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八道湾十一号(上)

2015-12-07 11:16黄乔生
北京纪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周作人公用绍兴

黄乔生

八道湾十一号是一所三进的四合院,坐落在北京西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和社会活动家周建人——人们称为“周氏三兄弟”或“周氏兄弟”曾在这里住过。

从西直门向东,西直门内大街与赵登禹路交叉口向南约一百米,路东有一条狭窄弯曲的胡同,就是八道湾胡同。沿着这条胡同往东走,是十一号的西跨院。绕着院子往南,再往东,是前公用库胡同(现名前公用胡同)。八道湾十一号的南门也就是正门,就开在前公用胡同里。鲁迅、周作人的日记、书信或文章里提到这所住宅,有时写作“新街口八道湾”,有时也写作“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

清末,这一地区属正红旗管辖,颇有一些尊贵住户。八道湾十一号原为东邻刘姓大院(今八道湾九号)的一个附属院落。鲁迅到八道湾看房时,教育部同事钱稻孙一起去看过,那时已是民国八年,王公贵族纷纷凋零。在钱稻孙的印象中,这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小王府”。

从公用库这个名称推测,附近应该有过仓库。据史料记载,在八道湾东面,现在的后公用胡同一带,有过一个宫衣库,可能是保管宫廷服饰的地方,但也有史料称之为“官银库”,那么,就是更阔气的储存银两的地方了。后来,也许是为了避免使用“官”“宫”字样吧,简称前、后公用库胡同。如今,干脆去掉“仓库”的“库”字,成了“公用胡同”,离本意更远,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八道湾地处皇城西北,习惯上人们笼统称这里为西城。鲁迅当年写小说,背景除了设在他的故乡绍兴外,偶尔也设在北京西城。例如《示众》开头就写道:“在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周作人有时也在文章或者书信的结尾署上:某年某月某日于北京之西北城。

八道湾胡同西边原本有一条从西北向东南流去的弯弯曲曲的金水河。民国二年出版的地图上,还有这条河的标志。后来河水渐少,河道淤塞,变成一条臭水沟,称为“大明壕”。1921年,开始填沟修路,但河水仍在下面流淌,成为暗河。直到1930年,河道才全部填平,修成马路,分为南北两段。当地人称这样的道路为“沟沿”,八道湾处在北沟沿,所以周作人就有文章叫作《北沟沿通信》。胡同名称中的“湾”字,也有可能是指河道而非指胡同的形状,虽然这条叫八道湾的胡同——有时写作“八道弯”——的确弯得可以。

多年来,这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院落生存状态不佳,早已不复当年旧观,甚至险些被拆毁。所幸,因为曾为鲁迅所居,它在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时代,仍奇迹般地生存着。1996年,因为旧城改造,八道湾一带要开发商品住宅楼。消息传出,舆论涌起一片反对声浪。关键时刻,鲁迅的威望起了作用,八道湾十一号连同周围的一片平房幸免于拆。2009年,因为金融街的扩张,原来在金融街边缘的北京第三十五中学被搬迁到新街口地区,把这所宅院圈在校内。现已整修一新。

八道湾十一号周宅完整保护下来,中国又多了一个纪念鲁迅的设施。

全国鲁迅纪念的设施原有六处,分别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和南京。北京的鲁迅旧居坐落在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现为宫门口二条),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里建有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旧居在北四川路大陆新村。绍兴是鲁迅的出生地,故居也是祖居,如今连同他少年时代就读的私塾,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曾任厦门大学教授,该校集美楼上鲁迅住宿和办公合一的房间乃至整个一层楼,如今也辟为鲁迅纪念馆。同样,广州的大钟楼上也建有鲁迅纪念馆。南京是鲁迅青年时代求学的地方,他就读过的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旧址,现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内,该校也特设鲁迅纪念室。

鲁迅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4个:宣武门外绍兴会馆、八道湾十一号、西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居住时间最长的是绍兴会馆,时间最短的是砖塔胡同。绍兴会馆是公共住所,非专有住宅,鲁迅和周作人在那里借住;砖塔胡同则是短期租住。可以作为故居的只有八道湾十一号和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将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辟为鲁迅故居和博物馆,而没有选择八道湾十一号。

八道湾十一号住宅是周氏三兄弟将故乡绍兴的房产卖掉筹款购买的。1921年,周建人离开。1923年,鲁迅因与二弟周作人反目,另购房屋居住,八道湾宅院留给了周作人一家和周建人的前妻及儿女使用。周作人在日本占领北平时期加入伪政府,战争结束后被逮捕判刑,房产被法院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也曾考虑在八道湾建纪念鲁迅的设施,因为院内有一部分房产属于鲁迅,鲁迅曾在此创作了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大量作品。据院内的居民回忆,有一天许广平来了,跟住在院子里的华北军区纠察队的连长说,鲁迅和周建人名下的房产都捐给政府了。她还转达周总理的意见,说这里以后或辟为纪念鲁迅的场所,或改作鲁迅小学。但这些设想后来没有实现。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研究新文化,不能绕过鲁迅和周作人。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周作人等都在那里担任过教职。周氏兄弟在北京的住宅也是新文化尤其是新文学史上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文学史家郑振铎曾说:“假如我们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的,我们应该说,鲁迅先生和他(周作人)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周作人公用绍兴
绍兴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一个公用品牌的养成——横山羊肉是咋样“吃香”的
公用电梯自动取消停靠装置初步设计
人文绍兴
医生私车公用撞伤人 医院担责
周作人住在后面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