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互保联保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5-12-03 07:38沙虎居陈刚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浙江贷款融资

沙虎居陈刚

浙江互保联保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沙虎居陈刚

互保联保作为一种不需要实质抵押物就可获得大额贷款的融资工具,曾经备受浙江民营企业的青睐,而如今随着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铁索连舟”反致“火烧连营”。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有效化解互保联保风险,这一系列连锁风险将使浙江经济雪上加霜。

一、浙江互保联保风险的概况

互保保证贷款一般由企业之间对等承担,联保贷款则是指3家或3家以上中小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某一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后,联保体的所有成员都须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浙江企业的互保联保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形式:(1)企业因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采取连环担保的方式,彼此之间相互取暖,对等为对方保证贷款并承担还款连带责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按照相关规定,多家企业组成一个联保体。在共同的专业市场圈子里,由企业自愿组团。成立联保体后,银行给予授信。或者是由银行重要合作对象行业协会和地方商会推荐其会员做联保互保。互保联保模式的出现,源于单个企业的抵押品不足,而互保联保便捷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便利企业的融资。在我国互保联保最早始于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由于成功化解农户提供抵押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之后作为成功的金融创新模式由农户拓展到小微企业,继而由小微企业推广到中型乃至大型企业。

不过,联保互保只是信贷风险的缓释器,相互监督制约的能力有限。例如实际操作中部分联保小组是由市场行业协会等撮合而成,小组成员之间尽管通过与牵头方联系便利于自身的融资,却无法有效地进行相互监督。这种非市场化的组合和内部约束机制的失效,不可避免地暴露了潜在的连带风险。在这当中违约风险扩散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得到显著的增强,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目前浙江互保联保风险形成及其演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的特征:(1)互保陷入“死结”难以解开。这突出表现在许多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并且已经基本用足,而与此同时专业性的融资担保公司缺失,互助基金、再担保基金尚未建立,贷款担保较大程度依赖于企业互保。以温州为例,2009年初企业纯保证贷款余额590亿元,约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4%。但到2012年年底已经上升到1548亿元,占企业贷款比例达到40.2%。(2)互保联保风险迅速蔓延,使浙江许多参与互保联保的企业陷入了困局。继温州之后,受到担保链传递、银行收贷影响下,杭州、绍兴、湖州等地一些骨干民营企业资金链明显趋紧,企业财务状况继续恶化,由于牵涉银企众多,区域性系统风险随之呈现出蔓延之势。总体来说,互保联保风险蔓延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从个人风险放大为区域风险、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从温州蔓延到了绍兴、杭州、湖州等长三角地区。(3)全省不良贷款仍然高发,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巨大。以温州为例,2013年底账面不良贷款余额32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4%,该年度新增不良贷款约为346亿元,比高发阶段的2012年增加了41亿元。在绍兴2014年上半年联保贷款不良余额就占了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联保贷款不良率超过各类贷款不良率7~8个百分点。(4)小微企业对浙江经济贡献日增,不过依然有半数中型企业至今仍深陷互保链中。2014年9月,浙江省经济信息委员会对全省15000多家监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浙江企业发展信心正在逐渐恢复,投资意愿也有所上升。但是超过一半的中型企业至今仍深陷互保链,多达56.5%的中型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企业的利息支付压力仍然较大,许多企业的收益仅能勉强支付银行利息,若无银行收贷企业还能勉强维持经营。但银行对担保企业的动向较为敏感,能够给予企业的过渡期相对有限。

二、浙江当前应对互保联保风险的基本措施评价

随着互保联保风险的持续发酵,为防止资金链风险的传递和集聚,浙江对防控和化解互保联保风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择其要介绍互保联保风险爆发后浙江温州、萧山等地化解互保联保链、规避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并从这措施中归纳出一般性的风险解决机制。

互保联保风险爆发后,温州在应对政策上包括:(1)创新不良处置方法。开辟快速处置通道,加快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抵押物。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抵押物,包括房产、土地等有形资产的非司法快速处置通道,银行、风险企业以及有意向代为偿还的第三方通过协商,由第三方为风险企业代为偿还不良贷款。协调住建、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凭有关职能部门出具的书面意见、双方协议等材料,按规定程序为第三方办理土地房产有关手续,所涉及的购房者不受房产限购政策限制。(2)引进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等不良资产处置专业机构。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专业功能,例如采用不良资产单项处置、打包处置、债权转让、资产重组和诉讼拍卖等方式,快速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缓解银行不良贷款率过高的压力。(3)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包括健全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企业之间互保联保的发生。推动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发展壮大融资性担保机构,推进和完善再担保机制,分散担保机构经营风险,增强其担保能力,逐步以专业担保机构融资担保替代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关系。

