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新感悟
——以《老人与海》为例

2015-12-08 19:00姜茜
人间 2015年35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小男孩

姜茜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语法新感悟
——以《老人与海》为例

姜茜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本文以英文作品《老人与海》为例,试图通过笔者自己的理解与分析,提出一些对英语语法的新感悟。主要选取了书中 “and”的使用、虚拟语气、情态动词、一般过去式以及现在完成时,通过分析其背后的涵义及情感韵味,引发对语法的重新思考。

and;虚拟语气;情态动词;时态

语法,从我开始学英语开始接触到它的第一天,它就以一种规则式、教条式的东西存活在我的脑海中。的确,“语法”一词的提出,就是为了给外国人学习该语言提供便利,便于他们去记住某个具体词汇或句型的使用规则,以便能更好地掌握与使用。对该语言民族的人来说,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会提到“语法”,甚至不会注意到“语法”的存在。就像我们在说汉语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吃饭了吗”“饭吃了吗”等这样的表述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我们也很难向一个外国人解释清楚其中的语法规则。那为什么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授,都会如此重视语法?从我们接触英语的那一刻开始,就被要求记忆那么多的语法规则呢?这自然是因为它极其重要。不论是教授者或受教者,都不能否认这一点。但在这里,我想提出的是,语法或许可以不那么枯燥,我们或许可以不用教条式的眼光来看待语法。以下就以《老人与海》中的几个语法点,谈谈我对语法的新认识。

The book——The old man and the sea, seems quite familiar to me. I have already read it before, and I think I knew what the book had tried to show to us. But, perhaps I was wrong. There is something different that I did not ever notice.

I may say, influenced by my teacher, I want to begin my writing with one word——“and”. 我想说,自从我的老师把“and”提出了之后,每一次再看到这个词,对它的感觉完全变了。它再不想以前那样不起眼,出现得那么自然,而变得太显眼,太惹人注意了。之前觉得 “and”不过就是“和”,但现在不得不说“怎一个‘和’字了得!”And what I found quite interesting is that it seems Hemingway really loves to use the word——and. 也许这只是海明威的写作习惯,也许每一个and的背后都有其深藏的蕴意。以下是我对“and”的一些解读。只选两处而已。

(1)“Come on and eat. You can’t fish and not eat.”这是小男孩对老人说的一句话,目的是想让老人和他一起吃晚饭,为接下来要进行的捕鱼行动积蓄体力,但老人此时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食欲。对第一个and,我不得不说它是一个语气传承词,用得十分自然,十分理所当然,但其中也似乎夹杂了些许小男孩的一些期望。至于第二处,个人觉得若是换成but,也能成立;若是这样说 “you can’t fish without eating”,似乎也行,并且,若是让我来写,80%的可能性我会选择后两种的表达,但海明威却用了“and”. I must say, it is reasonable but worth thinking.“but”看起来似乎转折的意味强了些,更给人有一种些许“硬”的感觉,若用but,对比色彩似乎浓烈了点。而如果是这样“you can’t fish without eating”,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后面也的确出现了这样的表述,那么,为什么海明威在此却偏偏选择了“and”呢?我揣测,这可能跟小男孩的情感有些关系。在这里,小男孩说了两句话,用了两个“and”。分开来看,各自都可看作语气衔接词,但他们处于一个整体,不能完全剥离。在说第一句话时,小男孩应该是有些期望的,有些请求的,可能还夹杂着些许失落,些许担忧的情绪,因为老人说的“I am not hungry.”由此可见老人的食欲并不是太大,而小男孩的担忧情绪在第二句话中表现得便明显多了,但又不至于到太严重的程度。海明威选择在此处用“and”,而把“you can’t fish without eating”表述放在了更后面,更能让读者明白小男孩情感是渐进的,不是一下子就走到顶点的。这样一来,便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却又能让人感觉到,小男孩对老人的关心之情是持续的,贯穿的。

(2)“If you were my boy I’d take you out and gamble,” he said. “But you are your father’s and your mother’s and you are in a lucky boat.” 对于这句话,我先讲 “and”,再讲其他。这里,我要讲的是后两个 “and”。海明威用一个 “and”把 “parents”分述成 “father and mother”,其实直接表述成 “you are your parents’”反倒省事,意思表达到位了,读者读起来也清爽,还节约文字和纸张。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用词,而是把它拆分开来了,这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的伤感,无奈,他内心的痛,让我看到了他身上的悲情色彩。接下来,海明威又用了一个 “and”,“and you are in a lucky boat”。小男孩在一条幸运的船上,一条可以每天捕到鱼的船上,而不是像老人这样接连84天都没捕到过鱼的船上。老人说这话,似乎带着点自嘲的意味,但更加掩饰不住的是内心的悲凉。这一个“and”,让那种伤感,凄凉,无奈的情感更加凸显。

既然说到这儿了,还是这段话,再说点别的。“If you were my boy I’d take you out and gamble,”注意到,这里用的是“were” 和“I would”,换言之,作者在此处使用了虚拟语气。虚拟,顾名思义就是虚构模拟的,是假设的,真实不存在的。而这与其后的 “are”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一个事实:小男孩不是老人的孩子,老人不是男孩的父亲。尽管他们彼此相亲相爱,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没有任何亲属关系。这是残酷的现实,让老人即便是假设、幻想,也没有停留也不敢停留太长时间,因为他接下去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but”一词就把他,把读者带回了现实,这是多么强烈的转变,多么有力量的 “but”。因为十分喜爱小男孩,老人才会不由自主说 “If you were my boy I would…”,只可惜最终,这种假设只能是假设,他还是清醒地意识到 “The boy is his father’s and mother’s, not his”。看似简短的一段话,却连用了“虚拟”+“and”+ “but”+“一般现在时”,将那种悲凉之情、无奈之慨透露得淋漓尽致。

