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2015-12-04 16:51刘海超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武术

刘海超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

少林武术在1 500年的历史流变与社会互动中,不仅体现了“禅以武显、禅武合一”,而且折射了中华民族“对待生活与社会”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僧兵抗倭”作为少林武术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史学的角度考证“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关系,一方面强化了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形式,另一方面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和军事文化的历史真实面貌,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蕴含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十三棍僧救唐王”已被学术界认定是一个夸大了的历史演义,其历史真实面貌应为“少林寺僧助唐”,这段历史是已知最早的少林寺僧参与军事活动的记录,该事件形成的背景及它所述说的意义,深化了人们“匡扶正义、抵御外侵”的思想,并为此后少林寺僧参与类似的军事活动提供了传统。“明代僧兵抗倭”在平定明朝嘉靖年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倭乱中,少林寺僧屡建殊勋,继“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之后,再次展示少林武术文化释放社会正能量、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甚至在“宣扬民族正义、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更为突出,为传播少林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1 “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

1.1 “十三棍僧救唐王”源于少林寺僧隋末助唐事件,非“救唐王”之意

与“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关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少林寺碑碣上的三篇铭文,分别为《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与《少林寺牒》。这三篇铭文记载了彼时的社会现状和唐朝政府对寺僧等人的犒赏情况以及受到嘉奖的寺僧名单。只是铭文中对寺僧助唐经过的描述,可谓“言简意赅”。《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的原件现已不存,但是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清人洪亮吉的《登封县志》等史籍中均有录入,《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载“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云“僧志操、惠、昙宗等,审灵眷之所往,辨讴歌之有属,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以归”,这是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最早最详细的纪录。

唐代记载这一事件的文献确有少林寺僧隋末助唐事件,并没有后来历史演义“救唐王”之意。明代为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和戏剧的繁荣时期,但明代文献和史籍中仍没有明确反映“救唐王”之意。如明代程斗冲在其著作《少林棍法阐宗》的序文中云:“唐初僧昙宗等起兵,拒伪师,执王世充侄仁则归本朝。太宗嘉其义烈,拜昙宗为大将,余俱赐田。数降玺书,宣调慰劳,并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即今柏谷庄是也。[1]”观之,程斗冲的叙述基本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所述内容一致,讲的仍是隋末寺僧助唐,而非“救唐王”。

翻检其他有关文献,其中记录了不少彼时文人墨客在游历嵩山时留下的关于隋末寺僧助唐的诗句和评论。如万历进士傅梅在《过少林寺》的诗文中写道:“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功。[2]”同为万历年间进士的徐学谟在其《少林杂诗》中云:“名香古殿自氤氲,舞剑挥戈送落曛,怪得僧徒偏好武,昙宗曾拜大将军。[3]”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王世性对少林寺僧助唐也有一段评论:“少林寺寺八百余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赐昙宗官,僧各习武艺俱绝。[4]”这些诗句中所描述的不过是少林寺僧从隋末便与武事有了联系,嵩山少林寺僧人习武场面和武僧制度,诗中没有任何与“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关的信息,文字中所能指引的信息到“助唐”已戛然而止。

1.2 “明代僧兵抗倭”实则民间平倭事件,非官方御倭行动

“明代僧兵抗倭”主要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间,即公元1553至1555年,是在戚继光和俞大猷等朝廷将领抗倭之前发生的。戚、俞的抗倭主要发生在嘉靖三十五年至四十四年之间,即公元1556年至1565年。明代史籍中记载僧兵参与抗倭的战役总共有六次,分别是杭州之战、赭山之战、翁家港之战、白沙滩之战、叶谢镇和马家浜之战、六里桥之战和巢门之战。相关记载主要见于明人郑若曾的《江南经略》。郑公所处的明嘉靖年间,时逢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是史学界公认的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理论家之一,撰写过许多御倭方面的著作,曾作为剿倭总指挥胡宗宪的幕僚,辅佐胡公的平倭事宜,对整个抗倭的过程是有着亲身经历和深刻体会的。因此,郑公的《江南经略》对于抗倭过程的描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据《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记载,公元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的杭州之战是僧兵参与的第一次抗倭战役,文献的记载较为简单,原文为:“杭城闭,三司领僧兵四十人御之,大破倭寇。[5]”

根据《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的记载,紧接着翁家港战役的是白沙滩之战。原文为:“十五日,天员复引兵至金山,贼逃往嘉兴之白沙滩,潜往王家庄。十六日,僧兵追及之。适汤总兵兵亦至,相合火攻,贼死二十余人,出亡被杀者复二十余人。凡翁家港逃贼及老营之贼,至是剿灭无遗矣。二十一日,天员复率兵在八团等处搜逻一日而还。[5]”