随着互保联保风险的蔓延,作为重灾区的萧山也作出了相应的防范。具体包括:(1)对出险企业分为重点扶持、企业重组、依法破产、逃废债务4类,分别制定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置。引导出险企业加快“瘦身”,新创收的利润资金要求主要用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另外,要求债务企业或者担保企业不得有意转移资产企图躲避偿付的责任,对出险企业存在的股权转让、房地产过户、资产租赁等手段予以严厉打击,对企业法人、高管出境要求严格进行审批。(2)签署同业协定。2014年5月,萧山区政府召集辖区内43家银行签署《萧山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同业协定》,要求萧山辖区内的商业银行公开承诺不压贷、不抽贷,并向上级行争取优惠政策,对发展前景较好、信用良好但暂时困难的企业主动降息等。同业协定还要求各银行严格遵守和执行该规定,并接受浙江省银行业协会萧山代表处的检查和社会监督。(3)开展政策性配套,如提高国有担保公司注册资金,提高其对外担保能力;出台工业用地指导价,提高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减少企业的担保贷款,从源头上压缩担保贷款规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地区产业转型。

随着风险的蔓延,浙江其他地区对于互保联保链的化解都进行了积极的政策探索。这些探索对于突破现有法规的约束、防止资金链风险的蔓延、保护相关产业链具有现实的意义。如德清县首创“政府引导、移债转股”盘活资金链断裂企业模式。由于《破产法》立法滞后的原因,无法界定列入破产范围的关联企业。与此同时,法院指定的律师事务所担任破产管理人,但是由于本身没有公权力,很难协调经信、国土、发改、银监、公安等部门,这导致破产程序一般耗时较长,设备报废,破产重组困难重重。德清采取的“政府引导、移债转股”即不采取将破产企业简单推给法院的方式,而是采取三大系统联动,协调监管部门、债权银行、担保企业,实施债务平移给担保方企业承担,将担保企业持有资金链断裂企业的债权转股权,协调银行保持信贷额度不变,出售转让企业无效资产瘦身,引入新的大股东增资扩股,同时政府推出相应财税土地扶持政策,这一措施不但盘活了出险企业资金,保护银行债权,并且有效地防止互保联保链风险的蔓延。2012年,德清县企业浙江松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后,政府通过这一方式重新救活了企业,该企业不仅完成了营业执照的变更,而且实现了企业的平稳运营。此外,许多地方政府重视减低间接融资比例,如台州路桥区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引导帮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到省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等市场拓宽融资的渠道。

从当前政府应对互保联保的举措看,特点如下:(1)化解风险主要秉承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一方面重视依法保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另一方面努力争取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兼顾双方的利益,协调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2)担保链的风险通过司法程序外去化解。在这过程中,政府没有单纯依赖司法程序去化解风险,慎用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对担保涉诉企业多用调解、和解手段,帮助企业维持生产、渡过难关。(3)引导债权银行积极参与。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债权银行相应增加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创新资产的质押形式;重视简化担保关系,中国银监会浙江监管局在《关于加强银行授信担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对授信风险的总量控制,单笔贷款的担保人数量尽量控制在2个以内;对过于复杂的担保链条,应及时进行干预、分解。

总体来说,政府应秉承“保健扶伤不救死”的原则,坚持优胜劣汰、分类指导、分块处置,分情况、分门类处置,及时切割和控制互保联保资金链断裂风险的传导。对经营良好的企业鼓励发展,对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进行扶持,对产能严重过剩、无法救助的企业实施破产清算。操作中应充分尊重市场,在化解风险过程中,政府不能越位;尊重司法,保护金融生态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适当参与,其介入也必须以市场和法律为前提。在这过程中发挥银、政、企三者的联动,通过各方协调让企业拥有存续和转型的宝贵机会。

三、浙江互保联保风险形成的原因判断

浙江发生的大面积互保联保问题并非互保或联保产品本身的问题,互保联保风险之所以形成和泛滥,既有特殊的金融市场因素,也有深刻的经济环境原因。具体来说:

1.融资体系不健全、融资结构单一。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多层次、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社区银行、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满足了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银行融资占据比例过大,股市、债券等直接融资体系发展较为缓慢。由于银行贷款资源紧缺,企业不得不采取互保或者是联保的方式寻求银行融资。

2.资金用途发生偏离。贷款资金用途发生偏离,具体表现为:(1)企业脱离主营业务。企业以自身作为融资平台将资金转向房地产市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萎缩,企业资金周转旋即陷入困境,大批企业因此面临死亡的威胁。(2)贷款资金普遍存在借户实际使用。联保贷款的资金借户集中使用现象较为普通,尤其在小额联保体当中尤为突出。部分地区银行年度不良联保贷款中超过50%的贷款涉及联保资金被单一或部分借款人集中使用。(3)资金外流造成产业空心化。在企业贷款中,企业整体融资量远远超出本地经营主体的需求,信贷超投部分许多以保证担保方式推动,如温州企业贷款中有3成是流向区域之外。

3.经济周期因素。联保互保是一个高收益、低成本、风险被掩盖的银企商业合作模式,本身具有显著的顺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上行时期,这一做法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潜伏的风险将骤然浮现。

