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2015-11-28 18:34蔡丽星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摘要】诵读法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势日渐衰微、几近消亡,在世纪巨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方法又重新走入语文教学的视线,新课标更是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本文借此对“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挖掘其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意语文;诗意语文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然而,现今的高中语文课堂,却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早读课时间被一再压缩,短得形同虚设,甚至被挤做他用,早读变“默读”、课堂齐读“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诵读教学已经处于高中语文教学边缘的尴尬境地。其实,“高考语文无口试,与其花时间诵读,还不如多讲应试技巧与多做题来得实惠”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重分析轻诵读,“以讲代学”“以听代读”的做法更是不可取。

一、高中朗读教学法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要完成“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教学任务;选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则要求做到“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散文与诗歌”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这些所指之处无一例外地告诉了我们朗读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朗读能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

朗读这种口、手、心、眼相协调的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通过对字、句、段的揣摩,领悟作者在文本中所渗透出来的情感世界。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颔联落木用“无边”“萧萧”来修饰,让我们看到了秋风萧瑟之状,长江则用“滚滚”“不尽”来形容,那滚滚水势都让我们从落败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体察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之心;颈联中“常作客”“独登台”直观地体现出了作者长期漂泊与孤苦伶仃的悲戚,“百年多病”更是写出了作者贫病交迫的悲伤与困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写出了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和自己万般愁绪无以排遣的苦闷。通过对字、句的朗读,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悲苦。我们借助朗读就这样靠近了诗人,体察了他当时独特的心理情感,而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也在这时使得我们心灵得到感化。

(三)朗读可以让学生感悟美,提升审美的能力

诗文辞赋等体裁是适合朗读的,不仅因为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因为它们本身所赋予的美感。诗歌中的绝句、律诗严格的讲究字数、对仗、押韵,它们具有严格的形式美;徐志摩、戴望舒诗歌中有言不尽的意象美;而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清新自然、优美典雅、生动凝练的语言则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给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意境美。所有这些美感都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深化的。通过朗读我们才能感悟出文字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美,只有学会发现美、感悟美,我们才能在美的熏陶中提升我们正确的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诵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可按“预习通 读——真情范读——指导美读——多样竞读——熟记诵读”的步骤有序进行。

二、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预习通读,想象联想

在教新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在查阅并标注生字词的基础上自行诵读全文。这样不仅有助于正音断句,还能让学生课前就对教习内容有所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习《琵琶行》,让学生做好课前结合前人对课文“描摹声音至文”的评价,在诵读中进行联想和想象,先行体会诗中的乐声之美和描摹之巧,有助于学生的文字欣赏感悟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真情范读

有的学生不愿开口诵读的原因是不知如何准确地诵读,缺少诵读激情,体会不到诵读的乐趣。教习新课时,教师就应精心创设情境,做好朗读示范。范读应是教师与作品多次对话、深入理解作品意境后对作品情感的有声再现。范读时教师要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基础上进入“我即作者”的状态,抑扬顿挫、急徐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更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更好地共享作品的情感悲喜,在领略作品美感中产生求知渴望。以教习《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如能结合康桥美图,在轻悠的乐声中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就能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感受徐志摩之诗的音乐美与绘画美,感受诗人如清风般来而又去时的至深情感,感受学子再别母校的万千离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成功的范读是引导学生自觉深入文本的重要手段。当然,还可采用多媒体范读的形式,让学生领略名家诵读风采,在名家激情诵读的魅力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

(三)点拨领悟,指导美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感受,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

然而,真正让学生做到“美读”并不容易。教师应及时做好点拨引导。

首先,要还原作者情感,就要引导学生细读,让学生在感知作品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细读与深读,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品评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悟作品中事理与情感,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升华;同时,教师要教授朗读技巧,如要教导学生:表达激昂情感的内容,调子要提高,要读得豪迈;表达婉约情感的内容,便应读得舒缓,读出韵味和美感。要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如教习李白诗歌《将进酒》,就要让学生从李白的风格、遭遇入手,读出其中的豪迈之气;而读杜甫的作品《登岳阳楼》和《阁夜》,则读出沉郁顿挫之感。同为李清照的词作,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写的是年轻时溪亭畅游,表达她早期的美好生活情趣,境界优美怡人,要读得轻松愉悦;后期作品《声声慢》写尽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则应读得凄婉哀伤。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部分学生怕出错、怕出丑而不愿开口。对此,教师需要及时鼓励和诱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语感,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张口。

(四)拓展延伸,多样竞读

学生的新鲜感、模仿力、表现力都很强。在学生掌握美读技巧后,便可展开竞读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让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到诵读的魅力,从而乐读、多读。竞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激昂的作品可以分组读,多角色叙事作品可以采用个别表演读,诗意作品则适合配乐朗读。如教习《窦娥冤》,就可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剧中人物同愤同悲,这样角色的形象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以再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角色形象的再造中得以发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举行班级诵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各推选几名诵读代表参赛,最后由师生共同评选出诵读冠军。在比赛中,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与点拨,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诵读水平。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力与鉴赏力的一个好方法。

(五)熟记诵读,积累提高

对于经典诗文、优美语句,我们还要求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而经过以上情感调动、方法点拨等多层级的诵读教学活动后,学生熟读成诵,无需再走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老路子,自然不会“谈背色变”。正如巴金先生所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通过诵读教学,养成熟记成诵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更加得心应手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在写作中做到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在口语交际中敏捷应对。

三、结语

总之,诵读法优良传统不可弃。让我们端正态度,还阅读教学的诵读法一个空间,充分发挥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作者简介:蔡丽星,女,1981年生,漳浦人,汉族,在读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