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的历史沿革及功能研究

2015-12-04 22:48
冰雪运动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育社团功能高校

贾 灿

(南京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 210014)



高校体育社团的历史沿革及功能研究

贾 灿

(南京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 210014)

摘 要:高校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政策文件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内在需求。通过梳理高校体育社团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过程,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深入挖掘高校体育社团自身所具备的促进课内外一体化进程,承担高校比赛任务,加强校际交流,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全面促进个人健康发展等功能,及其所起到的深远影响,对高校体育社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历史;功能

1 引言

中国体育社团是社团的有机组成,是分化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其所提出的功能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社团的一种组织形式,以其面对的独特群体及其蓬勃的旺盛力在高校内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深入挖掘高校体育社团的自身价值,更加明确地体现出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功能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我国体育领域,关于体育社团的概念上,认同度较高的是由学者卢元镇提出的[1],他认为体育社团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另外,我国法律对“体育社团”也有着明确定义,在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中表明: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各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研究与经验从不同视角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下了定义,在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定义中分别涉及了其性质、目的、人员构成等方面。常颖[3]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主参与的,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在依据各位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上,笔者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指在高等院校中由大学生基于自身需求与爱好,且为了发展会员某种共同认知而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并按照章程开展特定的体育活动的非盈利性体育组织。

2 高校体育社团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校社团的出现最早可追溯于五四时期的爱国运动,其成长主要得益于20世纪初期现代大学的产生,大学对于社团的发展持支持、鼓励的态度,且那时的社团已有完整的章程,并按照章程进行活动的组织实施,自身发展比较缜密。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重点扶植社团,故北京大学先后成立了多个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体育社团,如体育会、健身会、武术会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意识到了高校社团自身所具有的潜在影响,进而对高校体育社团加大了思想管制和实行了严密监控,因此也导致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不仅局限在校园,更多的是进入社会进行政治方面的宣传,通过文艺形式,促进了文体娱乐的发展。直至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公布,使得社团的开展走上法制化进程,社团正式步入正轨,进入了繁荣稳定时期。

高校体育社团在其兴起后,经历数次跌宕起伏,直至达到现在的繁荣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发挥的作用与功能得到了体育教师、大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如若高校体育社团丧失了群众基础,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高校开展素质教育、阳光体育活动[4-10],以及体育教学的创新[11-15]都需要高校体育社团的有力支撑,这就使得高校体育社团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其自有的功能与价值冲破荆棘,在发展中日渐完善,为高校体育绽放独树一帜的美丽。

3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辨析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个小型社会,是大学生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与的体育活动。高校体育社团以其所特有的生命力为高校体育工作注入了充满活力的血液,它不仅更好地促进人们学到知识,扩大社会人际交往范围,对于人在知、情、意、行上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1 促进课内外一体化进程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载体,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及场地设施方面的限制,体育课程的个体针对性及学生在项目的选择上相对来讲比较单一,而高校体育社团恰恰补充了这一限制性因素,同学结合自身爱好及需求,参与不同锻炼项目的体育社团,因材施教及个体针对性比较强,加之专业人士的锻炼指导,为学生进行安全有效的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依靠灵活性强的特点进行自我组织管理,降低了学生单独锻炼的不安全因素,规避了独自运动的无序。学生的锻炼需求得到满足,锻炼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提高,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3.2 承担高校比赛任务,加强校际交流

高校体育社团是校际交流的重要方式。学校在体育比赛上一般主要承担学校运动会及学生关注率较高的校内大型比赛及校外比赛等。由于有很多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活动,这些学生往往可以代表学校内该项目的优秀水平,所以,校内其余的比赛任务在很多情况下便由高校体育社团来组织参加。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校,在部分运动项目上,学校不设体育代表队,当有比赛任务时,是由本校开展活动比较好的体育社团组建成立学校体育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16]。现今信息的发达,体育资源得以交流,加之体育社团之间交流机会较多,所以各高校的体育社团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有利于体育交流平台的建立。不同高校社团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还以自身为纽带,加强了高校之间的感情交流,进而以点带面,促进其他方面的交流。

