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疑难事故死亡原因技术分析

2015-12-05 12:48陈永泽
安全 2015年7期
关键词:蜂毒马蜂死者

陈永泽

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2014年8月15日下午,某电建公司在砍伐其输变电线路下的树木清理线路通道过程中,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造成1人死亡。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依法成立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但是死者家属出于民俗和经济赔偿原因,拒绝尸检,给事故调查工作尤其是事故直接原因调查带来很大困扰。为了切实查明事故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事故防范和对策措施建议,事故调查组邀请电力、医学、昆虫学、安全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对 “8·15”死亡事故进行分析调查,笔者参加了事故调查。

1 事故经过

8月15日,某公司对输变电线路通道进行清障,砍伐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树木。清障分两组进行,一组负责砍树,一组负责线路接地,保障清障安全。上午6:00许,接地组负责人孙某向李某、王某宣读工作票,交代停电线路名称、位置、色标等事项,告知位于基塔上层的Ⅱ线(与Ⅰ线同塔架设)带电,施工时必须验电接地,在所有接地线挂完后,才能实施砍树工作。7:30许,线路接地组完成对N27、N28两基塔接地装设任务。

8时许,线路砍树组开始工作,至17时40分许,树木砍伐结束,王某负责拆除N28塔接地线,李某负责拆除N27塔接地线。李某先从上层向下层按ⅠA→ⅠB→ⅠC,如图1的顺序拆除三根220千伏线路的接地线,接着拆除4#、5#、6#三根110千伏线路的接地线,拆到110千伏中相(第5#线)时,李某骑在横担上并系上安全带,这时不知何处飞来一群马蜂,并叮蜇了李某裸露的皮肤。起初,李某不断用手驱赶马蜂,约5分钟后慢慢停了下来,双腿不断抽动,接着从横担上歪了下来,停止抽动,腰上的保险带将他吊住,人仰面吊在半空中。

现场人员立即拨打110、119、120报警求助。19:27时,当消防人员将李某救至地面时,已无生命体征。此时李某头戴安全帽,脸色乌青,左手臂弯曲,面部和手部有马蜂叮蜇癍痕。120急救人员认真检查后判定李某已经死亡。

事故基塔为N27号基塔,该基塔为同塔4回输电线路,图中ⅡA、ⅡB、ⅡC分别为Ⅱ线,ⅠA、ⅠB、ⅠC为Ⅰ线,以上6根线路全部带电。当日作业时,将Ⅰ线3根线路全部停电。1#、2#、3#、4#、5#、6#线均未正式通电,事故发生点为5#线,5#线距离最近的带电线路直线为14.5m,且无直接接触物体。按照操作规程规定,拆除接地线应从上往下进行,即ⅠA→ⅠB→ⅠC,然后是4#→5#→6#的操作顺序。

2 原因分析

经过现场调查取证、查阅资料和深入的研究分析,事故调查组及专家组对李某死亡的可能原因归纳为四种情形:一是触电,二是马蜂叮蜇,三是疾病突发,四是马蜂叮蜇导致疾病突发。

2.1 关于触电死亡

2.1.1 触电死亡的机理

人被电死是因为人体内有电流通过,从而干扰人体神经传导的生物电,使得大脑对机体失去控制,或者感受到异常刺激后,对肌肉和各器官发出错误的命令。尤其是电流通过心脏时,心脏会痉挛而停止跳动,从而导致人体缺氧而死。

触电的危险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不同部位;电流的种类与频率的高低;人体电阻的高低。其中,以电流的大小和触电时间的长短为主要因素。

(1)通过人体的电流量对电击伤害的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越明显,引起心室颤动所需的时间越短,致命的危险就越大。对于工频交流电,按照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不同,人体呈现不同的状态,可将电流划分为三级:感知电流:引起人感觉的最小电流称为感知电流。人对电流最初的感觉是轻微麻抖和刺痛;摆脱电流:电流大于感知电流时,发热、刺痛的感觉增强。对应于概率50%的摆脱电流成年男子约为16mA,成年女子约为10.5mA,对应于概率99.5%的摆脱电流则分别为9mA和6mA;致命电流:当时间由数秒到数分钟,通过人体电流达到30~50mA时即可引起心室颤动导致死亡。

