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挺恐怖的事

2015-12-02 03:19本刊编辑部
人民交通 2015年6期
关键词:安澜女司机驾驶者

夜深人静,本想安澜,不知为何“路怒”二字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路怒”,对国人来讲,好像是个新名词。其实不然。

“路怒”,虽是近几年才见诸报端的新名词,但“路怒”行为却早为人们诟病。5月上旬,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成为舆论焦点,抢占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亦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路怒”更成为网络热词。本刊本期亦重点对“路怒”做了报道与评述。

医学界把“路怒症”定义为阵发性暴怒障碍,主要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据说,有百分之三十五的驾驶人自称自己是路怒族。看到视频里施暴者下手之狠,下脚之厉,被遭暴打的女司机和骑电动车女人孤立无助的情景,恐怖的令人发指。对于“路怒症”这种病,我们该怎么治?除了处罚,惩戒教育外,是否可从文化层面入手。汽车是速度与激情的产物,也应是高贵与典雅的配饰。驾车人应有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度量。近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不淡定的中国人”也很有感触。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让本在“礼”中,谦让也是一种素养。“路怒”则肯定是有违“礼”的。梁先生说:让是美德,是文明进化培养出来的习惯。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仁,就是爱人。)只有当仁的时候可以不让,此外则一定当以谦让为宜。

笔者以为,汽车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讲肯定是时尚生活、便捷生活的促进因素,是人群与人群交流的介质,因而汽车本身也是文化。即为文化,就应体现出文化味儿,就应有对应的修养,而不应因为自己有了汽车或豪车,人就变得那么粗俗,那么势力,那么暴力,那么不可一世。

我们对于那些强行超车、连续变线、不打转向灯、违法占道行驶以及妨碍他人正常行驶等“造怒者”,都有愤怒之心,因为他们有违道德,可一旦“怒”对“怒”肯定会酿成大祸。因此,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从提高驾驶者的个人素养入手。要求他们起码做到不要打不文明手势,不要说脏话,不要故意采取危险驾驶行为和对他人威胁等。

汽车保有数量的增长并不等同于汽车驾驶人素质的提高,那些愤怒及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在现在道路行驶中已不鲜见,因而对“路怒一族”实行定期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而在平时,每个驾驶员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开车时要学会自我减压,切勿将不良情绪带上车,要避免因匆忙而导致不安情绪滋生。

“路怒”因成都女司机遭暴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不过关注绝不仅仅是议论与指责,还应有解决的办法与自我救赎。其实“路怒”又何止只在驾驶者身上,同乘的客人、家人也会被“路怒”的情绪感染。恶劣情绪传染的连带效应,使得大家都不淡定了。所以,规劝、降温、制止,也是朋友、客人、家人的共同责任!

猜你喜欢
安澜女司机驾驶者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不忘初心创沂沭泗基建新篇 除险加固保南四湖治水安澜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跟女司机打赌
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
美国最差司机在哪里
就剩一百元
福特推出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
可按驾驶者情绪变色的三轮汽车
都江堰安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