3.3 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实践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7]。它代表着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共鸣,是学生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学生通过体育社团而强化的健康的生活学习、愉快的锻炼氛围、友好的人际关系等都充分体现了每所学校所具有的体育文化气息。另外,社团活动组织的多样化,用以满足学生多种体育需求,对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有重要作用。现今在高校体育社团中,不同的社团成员互相交叉重叠,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育社团[18]。这就使得会员在社团之间充当一个枢纽的角色,促进了社团之间的交流,同时,可以将体育社团的文化传播到非社团成员中,很好的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3.4 全面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现今的健康观的内容延伸到了身体、情绪、心理、道德和社交等五方面。学生参与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是促进自身的身体、情绪、心理、道德和社交五方面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3.4.1 增强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

高校体育社团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项目活动,会员通过良好的运动体验,掌握运动项目的锻炼方法与运动技术。而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所带来的效果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在体育锻炼中自身的运动技能掌握更加精准,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高校体育社团以其特性,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增强锻炼次数。适当的锻炼强度和密度,不仅提高了学生体质,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能,进而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对锻炼知识的掌握来指导自身的运动锻炼进而达到有效运动。

3.4.2 提高社交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社团是连接社会的窗口,是社会的模拟环境与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将会有着与体育课不同的心理体验。其一,体验社团的生活与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其社会化进程有益。高校体育社团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交往圈,参与的会员由陌生到认识到熟识,这是扩大个人交际圈、锻炼自身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其二,学生彼此之间的教学相长、互帮互助,可以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团氛围,有助于学生转移学习上的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同时,同学在同伴的赞赏与鼓励下,能深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无形中增强个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有学者将社团组的学生和非社团组的学生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社团组的学生,其情感体验以主动体验为主,从中获得良性情感者居多;其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参与体验了整个活动的实施,在实践中提高了个人组织管理能力,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展示了学生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快乐参与体育运动,体验体育运动快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互动。

4 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作为维持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支撑,其本身必然要不断实现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的研究,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隐蔽功能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健全高校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团学生管理干部的培训、加强社团宣传力度,对扩大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范围、社会影响力和群团组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1–7.

[2] 国务院令第250号.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EB/OL].(1998 –10–25)[2015–06–16].http://www.chinacharityfederation. org/WebSite/NewsShow/66/1119.

[3] 常颖.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以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91–93.

[4] 张妍,刘利峰.阳光体育视阈下赫哲族传统体育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的普及与推广[J].冰雪运动,2014,36(2):55–58.

[5] 杨锐,金安铭,王琪,等.黑龙江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及[J].冰雪运动,2013,35(6):58–62.

[6] 张聘婷.高校冬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注意的问题[J].冰雪运动,2013,35(4):65–68.

[7] 祖莹.高校冬季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J].冰雪运动,2012,34(4):75–79.

[8] 姜淑华,李明智.“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普通高校推广滑雪选修课的思考[J].冰雪运动,2011,33(1):73–75.

[9] 刘雪梅,张云峰,李大同.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方式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0,32(5):75–79.

[10] 宋毅,刘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东北地区学校开展冰雪运动的理性思考[J].冰雪运动,2007,29(5):62–67.

[11] 李月,张臣.生命教育取向下北方高校的冬季体育教学[J].冰雪运动,2014,36(6):39–41.

[12] 洛艳斌.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创新[J].冰雪运动,2013,35(3):86–88.

[13] 王丰秋.高校冬季体育冰上课教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冰雪运动,2011,33(6):83–87.

[14] 焦艳娟.高职院校冬季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9,31(5):82–84.

[15] 齐丽敏.高校冬季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规划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8,30(2):73–76.

[16] 马新东,高前进.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28–230.

[17] 靖文,孙立君.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1):32–33.

[18] 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39–4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15)06–0055–03

收稿日期:2015–03–27;修回日期:2015–05–28

作者简介:贾灿(1991–),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Sports Club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 Can

(Graduate Department of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ports club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clear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internal demand of sports work. By the analyzing of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sports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stand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its existence, dig into the function of sports clubs which promotes integration of in and out of class, undertake the duty of competi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campu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nd other functions, which has far-reaching infl uence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club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clubs; history; function

猜你喜欢
体育社团功能高校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