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新娘头饰的演变

2015-11-29 06:57倪海燕卢新燕王琴敏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圆头惠安女头饰

倪海燕,卢新燕,王琴敏



小岞新娘头饰的演变

倪海燕1, 2,卢新燕1, 2,王琴敏1

(1.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州市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省惠安县小岞村的新娘头饰以一种异样的风情呈现在惠东角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小岞新娘头饰也慢慢发生着改变。本文依据惠安县地方志将小岞新娘头饰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不同时期典型的头饰特征、梳理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阐述。通过挖掘被渐渐遗忘甚至消失的头饰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绵薄之力。

小岞;新娘头饰;演变;惠安文化

小岞妇女服饰属于“惠安女服饰”中的一个典型服饰代表,小岞新娘头饰属于惠安女风情服饰的一个分支。从上世纪开始,惠安女服饰就以一种异样的风情呈现在惠东角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惠安女服饰也慢慢发生着改变[1]。关于小岞新娘头饰起源的说法,当地备受推崇的说法是关于对南宋宰相李文会的记载。李文会,惠安小岞后内人,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十四年秋,李文会省亲回乡。李文会到小岞隐居期间,强娶了黎族贵族美女康小姐为妻,康小姐嫁入李家后一直怨气未消,等到其女儿要出嫁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打扮成自己当年被抢时的凄惨模样,来发泄心中积淀的委屈和愤怒。她把女儿的头发梳成先祖流行的蝴蝶发髻,重量达二十余斤,其间包括一百支牛骨头做成的发簪,表示对自己被逼成婚的百般无奈和一百个不愿意之心。发髻高达两尺,再将一方乌巾遮住头,至前眉四寸的地方,来表示自己被抢亲的时候既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美丽的容颜,又讨厌去看那丑陋郎君的复杂心理。此事之后,康小姐立下遗嘱:不得修改此服饰。于是,奇异服饰母承女效,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沿袭下来[2]。本文根据惠安县地方志及将小岞新娘头饰的演变划分为3个时期并对不同时期典型的头饰特征、梳理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阐述。

一、清末—20世纪20年代的小岞新娘服饰

(一)新娘头式之“大头髻”

“旧时,妇女盛装的发髻主要是梳理费工大、费时多的“三股髻”,或叫“大头髻”。同时插上各种簪钗之类的头饰,珠围翠绕,煞是热闹。结婚、逢年过节或赴亲友宴会时均梳此种发髻……”[2]这里的旧时指的是2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小岞的每个妇女都遵循着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进行打扮,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形状如蝴蝶的“大头髻”(见图1)。

结婚的第一步“上头”就是梳此“大头髻”,结婚前夕由三五个亲朋好友帮忙梳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大头髻”又名“埔缀髻”,意思为用“埔”装扮出来的发型,“埔”在闽南家庭里指的是竹编织的蒸具,而这个发型正是采用了这种结构特点。“大头髻”基本结构棚罩是以遮掩大部分面部为特征的,体现传统“生不露面”的习俗,再加上惠安女早期常住娘家的习俗,只有重大节日才回夫家,晚上熄灯后才摘下棚罩,以至于结婚多年夫妻互不相识,也屡见不鲜[3]。棚罩后面是髻,髻上插满各种簪钗。

图1 “大头髻”头饰

(二)“大头髻”的配套饰品

“大头髻”上的簪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的簪有不用的时代色彩,有的“大头髻”上可以发现刻有“维新世界共和政体”的字样,这代表着是清朝末年,纪念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如图2“荷兰钱币”簪子和图3“拥护领袖,抗战到底”簪子。这样繁多饰物的头饰足足有20多斤重,最后再配上一对形状如蚊帐勾的大耳环和戴上两颊抖动的“巾仔”整个发型就算完工了。如此硕大的头饰让人行动不便,进出房门需侧身,睡觉的时候发髻也不得摘下来,也不能打乱,而且不能随便翻身,所以人必须借助约6寸高的枕头垫在肩下方,然后让头伸出床沿,人横躺着睡觉。

