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015-12-01 03:31
决策与信息 2015年30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法治社会全民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隋书卿

威海市委党校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目前“熟人社会”理念、“官本位”思想、“潜规则”意识、“人治”观念等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影响着我国公民法治观念的形成。要倡树“陌生人社会”理念、“人民本位”思想、“平等”思想、“民主”思想、“规则”意识等,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关键词]全民;法治观念;法治社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本文拟简要阐述法治观念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分析影响我国公民法治观念形成的因素,并尝试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

一、法治观念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到:“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订得良好的法律。”[1]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使人们服从法律,先要使人们在思想上认可法律、相信法律。也就是说,要建立法治社会,一方面,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有全民法治观念的形成。如果说,前者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后者就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关键。

在建设法治社会中,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起带头作用。国家工作人员手中掌握着权力资源,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也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如果国家工作人员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就会使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要解决问题还得找人,这样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国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执政为民,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这样才能给人民形成示范和引导,使人民发自内心地信仰法律。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2]人民具有法治观念,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对执法者进行监督,从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影响我国公民法治观念形成的因素

目前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影响着我国公民法治观念的形成。

(一)“熟人社会”理念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子女求职就业、到医院看病、办理各种证件等等,有了熟人可以把事情尽快办好。有些事,找了熟人,畅通无阻;不找熟人,寸步难行。这种现实和传统思想相互影响,造成了很多人的“熟人社会”理念。因此,部分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是想想有没有亲人朋友能帮助解决。在一些人心中,在规则和人情面前,如果不考虑人情,一方面会得罪人,另一方面自己将来办事也会遭受困难和障碍。在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这种“人情社会”、“关系社会”的行为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公民法治观念的形成。

(二)“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在很多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在老百姓心中,形成了一种顽强的心理意识:渴望“清官”。老百姓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一个好官,而不是一个法律制度健全的法治社会。有的官员把法律当作工具,法律对本人或本人的亲朋好友有利,就讲依法办事;法律对本人或本人的亲朋好友不利,就将法律束之高阁。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情时,不是根据法律制度,而是根据领导的要求。老百姓解决问题,也不是举起法律的武器,而是寻求“青天大老爷”的支持,这也是中国上访事件繁多的原因之一。这种“官本位”思想与民主法治思想有着深刻的矛盾与冲突,不利于中国人法治观念的养成。

(三)“潜规则”意识

潜规则是指那些没有明文规定的、上不了台面的、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则。潜规则的存在,会对法律制度规范等“明规则”造成损害。“潜规则”意识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部分人遇事不按照制度规定去做,而是遵循长期形成的潜规则。干部升职表面根据德才按程序选拔,实际上候选人忙着找领导支持,找群众拉选票;医院里医生本应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每一个手术,可是患者为了心安,还是会给医生送红包;甚至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也要给任课教师送礼等。“潜规则”慢慢变成了习惯,变成了理所当然,这对于法治观念的形成是起阻碍作用的。

(四)“人治”观念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司法体制的不健全,法律效益比较低,社会成员对法律的期望值难以得到满足,“人治”观念在很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以打电话、做批示等方式,干预法律案件的审理和判处。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3]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也存在法律,但不是“主权在民”、“法律至上”的法治,而是“皇权至上”。法治观念在中国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发展乏力,这导致部分老百姓的法治观念不强,在行为上也表现为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等。

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4]法律信仰的形成,以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要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使人们真正地从思想上拥护和信仰法律。要使人们在思想上认可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坚定拥护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倡树以下理念。

(一)“陌生人社会”理念

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需要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在处理问题时以法律为依据,更加理性;“熟人社会”在处理问题时以人情为依托,更加感性。“陌生人社会”比“熟人社会”更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且减少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成本,使问题的解决更高效。“冷漠”并非是陌生人社会的必然特征,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仍然可以崇尚道德,诚信友爱,乐善好施。但是在处理问题时,会依据法律制度规范等,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而不是给熟人更高的待遇。只有全民,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接受了“陌生人社会”理念,并把它体现在工作中,不玩弄权术,按规则办事,才能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人民本位”思想

法律保障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体现的是“人民本位”思想。因此,应当去除“官本位”思想,真正确立“人民本位”的观念,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国家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时,要尊重人民、关爱人民,突出执政是为了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执法过程中,要破除野蛮执法、粗暴执法、简单命令、以权压法等落后做法,强调以人为本,把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做到既维护法律的权威,又尊重、爱护当事人。体现人民意愿的法律才会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符合人民意愿的执法才会让人民心服口服。因此,应确保法律的民意基础,使公民的法律情感成为构造法律信仰和培育现代法治观念的沃土。

(三)“平等”思想

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人平等。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工作人员在法律面前没有任何特权,无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只要是违背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国家工作人员要树立平等观念、公平执法观念,以平等的姿态行使权力,平等对待所有工作对象,不能摆官架子,高高在上。国家工作人员在办理私事时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而应该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去办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也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平等地位,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要善于利用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全民都树立起平等理念,有助于遏制特权现象的发生,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民主”思想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去除人治思想,这就需要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重大问题应当集体讨论决定。集体讨论不应当是走过场,一把手表个态,大家都表示同意;而应当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一把手可最后表态,以便让所有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可依据相关规定积极参与立法、参与决策等。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5]“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6]这些都是民主思想的体现,有助于推进立法、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五)“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指的是依照法律制度规定来办事,而不是根据人情和潜规则来办事的意识。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来说,应当深入学习理解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等,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处理事情;杜绝不按法律制度规则来处理事情的现象发生。只有在良好的规则意识的支配下,人们才会努力去准确地、完整地解释规则,而不是有意曲解规则来处理事情,或者以“特殊情况”为借口进行违规操作。作为普通公民,应当做规则落实的支持者,而不是想方设法通过违反规则为自己谋利益;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也应当通过法律渠道,或者按照规章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总之,应通过以上思想的养成,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人们认可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自觉尊法守法用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9

[2][3][4][5][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作者简介

隋书卿(1975—),女,汉族,山东文登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法治社会全民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法制节目的发展策略探讨
律师在社会治理中的“当为”与“不为”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策略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