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改革方向探析

2015-12-05 07:28李连发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收益资产

◎ 文/李连发

我国金融改革方向探析

◎ 文/李连发

银行危机与银行资产收益

1. 银行危机产生的原因

现代金融包括一切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的根源在于基于信用的融资行为,因而基于信用的融资链条就自然形成了金融风险的传导链条和机制。广泛的金融融资活动当中,银行是最核心的一个金融中介,一旦这个金融中介环节出现了信用危机,就会导致银行危机,继而通过分布广泛的信用网络,向全社会传导和溢出金融风险。

(1)金融中介自身的资产负债在后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时期出现了不平衡的特征。一方面人均收入的上升、中产阶级的出现,大量剩余资金需要通过金融中介获得收益。金融中介为了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也希望能够保持原有的存款客户。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存款要求的收益越来越高,银行为保持原来较大的市场份额,需要使资产保持较高的收益。但现在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由于一些好企业到股票和债券市场去直接融资,银行资产获得高收益的渠道越来越少,资产的质量在下降,资产不良率普遍上升。

(2)银行如果没有较好的资产收益来源,就会采用在资产方面承担风险维持存款的市场份额的做法。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欧美国家银行的通行做法是,银行会越来越削弱传统的银行账户比重,即靠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维持的利润部分,转而增加交易账户的份额,即为继续维持原有市场份额,将外汇交易、衍生品交易和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等作为银行盈利的增长点。但是,改变经营模式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目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是限制银行的自愿的经营方式,尽管这在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和运营方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银行的风险,但并未在银行的混业经营和金融产品创新、杠杆率以及自营业务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资产负债失衡的深层次问题。换言之,目前尚未找到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的合理来源,以保证其稳健运营并走上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如果没有把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监管的基本逻辑厘清,金融危机在未来仍是在所难免的。

2.当今世界金融体系的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个负作用就是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变得相对保守起来,谁也不敢大胆地设计和探索,不敢承担风险。其实,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西方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背景不同,银行体系完全没有必要照走西方的老路,未来也完全可以重新设计独具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发展道路。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成长性好、生产率提高较快、国内市场庞大、专业分工程度高,尤其是转型经济企业差异性较大。好的成熟的企业要借钱,新兴的成长中的企业更需要信用融资;这些企业一方面愿意支付成本,另一方面借钱当然希望降低举债的成本。

欧美的经济已经处于稳定的状态,企业发展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金融体系比较成熟,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分工已经比较成型。有些比较积极的融资服务也已经由一些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风险投资机构)承担。这种金融服务体系和结构是欧美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以来,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逐渐磨合出来的结果。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有许多西方特有的因素发挥了金融体制、文化和生态方面的作用,在变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欧美这种金融服务功能的分工、协作体系,一方面有其优势,值得我们借鉴其精髓;另一方面,比较成熟的欧美模式也限制了多样性发展的可能。

3.影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顶层设计的因素

转型经济国家处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分层定位不清晰、分工协作模式不明确的发展阶段,银行更有可能放开手脚,在未来新的金融分工协作体系中为差异性的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金融服务,改变传统银行的资产风险与收益匹配结构缺乏竞争力的状况。

银行发展的出路,不在于用行政手段从股票市场、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客户拉回来,而是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时代提供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机遇,为核心企业客户提供更有附加值的金融服务。银行的核心企业客户理念是其业务良性发展、利润稳定增长的基础。

银行需要优先运用信贷杠杆,支持两种类型的核心客户企业:一种是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企业。这种企业有比较稳定的国内市场的基础,具备较好的技术管理的储备,具备向更强、更高端的国际市场进军的潜在发展空间。另一种是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初步具备了竞争能力、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发展和扩展的过程中,信贷支持可以让这些企业更快地占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更充分地与国际先进的生产力要素进行深入地结合。

通过这两类企业拉动产业链内其他企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产品质量、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银行在用信贷方式支持这两类企业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加被这两类企业所辐射到的、所拉动的、具有潜在成长性的企业,后一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可以间接地得到更好地满足。这样,国内市场有了一批较好的企业,经济发展也就稳定了;国际市场有了一批较强的企业,银行就更加具有竞争力,因为银行资产方的客户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稳定的收益,由此银行的负债客户也有了一个稳定的比较乐观的收益预期。银行有了较为稳健的盈利和经营模式,就不会出现群体性地、系统性地去承担过高风险的做法,这样,就消除了一个银行危机的系统性根源。

4.大数据时代金融改革的机遇

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大知识去消化,不是大统计,而是以大科学、大理论去包容、理解和运用大数据。金融数据挖掘不仅需要有关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单独的理论,而且需要这些理论的整合,需要对这些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导机制有深入地把握。

大数据条件下,比较容易发挥融资方声誉资本的作用。当企业违约或经营不善的时候,惩罚机制导致的企业在声誉方面的损失,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这种成本会使得企业尽力避免违约和经营不善的情况出现。

大数据的存在还会从别的方面影响合理信贷配置的状态。如大数据的存在使得金融部门更容易发掘出好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能够更好地收集贷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更好地发挥金融部门在数据化、信息化方面的优势。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利弊

当前各国的金融体系都没有很好地解决银行资产的收益来源问题,我国现在有条件有时间重新开始设计,把剩余的储蓄转化成正向良性拉动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金融风险根源在于,将剩余储蓄错误地配置到恶性拉动的负向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当中去了。如果这样,资产负债的失衡迟早会在金融部门的同一类型的金融机构中爆发出来。因此,将金融机构人为地在业务上进行隔离,并没有消除金融风险的根源。

将最好的企业留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为银行的资产提供收益,这与现在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的说法似乎不一致。开展混业经营,让银行较好的信贷资产可以继续持有下去,从好企业直接融资获得的这一块收益,银行也要分享,不然银行存款人的收益从何而来?

从长期看,分业经营实际上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更大,因为银行资产的收益都被其他机构侵蚀了,而银行负债客户要求的收益越来越高。银行为了留住负债客户的市场份额,就要去做高风险的事情。银行本来有了解资产方客户的信息优势,但是,监管政策却是不让更了解这些资产方客户的银行做那些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对银行而言,正规承担风险的事情不让做(正规承担风险指的就是混业经营条件下其他市场主体能做的事情银行都可以做),银行就会被逼迫去承担更高的风险。正本清源,还是要允许银行拥有承担正规风险、获得收益的渠道,这也是避免金融危机的办法。为了使银行资产的收益得到保证,使银行资产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具有竞争力,银行必须要搞混业经营。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收益资产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其他综合收益的几个重要逻辑关系解析
建设银行利增6.1% 日赚6.2亿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12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