关于叶谢镇和马家浜之战、六里桥之战和巢门之战的记载分别见于《江南经略·上海县倭患事迹》、《江南经略·吴江县倭患事迹》和《上海掌故丛书·甲乙吴淞倭变志》。只是这三场战役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即公元1554年至公元1555年。如六里桥之战,据《江南经略·吴江县倭患事迹》记载:“贼陷浙之崇德县,掳民船五百余艘,历南浔、杨堰至平望六里桥。乃十九日也,兵备参政任公环伏沙兵将击之,僧兵泄其机,沙兵被害及溺死者甚众。任公命知县杨芷及举人周大章分督水兵,伏于桥之东西荡中。贼至伏起,贼卷帜欲遁。水兵亟击之,斩首一十五级,飞炮击死者二十余人,所掠财宝亡失殆尽。[6]”

2 “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强化了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

少林武术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奉行“禅宗祖庭”的修行本意,宣扬民族正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渊源于隋末唐初的乱世时期,《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云:“比者天下丧乱,万方乏主,世界倾沦,三乘道绝,遂使阎浮荡覆,戎马载驰,神州糜沸,群魔竞起。我国家膺图受箓,护持正谛,驭象飞轮,光临大宝,故能德通黎首,化阐锱林,既沐来苏之恩,俱承彼岸之惠。”由此可知,“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件出自由唐朝官方发布的类似通知性质的文件,铭文中提到“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众及军民首领士庶等”中的李世民并非唐王而为秦王,程大力老师在《“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中已经指出此处为谬误。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讲,无关宏旨,加之“十三棍僧救唐王”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演义,文学色彩较浓,因此就历史演义来说将其称为“唐王”也没有什么不妥。

“明代僧兵抗倭”有较为详细的史料记载,少林寺僧作为民间武装力量参与平定倭乱,延伸了少林武术文化的内涵,丰富了其思想价值体系。郑若曾在《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的开篇中提到:“国家承平日久,民不习兵。东南文物之地,武备犹弛。嘉靖癸丑春,倭人滑夏,我祖宗之制,非奏请不得擅动军旅。有司仓皇不及以闻,权起民兵御之。[5]”清人胡文学的《都督万鹿园公表》记载:“适倭乱起,东南日骤然,公念国家承平日久,士不识战,平生喜从方外游,惟少林释徒最善格斗,精悍可备缓急用,因尽与相接纳。至是,贼猝犯赭山,当事仓皇无可御,俱问策于公,公乃精选所识僧,得二百人,使少林释孤舟统,以出,薄贼营,纵火箭击之。贼败走,复乘胜破之。[7]”征调僧兵御倭是情急之下的权益之计,彼时中国东南沿海承平日久,民风淳朴,防务废弛,由于倭患骤起,又受限于明代征调军队制度的限制,因此,只能临时组织少林寺僧进行防御。可以看到,《都督万鹿园公表》中记载的僧兵参与战斗的原因与《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是一致的。胡文学为清初顺治年间进士,与明代僧兵抗倭时间相去并不远,其所诉内容应该较为可靠。至于为什么僧兵成为抗倭的主力,《都督万鹿园公表》中也有说明,即“惟少林释徒最善格斗”,《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中亦有记载:夫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5]

3 “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3.1 “十三棍僧救唐王”反映了少林武术平定内乱、匡扶正义的传统精神

“十三棍僧救唐王”从史料考证的信息是“寺僧助唐”,反映了少林寺僧从社会角度平定内乱、匡扶正义的思想境界。“十三棍僧救唐王”恰恰吻合了隋末唐初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隋末昙宗等助唐之后,少林寺僧习武风气更浓。《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了唐朝政府对于寺僧助唐的奖励情况,具体内容为“本朝太宗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宠锡,赐地卌顷,水碾一具,即柏谷庄是也。”而《少林寺牒》则将受到犒赏的三十名僧人的名单列出:

“唐武德四年太宗文皇帝敕授少林寺柏谷庄立功僧名

上座僧善护

寺主僧志操

都维那僧惠

大将军僧昙宗

同立功僧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

由此看来,“十三棍僧救唐王”事件形成的背景及它所述说的意义对于“明代僧兵抗倭”而言,一方面是少林寺僧匡扶正义的民族精神由来已久,对其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另一方面是少林功夫久负盛名、代代传承,成就了僧兵秔倭胜利成果。