新娘头饰的配套还有绉纱巾,这块纱巾是新婚当夜才用的。绉纱巾直接从额头挂到下巴,新娘可以往外看人,而外人看不到新娘的脸孔,这块纱巾是新郎与新娘交换的婚缘礼。是新娘的盖头,也是新娘的遮羞巾,生育以后就不用了。

图2 “荷兰钱币”簪子

图3 “拥护领袖,抗战到底”簪子

(三)“大头髻”的梳理方法

梳理“大头髻”发式的时候先把头发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在前部分的头顶正中央偏前竖立一个高约5寸并且凸向正上方的“藤架”,当地人称为“猪仔”,然后把前半部分的头发盖住“藤架”与后半部分头发并在一起,用红绒线扎牢固定,延伸下来的马尾要缠绕裹住一个 “髻塞”,“髻塞”是用灯芯草、蔗渣或者稻草作里料,用黑色漆布包成扁状馒头形,直径约6寸,供插首饰。然后在四周均匀插上64支骨架,组合成直径足有60cm,硕大无比的“埔”状,这里的骨架是用白铜做的,长一尺,上方做成圆头,宽约8cm,下方呈尖头状,便于插饰。接下来剩下的程序都是插饰各种簪钗了,必备的是彩针一支(又名杖针,因为其形状如手杖,备用于夫妻行房时)、花穗一对、关刀、银后圈、摇鼓、孔雀尾、龙、风、鬓桃、珠响铃……等一百多件饰品,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埔髻“上面,如图4所示的龙凤簪子。

图4 “大头髻”必备的“龙”、“凤”簪子

(四)“大头髻”发饰的形成原因

这个时期小岞的妇女都遵循着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进行打扮,其次,新娘梳这样的“大头髻”也是跟其常住娘家的婚俗紧密相关的。“在封建宗法统治时代,惠安是婚姻家庭问题最严重的县份。包办买卖婚姻、早婚盛行,妇女在13-14岁就得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结终身大事。即使男的在结婚前死去,姑娘同样要嫁到婆家伴“神主”守寡,而且不许改嫁,无数年青未婚寡妇葬送青春。按照习俗,结婚三天内没有跟丈夫同房的才是端庄贤淑的好姑娘,这样的头饰在新婚之夜对新娘起着督促作用,如果三天后回娘家被看到发型乱了,会被同辈的姐妹讥笑,很多新娘甚至三天三夜不躺着睡觉[4]。

二、20世纪30—40年代的小岞新娘服饰

(一)新娘头式之“圆头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旧时流行的“大头髻”基本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相对比较简便的“双股头”,又称“圆头”,成为当时盛行的新娘头饰,见图5、图6。1935年,弘一法师来到惠东地区,他是这么评价当地独特的民俗的“山乡风俗淳古,男业木、土、石工,女任耕田挑担,男四十岁以上多有辫发者,女子装束更古,岂惟清初,或是千数百年来之遗风,余居此间,有如世外桃源,深自庆喜。”[5]由此可见,当时惠女五彩缤纷的蝴蝶发型是多么的吸人眼球。

图5 30年代新娘盛装

图6 “圆头髻”头饰

(二)“圆头髻”的配套饰品

关于饰品,小岞惠安女特别有原创意识,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元素都可以成为其爱美饰品里的一部分。小岞惠安女喜欢把钱币制造成饰品佩戴在头上,例如常见的“孤钱”,见图7“孤钱”簪子。其单独看会觉得单调,佩戴在头上就好像是整个蝴蝶发型的触须,非常的有韵味。不但如此,很多大海中的元素也随处可见,像螃蟹形的簪子也让人眼前一亮,如图8“螃蟹”簪子所示,簪子的中心是一块翠色的玉,四周则都是镀金的蟹脚。