既然说到虚拟了,那接下来暂且再看一个关于虚拟的句子吧。

“If the boy was here he would wet the coils of line, he thought. Yes. If the boy were here. If the boy were here.” 这个句子确实有些奇怪,打在word文档上自动出现了绿色的下划线,说明是存在语法问题的,但更让我想不通的是第一个“was”。既然想用虚拟式,为什么不是 “were”而是 “was”?我以为这是印刷失误,于是又查了电子版,结果显示,确确实实是“was”!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既然我已经把这个句子提出来了,就没有道理把它晾在一边了。但我确实也没有找到什么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的(百度也只是说在口语中允许这样用。当然,这里的确是老人口语中说的一句话。)那我只能谈一下我的推想了。

我觉得,海明威在这里确实是想用的虚拟,来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事。老人希望小男孩此时能在他的身边,但这只是老人的美好愿望,不是现实,此时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作为一个能认清现实的人,老人当然知道 it is impossible。但是,看清现实与怀有幻想是两回事,它们可以并不影响对方的存在。 “If the boy was here he would…” “If the boy were here” “ If the boy were here” 这里出现了三个 “if”,老人内心的那种渴盼之情已经溢于言表,同时渴盼之中必然带着思念之情。三个“if”中,第一个是 “was”,后两个都是 “were”,根据网上给的解释, “was”通常之出现在口语中,是非正式用法,也就是说 “was”只能算侧室, “were”才是正房。可海明威却把侧室摆在了前头,正房置于其后,应该是自有其道理,不然不就成了不分尊卑了?照我的揣测,前面说到 “was”是非正式用法,偏口语化,用在这里当然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够专业,也许因为这其中带着老人的美好愿望与期盼,此时孤身与大海、大鱼斗争的老人必然是孤独的,必然是希望他喜爱的小男孩能在他身边,也许并不需要他能帮多大的忙,只要能静静地陪着他,静静地看着他就好。“was”的这种不够正式,正是为了表达老人内心的期盼心理。口语化并不是代表不重视,无所谓,而是一种可能的几率性。在我看来,老人在说出第一句话时,是满怀希望的(而我也查到当表示可能性较大时,可以用 “was”代替 “were”),当然我不否认其实他一直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紧跟其后的两个 “if”也的确说明了他一直都是明白的。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现实与幻想并不完全矛盾,不是不可共存的。一个人需要清楚地认清现实,但同样需要存有幻想,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太过无趣。从 “was”到“were”,老人的情感是慢慢渗入,慢慢发展的,并没有一下子就从一重跳到另一重,好像冰火两重天的演变。这种慢慢推进让人觉得更加自然,更加细腻,也慢慢地让读者走入老人的内心,体会到他些许的期望,些许的孤单,些许的苍凉,也许还有些许的不屈。

最后一块,讲讲情态动词、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

(1)“I must thank him.”

(2)“I thanked him already,” the boy said. “You don’t need to thank him.”

(3)“I’ll give him the belly meat of a big fish,”the old man said. “Has he done this for us more than once?”

(1)“must”译作中文就是“必须、一定”的意思,老人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谢谢那个叫马丁的船老板。在这里,他说的不是“I should thank him”而是 “I must thank him”,由此可见老人对船老板是十分感激的。

(2)“I thanked him already”,既然是已经谢过,何不说“I have thanked him already”,而偏用了过去时。“谢”这个动作是发生在过去的,用过去时表示这个动作已经结束,并且看起来也没对现在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也可以理解为还是造成了一些影响的。因为小男孩已经谢过了,所以老人不需要再谢一遍,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影响吧。那为什么不用现在完成时呢?再看下一个句子

(3)“Has he done this for us more than once”这里是用到了完成时的,那又为什么在这里用完成时态呢?

在老人的记忆中,那个叫马丁的船老板是不止接济过他们一次的。老人是个孤苦的老人,除了小男孩很少有人会关心他。尤其在84天都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他更被认为是不幸的人。没有家人的关爱,没有同行的怜悯,没有同村人的同情。而船老板却能偶尔接济接济他,为他提供点吃的,船老板的这种kindness是深深地记在老人心上的。因为这大概是除了小男孩之外,唯一给过老人温暖的人了。这也就很能理解,为什么老人要说 “I must thank him”了。而后面他的问句中用的完成时也表现了船老板的好心是存在于老人记忆中的,一直被铭记的。并且老人还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报答一下他的好心。可是这种感激之情在小男孩的心中是没有这么强烈的。在他看来,船老板送他一些东西吃,他已经礼貌地谢过了,就已经够了。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他还只是小孩子,不会想老人一样想的太多。并且,小男孩与老人的处境是不同的,他不会能够体会老人内心的那种感动。这样一来,那个 “thanked”也似乎能说得通了。

以上便是我再读《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所发现的与我之前所认识的语法的几点不同之处。语法,由此看来,并不一定是列陈在语法书上几条规则,它是有声音的,有生命的,是作者借此表达其笔下人物的情感、思想的最好方式。我们学习英语,学习语法,如果只是把它作为规则或公式,寄存在脑子中,而不懂得去欣赏它的美,它的韵味,岂不是既辜负了作者,也辜负了自己!

I712.074

A

1671-864X(2015)12-0176-02

姜茜(1993-),女,浙江杭州人,大学在读本科生,专业为英语。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海明威小男孩
扶起小男孩
“聪明”的小男孩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重温海明威
小男孩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解读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