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与诡道
——《孙子兵法》导读

2015-12-03 03:38于凯黄爱梅
政工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军事

☉于凯黄爱梅

谋略与诡道
——《孙子兵法》导读

☉于凯黄爱梅

中国古代兵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积累了很多重要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些思想被后人记录保留下来,成为古代的兵书。兵书中,有一部名作《孙子兵法》,简称《孙子》,虽然篇幅短小,却影响深远,堪称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典范。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该书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近代欧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要早2300多年。早在1775年,《孙子兵法》就被译成法文,介绍到西方。目前,《孙子兵法》已有日、英、法、德、俄等10多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一、兵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春秋争霸中,共发动大小战争约600余次,仅《左传》中记述的列国军事行动和战事,就达480多次。春秋末年,大国兼并小国的情况愈加严重,战争规模和残酷程度已远超过前代。到战国时期,兼并形势更加严峻,各国不仅战事经年累月不止,而且战争规模也不断扩大,各国兵额,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战争形态的变化,带来了战争思想的跃迁。许多军事家开始潜心研究战争本身的变化规律与战略战术问题。兵法之学,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从春秋晚期开始,急剧动荡的社会变革,造成了各国军事制度的转型;教育普及与士阶层的日渐崛起,形成了空前活跃人才流动氛围;诸子百家之学迭兴,群说风起,彼此争鸣,引发了人们思想的活跃。所有这些,都为先秦兵家思想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基础。

二、《孙子》的篇目结构

今传本《孙子兵法》,共13篇,各有简短的篇题,共约6000字;根据各篇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战略学。包括:(1)《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2)《作战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3)《谋攻篇》:主要论述谋划进攻的问题,强调以谋胜敌,并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4)《形篇》:主要论述军队作战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寻找敌人的可乘之隙,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5)《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出奇制胜。

第二类:战术学。包括:(6)《虚实篇》:主要论述在作战指导上必须“避实而击虚”,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主动灵活地争取战争的胜利。(7)《军事篇》:主要论述如何现敌争取制胜条件,取得有利的作战地位问题。(8)《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情况采取不同战略战术问题。(9)《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10)《地形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11)《九地篇》:主要论述在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的用兵原则。(12)《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和慎战思想。(13)《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以上13篇,首尾贯通,结构严谨,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书中提出了古代军事学的一般概念和基本范畴,并揭示了其内在结构及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典范。

三、《孙子兵法》思想概说

《孙子》一书,浓缩了孙子军事思想的精华,既包括对战争本质问题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军事战略思想及战术原则的制定,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

1.“兵者,国之大事”。先来看孙子的总体战争观,即对战争一般规律的认识。《孙子》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将战争视为关系国家存亡及人民生死的大事,认为,不仅要重视战争,而且要谨慎对待战争。他把对战争的讨论,上升到了“道”的层面,从国家政治的总体高度来看待战争,具有高度的思想概括性。

孙子将影响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概括为五大方面,即“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即道义,获取战争道义的核心,是要“令民与上同意”,要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凝成坚决的战斗意志。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终极内在因素。天,即天时,也就是阴阳向背、天气冷暖与四时节气的变化;地,是指地利,即影响战争的地形因素,包括地形的“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两者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至关重要的外在条件。将,即指挥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包括“智、信、仁、勇、严”等5大要点。法,即军队法纪情况,包括“曲制”(军队编制)、“官道”(官吏委派)及“主用”(军需后勤管理)。这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内在要素。

孙子主张,准备战争,要坚持“先计(谋划)而后战”的原则,“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以“五事”为纲要,围绕7个方面进行谋划,确定敌我双方的优劣对比,这样,才能“以全争于天下”。在这里,孙子提出“先计而后战”是组织战争的首要原则,也是军事战略的第一要义。

孙子认为,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伸,军事攻势应该与政治攻势、外交攻势等配套使用,他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也。”主张将政治、外交攻势纳入优先考虑的环节,反对轻言武力。同时还提出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基本原则,强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格外看重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意义。

2.“兵者,诡道也”。孙子重视军事战略原则的运用,突出体现在他对权谋之学的看法上。权,即“权变”,也就是孙子所说的“诡”或“诡道”。孙子强调,“兵者,诡道也”,倡导“兵以诈立”,将军事战略方针放在战争活动的首要位置;强调要“未战而庙算”,只有充分做好战前预测或战略决策,才是战争制胜的关键。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特别看重对敌我形势的了解和把握。他认为:“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总结和归纳了“知己知彼”的11条关键原则:

一是了解“道”“天”“地”“将”“法”五事的总体情况。二是知用兵之利害。三是知取胜之道。四是掌握战争地点与时间。五是知敌人与敌谋。六是掌握地形情况。七是知道如何使用间谍。八是掌握火攻的使用。九是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十是为将者切忌“三半知”,即“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以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而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以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十一是为君切忌“三不知”,就是君主不知军之进退而硬让其进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干预三军的管理,不知三军之权限而硬要委任三军之职。

孙子特别强调“因时而变”,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而为将者,更要深谙“变”的要义,及时掌握战场态势的变化,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变化,这才是军事指挥的要旨。

4.“形势”与战术运用。《孙子》特别看重“形”与“势”的因素在战场上的具体运用。书中专列《形》《势》两篇,对此展开深入讨论。

“形”者,形象,形体之意也。在孙子书中,“形”主要是指战争中的客观、有常、易见的诸因素,也就是战争双方的总体实力、军事配备所形成的实力对比或战场态势。“势”者,“态势”也,主要是指军事行动中的人为、易变、潜在的诸因素,多半是随机的与能动的东西。

与此相关,孙子还在兵法中提出了两对重要的战术思想概念:一曰虚实,一曰奇正。孙子所说的“虚实”,是指兵力部署的弱强、军事行动的假真、军事力量的钝锐等,其实质是对“形”的运用。孙子所言“奇正”,就是变法与常法、特殊与一般、侧面与正面、退与进、守与攻、动与静、次与主、暗与明、假与真等矛盾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实质是对“势”的把握。

(倪红燕根据《国学经典导读》《孙子兵法新注》整理)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军事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