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竹刻”传承人张宗凡的竹刻艺术探析

2015-12-03 02:39张宗登张红颖
世界竹藤通讯 2015年1期
关键词:竹刻艺人雕刻

张宗登 张红颖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8)

“宝庆竹刻”传承人张宗凡的竹刻艺术探析

张宗登 张红颖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8)

“宝庆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本文以宝庆竹刻传承人张宗凡竹刻作品为切入点,介绍了张宗凡竹刻的制簧工艺与雕刻技法,并从艺术题材、表现技巧、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分析了张宗凡竹刻作品的艺术特征。

张宗凡;宝庆竹刻;工艺;艺术特征

1 宝庆竹刻概述

宝庆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旧称,这里盛产楠竹,治竹历史悠久,竹制手工业相当繁荣,在我国竹文化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宝庆竹刻起源于当地竹器工艺厂的实用器具,造型优

美,色泽淡雅,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与金陵竹刻、嘉定竹刻并称为明清竹刻3大流派,是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竹刻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美学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宝庆竹刻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据1849年(清道光29年)邓显鹤编纂(1777—1851年)的《宝庆府志》记载,万历年间宝庆竹雕大师潘一龙(1563—1645年)擅长竹雕,其竹雕技艺主要是浮雕、圆雕和透雕,这是宝庆竹雕技艺的最早记载。清代是宝庆竹刻的重要发展时期,清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这种治竹方法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宝庆竹刻的主要艺术门类。

2 张宗凡竹刻的工艺技巧

2.1 张宗凡其人

张宗凡,1968年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市,从小学习美术,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1990年毕业于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而后一直在湖南邵阳从事美术工作。20世纪90年代前期,对宝庆竹刻具有浓厚兴趣的张宗凡自筹资金成立了一家小型竹器厂,正好赶上经济大发展,沿海地区的廉价日用百货涌向农村,使得很多传统受到冲击,张宗凡的竹器厂也因产品滞销而关停。

竹艺厂停产后,张宗凡发现宝庆地区的竹刻艺人年岁渐高,而年轻人中很少有从事竹刻技艺的,从小爱好美术的张宗凡对竹刻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1998年年初,张宗凡通过观察宝庆竹刻,在家里临摹雕刻竹器,经过几年自学之后,他发现他的竹刻技艺总被纸上美术所局限,很难有新的突破。于是

2004年,张宗凡拜曾剑潭老先生为师,成为曾老的关门弟子。同时,他还向当时有名的竹雕艺人刘德义、胡恒明等前辈请教竹刻技艺;经过数年的潜心学习和自己深厚的美术基础,张宗凡熟练掌握了宝庆竹刻的各种刀法、技法,翻簧制作技术和竹簧雕刻工艺。张宗凡目前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宝庆竹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唯一传承人,其雕刻的作品立意新颖,构图大方,刀法娴熟,刀工精巧,为宝庆竹刻传承与发展撑起一方晴空。

2.2 张宗凡竹刻的制作工艺

宝庆竹刻以竹簧竹刻最具特色,张宗凡的竹刻作品也大多以竹簧为载体进行创作,作为竹刻艺人,不仅要掌握熟练的竹刻技艺,还要掌握制簧的工艺流程。

2.2.1 制簧工艺

竹簧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竹簧的选取到贴簧并制成簧胚,一般需要数十道工序。常见的竹簧器型有平面器、立体器、异形器3种。平面器型相对简单,一般制作屏风,如挂屏、座屏等,跟纸上绘画较为相似;立体器形工艺相对复杂,一般是在几

何木质器型的表面贴上竹簧,如四方花瓶、六方花瓶、几何花觚等;异形器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据制坯艺人介绍,异形器需要经过70余道工序才可完成。根据平面器、立体器、异形器3种器型的共性,可以将制簧工艺分为“选簧”、“削簧”、“煮簧”、“压簧”、“贴簧”等5道工序。