3.2 “明代僧兵抗倭”反映了少林武术抵御外侵、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精神

“明代僧兵抗倭”史籍基本停留在对战役过程的记述方面。但是,僧兵抗倭的历史意义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之内涵,对于少林武术“避世清修”的修行模式有了更为准确的诠释,“修禅习武”一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与生活方式。某种意义上,“明代僧兵抗倭”浓厚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寄身佛门,在建立明朝之后,便充分利用佛教的思想,为其统治服务。《明太祖文集》中的《心经序》中有载:“今时之人,同知佛之所以,每云法虚空而不实,何以导君子、训小人”[8]在这段记载中,明太祖驳斥了佛教为虚不实的说法,充分肯定了佛教教化世俗,导人向善的功能。立国之初,太祖多次召集高僧大德,亲自问道,并举行礼佛法会。如宋濂的《宋学士文集·銮坡前集》记载:洪武元年秋九月,召江南大浮屠十余人,于蒋山禅寺做大法会,二年春三月,复用元年故事。[9]再如《宋学士文集·銮坡后集》中云:“辛亥冬十月朔,上将设著济佛会于钟山,命高行僧十人莅其事,而禅师与焉。赐伊蒲馔于崇禧寺,大驾临幸,移时方还。[10]”太祖还创制了僧官制度,僧官制度历朝历代皆有,但是像明代这样体系完备,控制严密的,实属罕见。宋濂的《宋学士文集·銮坡集》中记载:“及我皇上正位哀极,隆兴佛乘,开善世院于大天界寺内,置统领、副统、赞教、纪化等员,海内诸山悉隶之。[11]”

明代朝廷与佛教关系密切,也体现在政治、军事方面。少林寺中今存之三奇和尚寿塔的塔铭中记载了三奇和尚参与平定蒙古贵族南下犯边的军事行动;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此有载:明成化中,刘千斤之乱,康都督募紫微山僧慧通剿之。通直入贼营,独与千斤斗,千斤乃降。[12]如果说“十三棍僧救唐王”开创了少林寺僧参与政治和军事的传统,为少林武术文化增添了“平定内乱、匡扶正义”的内涵,那么“明代僧兵抗倭”则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更迈进了一步,尤其宣扬民族正义、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更为突出,对少林武术在海内外的显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文化价值取向趋同

“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相去700多年,中间跨越五代、辽、两宋、金元时期,从史料的角度难以考证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必然联系。但是“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事件均还原了少林武术参与政治和军事文化的历史真实面貌,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蕴含的“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思想内涵,且价值取向一致指向“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文化层面。

从文化价值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对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修禅习武以及少林武术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基了基础,可以视作是少林武术文化的开端。正因为少林武术文化在保持自身宗教文化模式基础上融合了儒、佛、道、兵家文化,尤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将“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联系起来。再者,“明代僧兵抗倭”真实的展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侵的历史事实,有力地宣扬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正能量,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少林寺与武术的渊源,激发了明代文人墨客对隋末唐初“少林寺僧助唐”事件的集体记忆,且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元素的累积,丰富了人们关于对“少林寺僧助唐”的想象,使其逐步形成“十三棍僧救唐王”这样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演义。

5 结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具体的历史联系决定了事物的独特风貌。少林武术文化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始终保持着自身发展的动力,秉承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等)的思想精华,弘扬特定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并被赋予了较多的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作为少林武术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精神的历史追忆。对于“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关系,实则“十三棍僧救唐王”规范了“明代僧兵抗倭”的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事实。二者均从“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内涵,并将文化价值取向一致指向“修身、治国、平天下”。

[1]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之“集序”[M].民国十八年秋吴兴周氏言言斋据家藏明刻本影印本.

[2]傅梅.过少林[M].见嵩书卷之十六“七言古诗”,上海图书馆藏明天启递补本.

[3]徐学谟.少林杂诗[M].见说嵩卷三十一“风什四”,郑州市图书馆藏清康熙岳生堂刻本.

[4]王世性.嵩游记[M].见嵩书卷之二十二“章成篇四”,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5]郑若曾.江南经略卷八下“僧兵首捷记”[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子部·兵家类”.

[6]郑若曾.江南经略卷三上“吴江县倭患事迹”[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子部·兵家类”.

[7]胡文学.甬上耆旧诗卷十一“都督万鹿园公表”[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集部·总集类”.

[8]姚士观.明太祖文集卷八“心经序”[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9]宋濂.宋学士文集·銮坡前集卷五“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M].四部丛刊本.

[10]宋濂.宋学士文集·銮坡后集卷五“壁峰金公设立塔碑”[M].四部丛刊本.

[11]宋濂.宋学士文集·銮坡集卷八“送觉初禅师还江心序”[M].四部丛刊本.

[12]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一“少林寺僧兵”[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877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武术
中华武术
编辑部的故事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寺2》立项拍摄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