(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的长短。通电时间愈长,能量积累增加,就更易引起心室颤动;在心脏搏动周期中,有约0.1s的特定相位对电流最敏感。因此,通电时间愈长,与该特定相位重合的可能性就愈大,引起心室颤动的可能性也便越大;通电时间愈长,人体电阻会因皮肤角质层破坏等原因而降低,从而导致通过人体的电流进一步增大,受电击的伤害程度亦随着增大。

(3)电流通过人体不同途径的影响。电流流经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而致死。较大的电流还会使心脏即刻停止跳动,在通电途径中,以从手经胸到脚的通路为最危险,从一只脚到另一只脚危险性较小。电流纵向通过人体要横向通过人体时,更易发生心室颤动,因此危险性更大一些。电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而造成呼吸抑制,导致死亡。电流通过头部,会使人昏迷,严重时会造成死亡。电流通过脊髓时会使人截瘫。

(4)人体电阻高低的影响。人体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当接触电压一定时)由人体的电阻值决定,人体电阻越小,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也就越危险。人体电阻包括体内电阻和皮肤电阻。体内电阻基本上不受外界影响,其数值一般不低于500Ω。皮肤电阻随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使人体电阻也在很大范围内有所变化。一般人的平均电阻值是1000~1500Ω。

2.1.2 原因分析

本次事故发生地点为N27塔,该塔架设四回线路,工作过程中,工作范围内的110kV、220kV线路均已停电,同塔架设的另一回220kV线路II线处于运行带电状态,会在停运线路产生感应电,为此,工作前在停电线路两端装设了短路接地线,以保证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

事故发生时,李某先从上层到下层拆除了220kV线路的三根接地线,在拆除下层110kV线路中相接地线(5#线)时发生了事故。根据现场监督人员的描述和电流致人死亡的工作原理,对李某是否触电死亡分析如下:

(1)走错间隔误碰带电线路触电。事故发生时,死者李某位于下层110kV线路中相(5#线)的横担上,从横担上歪下,被安全带吊住悬挂在空中。从此现象可以判断死者李某没有走错间隔,可以排除误碰运行带电的线路造成触电死亡的可能。

(2)感应电触电。220kV同塔多回路出线时,静电感应电压可达几千伏到十几千伏,但由于此电压是由电磁耦合感应而来,产生的感应电流只有几安培到几十安培。为了保证作业安全,电力系统在停电线路两端装设短路接地线,将线路电压降至接近零。

按照电力行业DL-T879-2004《带电作业用便携式接地和接地短路装置》技术规定要求,每个横截面积的短路接地线对地电阻不大于下列数值:接线鼻之间测量直流电阻,对于16mm2、25mm2、35mm2、50mm2、70mm2、95mm2、120mm2的各种截面,平均每米的电阻值应分别小于1.24mΩ、0.79mΩ、0.56mΩ、0.40mΩ、0.28mΩ、0.21mΩ,0.16mΩ。

根据短路电流,110kV、220kV短路接地线通常采用35mm2,按照接地线长度50m计算,其阻值约为28mΩ。而人体电阻一般在1000Ω~1500Ω,远远大于接地线阻值。在接电线可靠连接的情况下,如果人碰到线路,流过人体的感应电流在毫安级以下,不会造成触电死亡。

根据事故现场勘察情况看,事故发生时,110kV线路中相接地线尚未拆除,由此分析判断李某触电死亡的可能性很小。

同时,从电击的物理现象分析,当电流流过人体时,在触电部位,受电弧及高温影响,皮肤会有焦黄或炭化痕迹,严重时形成裂口或洞穴,烧伤可能深达肌肉、肌腱、骨骼。从对死者尸体体表检查情况看,李某身体未发现有烧伤的痕迹。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排除李某系触电死亡。

2.2 关于马蜂叮蛰死亡

2.2.1 马蜂叮蜇伤人的机理

马蜂(又称胡蜂、黄蜂),体大身长,毒性很大,民间有“10只马蜂蛰死一头牛”的说法。马蜂的蜂毒是由其毒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蜂毒液呈碱性,蜂毒中有蚁酸、组胺样物质、蜂毒肽、透明质酸酶、磷酯酶A等,除局部作用外,可致溶血和出血。其中蜂毒肽的含量约占蜂毒的50%。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蜂毒又极易溶于血,对心脏的损害极大。成人受到5只马蜂的攻击,就可能引发肾衰竭;被20只以上蛰咬,就会产生全身性毒性;100只以上,可能导致死亡。