“选簧”是制簧工艺的第1步,“簧”是指竹子内壁薄薄附着物,约1~2 mm厚,进行竹编技艺时,竹簧一般作为废弃物丢掉,而在竹簧竹刻中,“簧”成为竹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竹子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竹簧的质量,宝庆竹刻大多选取当地盛产的楠竹为制簧材料。根据制簧艺人的介绍,用于制簧的竹子要求生长期为 3~5年之内,且选择体形硕大,直而粗,向阳生长的楠竹,这类竹材由于长期有太阳光的照射,其竹簧的肌理和色泽比较好,竹子的颜色相对较深,竹簧的色泽相对较黄,视觉上美观悦目,并且容易制作出形态规整的器形。

制簧工艺的第2步是“削簧”,也就是去除竹青与竹肉,保留竹节内部的簧面。用于进行削簧工艺的材料必须选取竹段中间靠下部位的,这些竹段竹节相对较长,竹簧较厚,制作成型的竹簧片尺寸(面积)较大,加工更为方便,适于制作比较复杂的器形和题材画面;削簧的具体基本工序是:根据器型的高度,横向裁切出竹筒,一般采用单节取簧,然后用篾刀去除竹节外部的竹青与竹肉,留下竹节内部1~2 mm左右的薄层竹簧。

制簧工艺的第3步是“煮簧”,煮簧的主要目的是使煮簧片表面的竹纤维软化,为下一步的“压簧”提供条件。煮簧的基本工序是:将圆筒状的竹簧纵向分开,呈瓦弧状,然后把多张簧面叠加在一起,放入锅中高温蒸煮。煮簧一般采用批量操作,每个叠加的簧面筒可套 8~10 张簧面,大铁锅中一般可放置100余张簧面一次性蒸煮;煮簧时要高温蒸煮,一般煮至水开后再煮 20~30 min左右即可取出。在煮簧的过程中,要对竹簧进行防虫、防腐处理,常见方法是用布包裹烟草丝、花椒等放入锅中与竹簧一起蒸煮。

制簧工艺的第4步是“压簧”,压簧也称翻簧,煮簧结束后,必须马上实施压簧,压簧的主要作用是使弧形的簧面转变成平整的簧面。煮簧结束后,竹纤维软化,竹簧可以根据器型需要重新定形,这时竹纤维软化失去脆性,制簧艺人接下来顺着竹簧反面边卷边用手揉,这个工序需要重复 5~6 次,这样基本可以保证竹簧片基本成型。接下来需要把翻簧完成的竹簧片施以高压,并自然晾干,即可达到去水定型的目的。

贴簧是制器的最后一道工序,制簧艺人把制作好的竹簧片粘贴在制作完成的木质坯胎上,使器形表面成为可以簧刻加工的簧面。由于木材易于成型加工,竹簧器形的坯胎都有木材,常见坯胎材料有杉木、红木、楠木、柏木、黄杨木等[1]。为了保证竹簧雕刻的效果,有的器型需要贴上2~3层竹黄[2]。竹簧片粘贴完成后,为了保证簧刻的效果,制簧艺人还需对竹簧进行抛光、打磨,尤其是竹簧片之间的拼贴接口处尤须着重处理。

2.2.2 雕刻工艺

张宗凡的雕刻技艺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进步,其比较擅长的表现手法有阴刻、浅浮雕、彩绘、镶嵌、火烙等。

阴刻,又称线刻,类似于绘画中的白描,有深浅、粗细的差异,是在竹簧表面阴刻所要表现的艺术题材,然后用毛笔描上颜色,一般描上墨色或不上色,上色是为了提高艺术感染力。这种表现技法在张宗凡的竹刻作品中比较常见,技术难度不高。由于线刻所刻勒出的线痕相对较浅,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在视觉上往往会造成与竹簧混为一体的是视错觉,因此很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不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簧的颜色会逐渐变深,没有上色的线刻作品会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浮雕是一种常见的雕刻技艺,在石刻、木刻、瓷刻中比较常见,也是竹簧工艺中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多用于表现山水、人物等题材。在簧刻技艺中,浅浮雕的基本技法是将所要表现的艺术题材周边的竹簧“底子”铲去,使所要表现的题材画面浅浅地凸出竹簧表面。由于浅浮雕雕刻较浅,没有层次感,艺术家常借用画面的透视感、线条的聚散等方式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如作品《六龙献寿》花瓶(图1),该作品仿传统青花瓷的器形,采用浅浮雕的表现手法,雕刻精美细腻,典雅清秀,获得湖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