图7 “孤钱”簪子

图8 “螃蟹”簪子

(三)“圆头髻”的梳理方法

“圆头”的梳理方法也跟“大头髻”类似,耗费的时间也颇长。首先把头发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夹上预制好的发棒,并用绒线扎紧固定住。然后把前部分的头发展开覆盖着“猪仔架”,留下来的头发和后半部分的头发拧紧,用当时流行的“髻垫”将其加固。最后在头发的后面插上和“圆头”一样的饰物,然后再佩戴上巾仔,耳朵戴上小耳勾。“髻垫”上的饰品主要有银角牌、瓜子牌、顶古、五叉、孤钱、五粒线、下古、鸡舌苞,这些几乎都是镀金的饰品。

(四)“圆头髻”发饰的形成原因

20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的新娘盛装,已经废除了20年代使用的“大头髻”,不单单是繁重的六十四支骨架被废除,之前的杖针和关刀、大耳勾等也均被废除。因为之前如此硕重的头髻顶在头上,而头发的承载力度又远远不及,使得妇女的头发早早地脱落,很多人晚点都是秃头了,旧时佩戴的大耳勾也因为耳朵承重不够,耳朵下尖断裂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较为轻便的“髻垫”和“扁琶”做为住构架,当然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而新的一轮头饰的诞生自有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原因,渐渐远离了封建制度的的新的时代,许多私营企业诞生,而惠东地区的渔业发展也开始兴起,这促进了惠东和整个闽南地区的经济交流,不仅购进更先进的渔业材料,也招来了很多外商进驻,总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当地人的观念也逐渐开放起来,惠东妇女头饰也更新换代。

三、20世纪50年代流行至今的新娘服饰

(一)新娘头饰之“红花绣球巾”

五十年代后的新娘盛装继承了小岞地区一贯的色彩缤纷,精妙绝伦。新娘盛装的头饰不再是沉重的金属饰品和头架,而是变成了一席轻巧美观的“红花绣球巾”,博得众人的啧啧称赞,这一新娘发饰一直延续至今,到了21世纪,当地年青人婚嫁就很少穿这样的盛装了。而五十年代末修建“惠女水库”,产生了美观与使用兼具的黄斗笠和花头巾,成为每个当地妇女必要的装扮,但是新娘结婚的时候是不穿戴黄斗笠和花头巾,以免掩盖掉了脸上和头上的风采。

(二)“红花绣球巾”的配套饰品

装饰在“红花绣球巾”上的这些装饰品是小岞妇女根据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在新买来的塑料制品上面做加工而成的,普通的塑料梳子用火加热,然后变软,就可以自由造成各种形状,也可以自由叠加,见图9、图10。

图9 50年代后的新娘盛装

图10 “红花绣球巾”

其次红花球巾也是小岞妇女自己缝制出来的,起初颜色偏淡,到后面用发亮的红绸布越来越鲜艳了,面料也越来越轻薄。“红花球巾”的发髻简便,长条的大红绸巾从发髻上一直垂到膝盖,在球巾接近领口的地方用“花片”绾住,凸显出新娘秀美的瓜子脸,这样一举动也表现出新娘羞答答的神情,更显端庄淑女。

球巾上面别发夹也是有讲究的,发夹不能超过两个脸颊,看起来会比较美观。这里的发夹基本上都是塑料做成的蝴蝶形状的小匾,就好像蝴蝶洞里的花枝垂条飞满美丽的蝴蝶一样。盛装还有一时兴的打扮就是在脖子上系上一块红领巾,如图11,不仅使得盛装更加艳丽,同时也跟进时代的脚步,代表着小岞妇女永远跟着党的脚步走。

图11 “红领巾”

(三)“红花绣球巾”的梳理方法

“红花绣球巾”的发型梳理相对以前,简便了不少,只是需要大量的装饰品来搭配。首先,用红色绒线在前额顶扎一冲天炮,然后将冲天炮的马尾和剩下的头发全部扎起,放在脑后。接着把预制好的假发(假发是用黑色线做成的)固定在冲天炮底端,假发自然整齐披在肩上,再在结合处的旁边用发夹把真发和假发固定牢。把假发的末端和真发一起绑起合拢系在脖子上,使假发呈现出丰满椭圆的状。接着把红花球巾上到头顶,盖住冲天炮的红绒线,球巾两侧自然垂下,用夹子将球巾固定在头发上,球巾耳旁两侧可以别上各种各样的塑料装饰品。最后可以在头发,额顶等各个地方,插上五颜六色的梳子做装饰就可以了。