被蜂类刺伤后,人体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痘或坏死,数小时后即自愈,很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被蜂群多次螫伤,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以致肌肉痉挛、昏迷、严重者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蜂毒过敏者,立即发生荨麻疹、喉头水肿、气管痉挛,可因过敏性休克和窒息而死亡。

蜂蛰伤后有3%的人可引起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蜂蛰伤后数分钟到几小时内,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蜂毒过敏属特异性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蜂蛰伤后体内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若再次被蛰,蜂毒作为变应原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内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E(IgE) 结合释放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介质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水肿。

2.2.2 原因分析

事发当时,李某周围有许多马蜂盘旋。事故后,救援人员发现李某暴露在外的皮肤有蛰伤痕迹,确实遭遇马蜂叮蛰,从蛰痕看马蜂数量不多。

统计资料显示,人对蜂毒的过敏(致死)率高达20%。马蜂蜇针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蜂毒肽等成分,毒液可致溶血、出血和神经中毒,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这些蜂毒成分对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十分致命的。其次马蜂蛰人后不像蜜蜂那样叮咬完后(蜜蜂)就死亡了,马蜂可对人或者动物发起多次攻击。马蜂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两类,可引起人的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蜇到人血管还会有生命危险。

综合以上分析,李某身体有马蜂蛰伤的痕迹,存在被马蜂叮蜇死亡的可能性,但是马蜂叮蜇死亡必须具备几种外貌特征:一是马蜂叮蜇处有红肿迹象,二是如果死者是过敏体质,体表有过敏瘢痕。但是李某面部乌青,体表没有过敏瘢痕。可以说死者并非死于马蜂叮蜇。

2.3 关于疾病突发死亡

经过向死者家属和相关医院调查了解,死者有家族心脏病史,生前患有轻微心脏病。虽可能发生猝死,但是事发当天,死者工作量不大,总工作时间不足3小时,事故发生前连续工作时间不足1小时,且未大量出汗,由自身疾病引起死亡可能性不大,占人群中的极少数,只约占1/10万。

结论:死亡事故并非由疾病引发。

2.4 关于马蜂叮蜇导致疾病突发死亡

死者在盛夏天气从事高空作业,大量出汗,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加上被群蜂叮蛰,通过神经毒素可直接诱发死者发生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

猝死一般分为三大类:脑源性猝死,多为脑干病变发生猝死,如脑干梗塞、脑干出血等;肺源性猝死,大多为下肢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猝死的发生多为大块肺栓塞所致;心源性猝死,在三种猝死中最为常见,所占比率居高,发生也较突然,如果有诱发因素,例如疲劳、电解质紊乱、过度激动、既往有心脏病史、中毒以及被有毒动物叮咬后均有发生迅速死亡的可能,死亡原因多为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的心脏骤停。

李某被群峰叮蛰后可能通过神经毒素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室颤,随后心脏骤停,病人很快全身停止供血供氧,故可见面部及四肢末梢紫绀(乌青);休克后死者身体抽动了几下,属于发生室颤后的阿—斯综合征,表现为临终前的一种身体及四肢抽搐。

专家组倾向于死者被群蜂蛰伤后诱发心源性猝死。

3 技术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李某死于触电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现场安全措施到位,接地可靠,皮肤暴露处无电灼伤痕迹。死于马蜂蛰伤的可能性也非常小,虽然其身上有被蜂蛰伤的痕迹,但被几个马蜂蛰伤且在短时间内死亡可能性也不大,除非死者为高敏体质,但该死者是否属高敏体质,情况不得而知,当然也不能绝对排除,既往有少数蜂蛰伤病人死亡,大多为被群蜂蛰伤,且多属高敏体质。死者患有心脏病,虽可能发生猝死,但单纯由自身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也不大。

分析认定,李某系由马蜂叮蜇导致疾病突发死亡。

猜你喜欢
蜂毒马蜂死者
追踪
中蜂蜂毒和意蜂蜂毒抑菌作用分析
传统中药蜂毒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春暖花开,蜜蜂蜂毒过敏莫忽视
新年快乐
ORGANIZED GIVING
逛超市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自杀还是他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