图1 张宗凡作品《六龙献寿》花瓶

彩绘是竹簧雕刻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其方法是先在竹簧表面大致雕刻艺术题材,然后再饰以彩绘,且其表现形式主要有2种:一是前面已谈到的与阴刻相结合,形成线刻填彩;二是纯粹用彩绘颜料表现画面,形成彩绘装饰画的效果。除以上提到的雕刻技法之外,还有镶嵌、火烙等表现形式,张宗凡等竹刻艺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使竹簧工艺的表现手法由原来单一的雕刻手法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 张宗凡竹刻的艺术特征

3.1 题材丰富

张宗凡竹刻作品善于从滩头年画、墨晶石雕等传统民间技艺中吸取营养,结合民俗民风、地域文化,采用中国画和民俗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宝庆竹刻的装饰题材融合着传统韵味和现代内涵,常见的艺术题材主要以下有3种。

一是选取地方特色的自然物象为题材,如崀山风光、新潇湘八景、苗寨吊脚楼等。张宗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宝庆地区的民俗民风,融合自己的艺术理念与艺术手法,赋予这些自然题材以地域性和民俗性的艺术特征,从而创造出地域特色鲜明,精巧生动的艺术作品。如作品《丹霞之魂》(图2),该作品取材于世界自然遗产新宁崀山的核心景点“辣椒峰”,作品采用阴纹浅刻的表现手法,在浑圆的竹簧表面上,细腻的雕刻出崀山“辣椒峰”的壮丽与巍峨。该作品雕工细腻,色泽光润,鲜亮如象牙,具有中国画的神韵与风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获得广泛好评。

图2 张宗凡作品《丹霞之魂》

二是借用其他艺术领域(如年画、石刻等)的装饰题材,以历史人物、动物为主,如历史人物及故事、神仙传说、猛兽神灵等。

三是以湘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表现题材,如当地民众的婚丧喜庆、农耕劳作、渔猎采摘、习俗礼仪等,这类题材具有生活情趣与地域气息。

3.2 以刻代画

张宗凡具有深厚的中国画基础,是中国画科班出生的竹刻艺人,这为其在竹簧雕刻上的不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簧代纸、以刀代笔、以刻代画是宝庆竹刻最典型的特征写照,相对竹青、竹兜雕刻,竹簧雕刻突破了竹刻在体量上的限制,给张宗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竹簧竹刻既注重

图3 张宗凡作品《盛世花开》

3.3 以烙代画

竹簧材质均匀,色如象牙,格调高雅,既适合在上面刻绘,也适合用火烙,用火烙的作品称为烙竹画。张宗凡的烙竹画作品师承已故竹刻艺人刘德义。烙竹画的布势、主次、构图、疏密等要求与传统国画基本一致,注重画面的疏密关系,强调烙笔黑白浓淡的对比变化。烙绘需要艺人长期的训练,下笔果断,一旦出错,很难修改,因此烙绘时下笔要准确,快慢、深浅、转折合理;常采用点、勾、立锋、逆锋等技法;烙画一般呈现干、浓、润、淡、焦等5种色调,组成精巧、和谐的艺术画面[3]。如画面布局,也注重“线”的表现语言,这与中国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深厚国画基础的张宗凡把这种技法应用到极致。如作品六边形翻簧浮雕大花瓶《盛世花开》(图3),高108 cm,最大直径48 cm,是目前可考最大的竹簧作品。该作品采用3组传统花卉图案,以红本底为衬托,配以3组书法作品,采用浮雕和阴刻结合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作品层次分明,虚实相生,主题突出,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作品《国色天香》(图4)以牡丹为题材,先在花瓶表面采用阴刻划线,然后饰以丹青,色彩对比强烈,主题突出,画面整体构图与局部变化协调一致,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被湖南省非遗博物馆收藏。