(四)“红花绣球巾”发饰的形成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发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破旧俗,立新风。社会风俗逐渐趋向文明进步……50年代始,人民政府把已婚妇女的户口、土地、粮食关系都移到夫家,因而常住娘家的陋习,已渐改变……指腹为婚、冲喜、守活寡等的陋习也绝迹了……”[2],此后更多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对婚嫁服饰当然也推陈出新。

再加上政府的管制和提倡,小岞妇女的服饰也发生了变化。当时政府禁止妇女再梳“八只髻”等传统繁杂的头式,40年代流行的“圆头髻”也逐渐被简化,很多妇女也效仿东岭地区,梳起了“螺棕头”,更年长没有头发的老人则会梳“假头”代替,不过这一时期开始,所有的发髻都比以前更加简便了。甚至有的青年妇女已经不梳“发髻”了,有的还剪短发。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也越来越发达,塑料制品兴起,塑料手工艺品被采用,裤带、凉鞋、梳子等在惠女服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50年代以后,惠安女的物质生活慢慢富足,妇女的服饰更为讲究,每件饰品都是精雕细琢,每个妇女拥有的饰品数量也逐渐增多。

四、总结

小岞新娘头饰的演变深深地受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小岞新娘服饰发源起始受传统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封建保守文化约束下,有着最原始最封建的装束“大头髻”;中华民国成立后的20年代开始,政治逐渐开明,小岞新娘头饰开始追求时尚和鲜艳,小岞新娘头饰转变为“圆头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小岞新娘头饰跟上党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当地的海洋文化也是小岞新娘头饰产生和变化不可抹灭的至关要点,其影响贯穿头饰演变的整个进程,遗俗中的图腾崇拜也是小岞妇女挥之不去的审美情结,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岞新娘头饰的点点滴滴。

其次从服饰三要素方面也可看出小岞新娘头饰的演变规律,小岞新娘头饰在颜色搭配方面,从传统的褐红、黑色逐渐向蓝、绿、红方向发展,颜色由单一逐渐向五彩缤纷方向转变;在款式造型上,发型逐渐由繁重复杂向轻巧简便转化;在材质及搭配饰品方面,从沉重的金银铜铁向轻巧靓丽的塑料制品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丹,郑向敏.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弱保护现象与保护初探[J].中华女子学报,2009,(02).

[2] 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惠安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1012-1020.

[3] 郭志超.福建惠东常住娘家习俗的历史透视[J].民俗研究,1997,(04).

[4] 王秀华.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7).

[5] 陈存洗,林蔚文.福建惠安县东部妇女奇异服饰探讨[J].东南文化,1989,(01).

Evolution of Xiao Zuo Bridal Headdress

NI Hai-yan1,2, LU Xin-yan1,2, WANG Qin-min1

(1. Clothing & Art Engineering College,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22, China; 2. Fuzhou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The bridal headdress of Xiao Zuo village, Hui’an County, Fujian Province presented in a strange style in Huidong corner, Along with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Xiao Zuo bride’s headdresses are also slowly undergoing changes. This article divides the history of Xiao Zuo bridal headdress into three periods based on Hui'an Chronicles,and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s costume characteristics, combing method and the form reason of each period.Digging through the bridal headdress culture has been gradually forgotten or even disappear, the paper is make its due contribution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i'an female clothing culture.

Xiao Zuo; BridalHeaddress; Evolution; Hui'anCulture

K892.23

A

2095-414X(2015)01-0044-04

倪海燕(198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饰文化.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JB11201S).

猜你喜欢
圆头惠安女头饰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美丽的惠安女
炫彩头饰
布艺贴画——勤劳的惠安女
要怎样称赞你
骆雪芳:梦飞国际教育的惠安女
空心圆头形悬铃木的整形与修剪技术
蹲式马桶你用对了吗?
头饰类恐龙
形状国的糕饼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