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中国,咱们慢慢来

2015-11-28 13:02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景象黄酒论点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点 拨

这是一道哲理性材料命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指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指的是经历或体验;“能力”,则是经验的展示;“境界”,是指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最后的省略号提示我们:还可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我们:“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文不可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景象”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因为,“智慧”是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智慧”是个宽泛的概念。联系到特定的情境,“智慧”应该有限定的道德前提, 它的出发点是“善”,与“奸诈”“狡猾”等相对立,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智慧”的归宿点是“妙”,包含了四两拨千斤的“巧”,令人神往的圆满(圆通、圆融),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妙不可言的美。两者的连结点是“活”,体现的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总之,“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写作的内容一定要体现“智慧”的特质,如灵气、悟性、才华;灵动、包容、创新;成功、圆满、通达等。

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词”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经提出将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

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从尧舜禹汤以来,强大的民族经验赋予了华夏子孙细细思考的能力,濡养出如同老者一样耐心的智慧。

从前啊,女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聚拢起花瓣,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其磨成细腻香甜的胭脂;母亲手中的青红翠绿金丝黑线细细缠绕,打出梅花结或是菱形络子;工匠们会为桃木的窗户、衣边的滚子设计上百种图案,只为保证一宅人、物的美。

对美的执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华的文化亦是一脉相承,不似意大利,他们从罗马的废墟上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而语言文化却与罗马毫无关联,所以当他们自称为“罗马人”时,拉封丹的驴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对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木心先生在酒馆看见伙计往黄酒中加糖,便感叹江南不在。旧时黄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们已无耐心去细细品味酒中的苦涩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们只得称那些一笔一画勾勒出百子图和年画的人为“他们”时,又有何证据来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子孙?

西塞罗说:“我喜欢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华夏的大地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而值此发展腾飞之际,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国,咱们慢慢来。

时下中国,百年来的自卑、自尊、憧憬与焦灼使人们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似乎渐渐失去耐心,失去沉稳,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轮船、高铁、飞机,科技的进步使天涯比邻,经济的签约日益频繁,而谁又能保证,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车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赖?

我们是否还有耐心,冷静地对待发展,放缓“席不暇暖”的脚步,盘点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来年祭扫时,牌位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蔼的老人,笑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中国,咱们慢慢来。

点评 这是篇别具一格的“时评”。作者深谙“论如析薪,贵在破理”的写作之道。文章以“水词”为由头发端,继而自然过渡引出论点: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耐心)。随后从中国古人和中国文化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正面论证之余,作者又反观当下,以伙计黄酒中加糖,酒客无耐心品酒的事例反证中心论点。有讽有赞,思维缜密。文末卒章显志:中国,咱们慢慢来。文章颇具思辨性,剖析到位,收放自如,首尾圆和。

猜你喜欢
景象黄酒论点
黄酒为引更助药力
杯中异景
冬天的景象
IC厌氧反应器+A/O工艺在黄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黑白键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Shaoxing Wine Goes International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