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特点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5-12-03 08:26杨志强
职教通讯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华职业教育

谢 华,杨志强

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特点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谢 华,杨志强

职业补习学校作为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主要的正规化教育形式,在当时对职业补习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补习学校的教育形式灵活,教育内容针对性强,施教对象广泛,师资来源多样化。这些特点造就了它当时的成功,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教育;特点;启示;民国时期

职业补习教育是对已从事职业者和志愿从事职业者,授之以知识、技能,并予以公民之训练的教育。[1]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推动下有了大发展,职业补习学校成为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正规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使职业补习教育逐渐地制度化、规范化,其突出的特点促使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产生

1921年,实业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原来的实业补习学校被称为职业补习学校。当时,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才需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华职业学校附设了工商补习夜校,开设有机械制造、薄记管理、应用国文、制图设计、英语应用、珠算等专业,招收对象主要是附近工厂的职工、学徒和一些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人。[2]由此,补习教育的学校形式开始出现。

(二)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发展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其15周年纪念会上,宣布要举办大规模职业补习教育,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人才需要。1933年3月,职业专修夜校、职工补习晨校、通问学塾和业余图书馆四类职业补习学校被合并,组成了当时第一所较正规的职业补习学校——第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之后,第二、第三、第四等多所职业补习学校又陆续成立,成为推广职业补习教育的先锋。除了自办职业补习学校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还与南京路商界联合会、私立上海妇女补习学校联合创办、推广职业补习教育。[2]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增加,职业补习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办理职业补习学校成为当时最发达的事业之一。[3]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主要有7所,重庆、贵阳、桂林及昆明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职业补习学校,其招生人数是达到了16 000多人[4],足见当时职业补习教育事业之发达(见表1)。

表1 民国时期各职业补习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二、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特点

(一)教育形式具有灵活性

1.办学时间灵活,“因时制宜”。(1)教学期限有弹性。职业补习学校设班的期限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没有限制,教学期限可长可短。职业补习学校可设学科制,也可设学期制或学年制,甚至可以兼办短期科进行教学。只要能够达到教学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期限。(2)教学时间多样化。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办学方式灵活多样,以方便入学、满足需求为原则。因此,根据教学时间划分的职业补习学校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①晨校:在早晨工作以前授课,以不妨碍工作为前提;②日校:在白天抽出闲时为授课时间,对受教者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③夜校:在夜晚的时间授课,从而避开受教者的忙时;④星期学校:在闲暇的周末进行教学,以保证受教者有整天的空余时间;⑤农隙学校: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施教,让他们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总之,职业补习学校的教学时间根据施教对象的需要而定。同一程度的同一科目有时可开设晨班、夜班等。不同时间的班,从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来选择、安排,充分体现了教学时间上的灵活性,满足了施教对象的要求。

2.教学手段灵活,“因材施教”。职业补习学校除了在设科时注意考虑现实的需要外,也特别注意“因材施教”。一方面,尽可能在教材与教法里留有伸缩的余地,让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教育;另一方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职业补习学校在学生入学时会对学员做入学指导,发给他们“入学手册”,把学校实况、各科学习内容以及以后学习某一门类必备的知识、技能条件等告诉学生,作为他们选择学习科目的依据。报名时,让学生填写报名单,包括他们的学历、年龄、性别、兴趣、需求等项内容。这样,教师便可以根据报名单同学生作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最后就定期举行测验,再根据结果设立等级并“因级开课”。[5]职业补习学校还强调,在平日教学中,应专门安排时间讨论学生个别困难,施以个别教学和指导,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由此看来,职业补习学校的教学充分考虑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真正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二)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

1.设科具有针对性,充分考虑社会、个人需求。(1)根据地方需求,“因地制宜”。职业补习学校的科目选择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需求区别对待。比如城、乡有不同的特点,设科时就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差异性和现实需要;即使同是乡村或同是城市,亦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与该地生活最有关系的科目设科。另外,为了防止供过于求的问题,“甲学科已有人办,而办的成绩还美满,办的容量已合职业界的需求,那就不必再办是项学科,致成叠床架屋,劳而无益,职业补习教育,原是社会事业,不必存成功必自我的观念,而做供过于求的事情。”[6]可见,职业补习学校设校、设科首先是根据社会环境、生产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2)根据个人需求,“因人而异”。在设科问题上,职业补习学校除了注意根据社会需要外,又特别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他们强调,应该到职业指导所去搜求求职人的统计材料,这样才能知道什么人才是当地最需要的,什么人员需要学习什么职能。其次在招生时,他们一般都要刊登广告,印发简章,征询广大青年对于设科的意见,将学科教学方式,地点,时间等列表征求意见,然后把它们一一整理出来。[7]如此一来,应设科目、时间安排、地点分布等便可得到大致决定。可见,职业补习学校的科目安排更加考虑学生需求,更具有针对性。

2.教材具有针对性,“因需而编”。为了使学员掌握在本行工作中所急需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职业补习学校教师根据各地不同工种职业的要求,自编材料。例如,曾担任中华职业学校和第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20多年英语教学的梁忠源老师这样谈到教材的标准:“多年的经验,深感各学校所用的课本,多半是文学化的。英语教学非改良不可,编辑职业英语,才能适合商业上的运用,达到能阅读职业化英语书籍的目的,养成商战的战士和防御经济侵略必须的智能。”[4]为了增强编写教材的针对性,职业补习学校主张在编写教材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材要扼要而经济,不能冗杂无章;(2)选材要有系统而具体,不能“蜻蜓点水”;(3)选材要切合实际应用,不能夸夸其谈;(4)选材要符合学者程度,不能“揠苗助长”;(5)叙述要尽量通俗易懂,不能艰深晦涩;(6)教材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能“空乏无力”。总的来说,职业补习学校的教材由学校自行编订,成分考虑了现实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顺利进行,有力地保证了职业补习学校的教学效果。