图4 张宗凡作品《国色天香》

烙竹画作品《孔雀》(图5),图中色调素雅,布局合理,孔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图5 张宗凡作品《孔雀》

3.4 工艺精巧

张宗凡的竹刻作品既保留着传统宝庆竹刻的文化基因,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美学原则。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上,张宗凡注重画面布局,刀法丰富多变,将书法、石雕、绘画、木雕、版画等技法融为一体,取百家之长;同时利用竹簧表层纤维组织严密、坚硬而又无纵横纹理的特点,巧妙进刀,以刀代笔,以刻代画,以烙代画,把粗细不同,曲直有别、刚柔相间、虚实相衬的点、线、面元素合理的显示出来,大有巧夺天工之妙。有的画面重峦迭嶂,灵秀多姿,栩栩如生;有的将复杂的自然景色予以高度概括,刀简意深,流利洒脱;有的则雕刻精致,雕刻的花鸟山水穷尽其工。如作品《古韵》(图6),采用浅浮雕阳刻,器型仿传统陶瓷,装饰元素以传统的回形纹、蝙蝠纹和卷草纹为主,画面饱满,疏密优质,体现了艺人高超的表现技巧和文化涵养。

图6 张宗凡作品《古韵》

3.5 敢于创新

创新是传统工艺的必然之路,很多民间竹刻艺人,常肆意洒脱,不拘小节,有时表现的题材会比较夸张,但科班出身的张宗凡,却很少落入俗套,总会先创作题材,再进行雕刻。为了使宝庆竹刻的艺术形态更具艺术表现力,张宗凡把玉石雕刻的独特技法薄意浮雕创造性地引入竹刻中,薄意浮雕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是一种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得名。因此他的不少作品更加强调画面构图的意境美,在疏密有致的线刻中,营造出极具艺术韵味的古典中国画,形成明快典雅、飘逸秀美的艺术风格。

4 小结

张宗凡的竹刻作品把画技与刀技融为一体,以竹簧代纸,以刻刀代笔,注重画面构图与意境,在疏密有致、飘逸隽永的簧刻技艺中,营造出蕴含丹青意境的艺术特征。正如张宗凡自己所言:“我刻的就是我自己的人生,因为人生就像刻刀下的竹簧,它经历了千刀万劈,只待在其表面刻画出精美的图案”。这句话既是张宗凡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其坚毅性格的体现,在传统民间工艺逐渐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要让其再现辉煌,我们需要的是坚守与毅力,以及对民族与社会的责任,这一点,张宗凡做得很好。

[1] 嵇若昕.明清竹刻艺术[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9:19.

[2] 史树青.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传统工艺品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

[3] 唐立华 刘文金.湘西南宝庆竹簧烙画的艺术特征探析[J].装饰,2014(10):114-116.

Art Features of Baoqing Bamboo Carving by Inheritor Zhang Zongfan

Zhang Zongdeng Zhang Hongy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Hunan, China)

“Baoqing Bamboo Carving” is a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with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works of “Baoqing Bamboo Carving” Inheritor Zhang Zongfan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Fanhuang craft and carving techniques of bamboo carving by Zhang Zongfan, and then analyze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his bamboo carving works in terms of artistic themes, presentation skills,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Zhang Zongfan, Baoqing Bamboo Carving, handcraft, artistic feature

10.13640/j.cnki.wbr.2015.01.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76011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YBB073)。

张宗登(1982-),男,博士,英国伍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负责人,主要从事设计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E-mail:zhangzongdeng@163.com。

猜你喜欢
竹刻艺人雕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On art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雕刻树叶
花灯艺人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