利润可达5000元,是种植水稻的83倍。我省不是粮食生产大省,也不属于国家商品粮基地,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不存在政策障碍。进一步加大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利用我省有限的特色土地资源、丰富的光温资源生产出更加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将能进一步放大农业热带特色,提高我省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粮食作物的直接经济效益普遍低于经济作物,但不同经济作物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种植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区域性特色优质产品往往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何充分利用我省的光热资源,季节差优势,种植生产出更具特色、更高比较效益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应成为我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亩产效益论英雄”。选择具有热带特色区域性强的高效益经济作物逐步替代低效益的甘蔗、木薯,低效益的粮食作物等,应成为我省农业放大热带特色,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二、放大热带特色,需要解决特色生鲜农产品的集中上市问题,需要拉长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我省热带特色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季节性和稀缺性,目前主要以初级产品即生鲜销售为主,种植业收益受天气、市场供给的影响较大,常常会出现短期内“供过于求”“贱卖伤农”等突出问题,既影响农民收益,也容易造成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今年海南出现的青瓜、冬瓜卖难问题,经常出现的荔枝、菠萝“丰产不丰收”等问题,都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和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延长热带特色生鲜农产品,尤其是水果的货架期或通过保鲜处理和初加工实现“错季销售”解决“集中上市”问题,如何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出更具特色的高附加值产品或通过加工技术辅助解决市场供求矛盾问题,将是我省农业产业界进一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在放大热带特色上做文章”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瓶颈。

种植业是农业产业的中间环节,上有种业,下有种植服务业、加工业、运输业、销售服务业等。其中,种植业的比较效益远低于种业、加工业、种植和销售服务业。我国槟榔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亿元,我省槟榔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但我省所占的经济份额却不足100亿元,种植业收入不足40亿元,不种植槟榔的湖南却依靠槟榔加工及其相关产业拿走了其中的75%。作为中国种植咖啡最早的地区,海南咖啡早已享誉全国。但2013年的统计数据却显示,海南咖啡树种植面积约6000亩,年总产量200吨,每亩年纯收入不足500元,咖啡种植业收益还达不到香蕉、冬季瓜菜年收益的1/10;全省全年咖啡干豆的年销量却高达6000吨,一杯普通咖啡的售价都在30元以上。区域特色农业的生产规模往往都不会很大,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将会成为放大热带特色,推动热带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产业发展模式。

三、放大热带特色,需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战略

农业种植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往往需要靠规模效益赢得合适的利润。我省热带农业资源丰富,种植生产对象多样,虽然可以满足市场对热带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但由于可耕作面积小,单品种或单种类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热带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也直接影响到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近年来,国家推动的土地流转试点为我省热带农业的规模化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引导地方政府、农民和农业企业,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的步伐,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使用,扩大农业种植业的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省农业“放大热带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

罗保铭书记多次强调,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必须走“做精做优”“进宾馆进超市”之路,走“高端、特色”之路。利用海南稀缺的光热资源和区位优势,生产出的农产品不应是“大路货”,海南农业的未来不在“批发市场”。放大热带特色,需要加快推动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规模化带动组织化,通过组织化、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化”发展,通过“精品化”策略实现高端特色的“市场定位”,提升海南特色农产品的价值,最终实现放大热带特色,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四、放大热带特色,需要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的步伐

中低产田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保有耕地面积1092.22万亩,其中约有50%的土壤缺乏有机质,52.7%的土壤缺氮,68.4%的土壤缺磷,86.7%的土壤缺钾。也就是说,我省约有50%以上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

放大农业热带特色,最直接的体现是特色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以及高端农产品比例的增加。土壤是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种植的种类、产量以及质量品质等。低产田的单位面积产量一般低于当地平均产量的20%以上,中产田的标准是平均产量的±20%。2014年我省农业种植业增加值375亿元,按中低产田20%的增产潜力估算,改造后每年大约可增加产值47亿元。原本只能种植低效、耐旱耐贫瘠作物的中低产田,由于光温资源丰富,经过改造后的土地大都能够种植具有热带区域特色的高效经济作物,产量品质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应的亩产效益将会大大提高。

中低产田改造的技术已经成熟。建立政府主导,农业种植业者、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的能力。通过秸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减施化肥多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通过微生物制品的使用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微环境等,将我省超过耕地面积一半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旱涝保收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田,将有效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进一步放大我省农业热带特色、扩大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提高特色农业种植效益的最直接选项。

五、放大热带特色,需要提供源源不断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依靠气候优势和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建省以来我省农业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初步奠定了全国人民冬季“菜篮子”和“果盘子”的重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我省农业产业以及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思想是“拿来主义”,所走的是引进和利用的路子。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品种和技术大部分都是“别人的”,我们过去多年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放大生产,“自主特色”缺乏。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拿来主义”是实用的和有效的,但随着低端市场的饱和,以及缺乏“自主特色专有”的高端产品,我省农业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农产品与两广地区趋同,导致竞争力继续趋弱”的问题,“低价伤农”事件频繁发生。

我省农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正由季节依赖型向高端特色精品化蜕变。我省农业科技也正处在一个转向的关键时期,正由“引进、推广、应用”的“拿来主义”为主向培育自有品种、研发自有技术的“自主创新”为主转向。放大我省农业热带特色,迫切需要“自主特色专有”的高端品种;放大热带特色,迫切需要自主配套的“专有技术”;放大热带特色,迫切需要高素质、职业化的农业从业者;放大热带特色,迫切需要高效实用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加快我省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我省农业科技的转向,将是放大我省农业领域热带特色的核心和关键。

罗保铭书记最近指出,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良品种,农业科研机构要围绕育种聚焦。科技是当前我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育种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也是一项艰苦、具有一定风险的工作,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建立持续支持育种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育种尤其特色农业育种工作支持的力度,为培育“自主特色专有”的品种提供经费保障。科研机构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紧跟我省农业产业转型的步伐,及时调整研究重心和思路,将以“拿来主义”为主转移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研究轨道上来,培育自有高端特色的品种,研发自有配套的技术。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要及时调整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的组织形式,探索建立以“培育高素质职业农业从业者”为目的的技术培训与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热带特色农业从业者队伍,进一步放大农业领域热带特色,推动我省农业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高端特色农业之路。

(作者系海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种植业热带海南
农业农村部公布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河北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砥砺前行
热带风情
热带的鸟儿
海南杂忆
T 台热带风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