(三)施教对象具有广泛性

职业补习学校起初以青年、成人为主,后来扩展到儿童。接受职业补习教育的人,有十二岁的儿童,也有四五十岁的成人;有无力升学的青少年学生,也有社会工作人员;有在职工作人员,也有失业人员;有受完初中等学校教育之知识分子,也有一字不识的无业游民。1933年的《职业补习学校规程》也规定:“曾受相当识字教育年在十二足岁以上者”均可接受职业补习教育。[9]这样一来,职业补习学校相对于普通职业学校而言门槛更低、范围更广。因此,职业补习学校的施教对象十分广泛,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员的受教育需求,这也是当时职业补习学校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

根据图4,产品中值粒径在9.48~13.56μm之间波动,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品中值粒径没有明显变化,同时经扫描电镜分析,产品粒径分布与晶体形貌也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反应体系在高温反应过程中一直维持澄清,反应结束后取出冷却数分钟后才开始有晶体析出,产物均未出现团聚,颗粒大小较均匀呈片状。综合以上诸因素,选择60min作为最优反应时间。

(四)师资来源具有多样性

事实上,近代职业补习学校教育更多的附设于其他学校或机关之中,教师也多以兼任为主。如1934年,第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共有10个班级,383名学生,专职教师才14人。[9]而且,职业补习学校开班多在晚上、早晨或周末,因此,可以借用他校设施设备及师资,不必另行置配。这样既节约了资本,又增加了学校的自主权,不必“苦等”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因此,政府在督促各省推行职业补习教育的同时,也强调各地可以借助他校师资,推广职业补习教育,在职业学校及各机关团体附设补习学校或补习班,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促进职业补习学校的自主发展。

职业补习学校可借助他校设备、师资,不局限于政府拨款,能有效地利用周边学校设施,及时地安排、开展本校的学习,自主性更强,从而保证了本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三、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特点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教育形式要体现灵活性

1.教学时间要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职业补习教育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就学者的需要与地方情形。职业补习学校的方式有晨校、日校、夜校、农隙学校等求,满足了不同对象的实践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保证了受教对象的广泛性。这其中蕴涵的办学经验,无疑值得今天的职业教育界学习。

2.教学实施要充分考虑差异需求。职业补习教育的教学实施应该从了解学生开始。在教学之初,可以通过表格、访谈等形式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所在以及学习要求。这样就能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实施“因材施教”,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固定时间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和实际需要。

(二)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

1.科目选择要顺应社会、个人需求。当代职业教育的内容虽然也涵盖了国内的主要行业和职业需求,但是只是粗略地迎合了某一职业的大致需求,其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粗糙和大众化,针对性不足,不能满足每个岗位的具体操作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更加关注起针对性,不仅要在科目设置上认真考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层次、不同人才的各类需求,更要在教材编写上实现具体化和可操作化,避免“一言以蔽之”的知识灌输,要基本符合各类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提高,为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2.教材编写要符合教学需要。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应该学习职业补习学校的经验,充分考虑不同职业、工种的具体需求,适当地实行自编教材,从而满足教学的现实需要。同时,编写教材时要遵循扼要而经济、系统而具体、技巧而通俗的原则,同时,又要切合实际应用、适合学者程度,保留学生自动研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方便、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此一来,教材才能够真正地满足教学的需要,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施教对象要实现广泛化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技工荒、下岗再就业工程、农民工进城培训等社会现实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还应归结于职业教育对象的狭窄。当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升学上来的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多方位的需要。比如,进城的农民工需要专门的机构来传授相应的技术,文盲下岗工人需要得到更多的技能培训等。

针对以上社会问题,我们可从近代职业补习学校的办学特点中吸取有效的经验,实现职业教育对象的广泛化,降低入学的门槛和年龄、学历限制,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另外,我们应该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形式,满足受教者的多方面需求,贴近他们的实际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四)师资来源尽量多样化

当代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拨给,这导致其发展受限,缺少足够的自主权。倘若职业教育能够吸取民国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办学经验,实现部分师资来源的“他借”和自给,不用完全依赖政府,那么,在办学上便拥有了更多的可操作空间。这样一来,教学的及时性、有效性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能满足职业教育办学的多方面需求,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83.

[2]汪光华.民国时期中华职教社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探索与推广[J].职业技术教育,2006(10):73,74.

[3]起孟.如何推广职业补习教育[J].教育与职业,1941 (193):8.

[4]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50.

[5]毛仁学.一年来的重庆中华职业补习学校[J].教育与职业,1941(193):58.

[6]郭效仪.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及其主要办学经验[J].教育与职业,1987(5):5.

[7]第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概况[J].教育与职业,1941 (202):33.

[8]梁忠源.职业补习学校的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1936(174):46.

[9]汪光华.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职教论坛,2005(19):62,64.

[责任编辑 金莲顺]

谢华,女,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杨志强,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G719

A

1674-7747(2015)10-0059-04

猜你喜欢
中华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