4.银行行为范式。银行基于自身风险防范的行为,再加上内部考核的急功近利,加快了资金链的断裂,对互保联保风险的迅速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银行业相对消极的风险控制文化造成互保联保风险急剧上升。长期以来,很多银行不对信贷投资项目、前景进行积极甄别,而是过度依赖质押、担保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融资,甚至还出现“拉郎配”现象,这使得银行实际风险管理被形式上的合规操作取代。(2)多家银行并存的债务关系混乱,企业容易陷入互保联保风险链中。一旦处置涉及多家互保联保企业的不良贷款,银行之间基于自身风险的博弈,加剧抽贷行为的发生。许多银行存在着抵制企业破产重整的现象,基于内部审批权限、债务核销等因素,银行往往要求以拍卖形式一次性处理破产重整企业资产以提高自身清偿率,对重整计划持相对消极乃至抵制的态度。(3)银行设计的部分联保产品定位偏差。从产品实际推广情况看,愿意接受联保较高融资成本的企业客户,多是在他行已抵押较多、融资较大或者是现金流紧张的企业,客户主体风险较高,易造成整组联保体违约现象。

5.“羊群效应”。互保联保模式之所以在浙江盛行,一定程度上源于“羊群效应”作用下的商业银行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各大银行打破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纷纷在该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实行信贷资源的倾斜,造成该区域内信贷规模迅速膨胀,杠杆过高。由于银行行业和区域风险管理能力与信贷规模的扩张呈非对称性,随着互保联保风险的爆发和蔓延,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的该区域首当其冲。银行基于收益理性判断的博弈反扩大了浙江互保联保风险的覆盖面。

6.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生产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周期性行业收益骤减,这造成涉及该行业的互保联保风险骤增。周期性行业具有典型的经济周期特征,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企业赢利的基础。如果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利润率也会相应地下降。

四、化解互保联保链防止潜在风险扩散的对策

不可否认,政府应对互保联保风险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应对举措中通过政府强制手段(如萧山的银行同业协定),尽管暂时减轻企业的负担,但这仅仅只是为化解互保联保风险,让企业摆脱困境赢得了时间、腾出了空间。政府在这当中不能仅仅扮演“消防员”的角色,从根本上说要引导实现经济金融生态的良性发展,具体包括:

1.创新融资模式。引入各类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通过场外交易市场、创业板、主板和海外市场进行股权上市融资,通过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在建厂房、设备、应收账款、集体土地使用权、股权质押等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贷款;鼓励企业利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避免企业卷入互保联保链;创新互保形式切割互保联保链,如引导设立“互助合作基金”等方式进行互保改良,即互助合作基金内的会员缴纳互助保证金,会员承担认缴互助保证金以内的有限责任。同时引导银行通过“种子基金”、“资金池”等互助方式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工具,以“有限风险”的模式帮助企业脱离互保联保链条。

2.建立“政、银、企、保”四方互保平台。建立非盈利的互保基金,使基金不会偏离扶持中小企业的初衷;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对企业与个人担保、保证贷款进行投保,设定相应补偿条件、补偿标准,对银行出现互保链风险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补偿;促进互保平台与工商、税务、司法等政府部门、银行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多渠道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情况。

3.引导银行转变经营模式。银行应重新调整标准,不能一味将互保联保作为银行风险防控的评价标准;应加强“逆周期”管理,可加大支持具有成长前途、信用记录良好但暂时出现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对优质中小企业、特色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酌情发放信用贷款,解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困境,参与企业的成长;可暂时搁置联保互保企业的连带保证责任,或者是延缓企业的贷款期限,通过软着陆的方式,使企业设法自救;创新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如以大型企业供应链为依托评估供应链上企业的信用状况;重视欺诈风险的规避,大型银行可考虑改进先前垂直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要重视程序合规,更要详细调查实际存在的风险。

4.适度调整监管风险容忍度和银行风险承担比例。要减少银行业风险防控的负外部性,需要监管部门给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设定一个合适的风险容忍度,财税部门在呆账准备金税前扣除、不良贷款税前核销等方面提供匹配的优惠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积极性。此外,为避免过高的担保覆盖率导致银行放松贷款审查标准,应适度降低担保覆盖率,提高银行承担风险的比例,引导银行调整行为范式,切实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5.发展“去担保化”的新型金融业态。我国目前信用贷款比重低,源于当前的金融架构是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形成的,银企之间更多依靠抵押、担保等方式降低信息不对称。但是随着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转变,缺乏抵押资产的“轻资产”型创新企业迅速崛起,因此中长期内应通过创新实现小微金融的“去担保化”,满足浙江实体经济转型的融资需求。当前浙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异军突起,正成为浙江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应鼓励支持电商平台的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小额、低门槛的特点,有效分散个体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促进“去担保化”进程的开启和深化。

6.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匹配、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如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严重缺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应积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短期内提高信贷支持的有效性,在长期内可逐步提升企业的信用水平,消除互保联保链存在的风险,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困局。政府应通过法规、政策、机构培育、人力培养等全方位建设,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认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市场的组织体系,如发展独立第三方信用调查、信用登记、信用评级等机构,丰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行业层次,拓宽中小企业数据采集的来源;加强监管,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保障信用评级能够真正起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栏目主持:薛谷香

THE RISKS OF MUIUAL UNPROFOR IN ZHEJIANG

猜你喜欢
浙江贷款融资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融资
融资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旧信封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