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的复归与变调
——新写实小说

2015-12-08 19:00刘妍
人间 2015年35期
关键词:刘震云现代主义现实生活

刘妍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8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的复归与变调
——新写实小说

刘妍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80年代后期新写实小说得到推崇,标志着现实主义话语在80年代第二次回归,是所谓的复归;然而这时期的现实主义与之前有所不同,加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是所谓的变调。

现实主义;新写实;零度

言论、思想解禁和西方思想涌入使80年代出现了很多新事物,一些刚刚被大举推崇的东西,在人们还来不及认真考虑它是否值得推崇的时候就消失了,快而不稳定。这就催生出大量作品和流派,但80年代大部分流派,从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再到之后的新写实,大多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叙写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它的特点是作品要对现实生活做真实的细节描写,并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现实主义的内涵在演变中发生过很多变化,但是它通过描写现实生活来反映社会本质和作者感情的本质从未改变。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和文学思潮是在二十世纪初进入中国。在现代文学30年,现实主义一直占据着话语权,到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现实主义内涵被曲解,发生畸形的变异,直至到80年代才开始恢复话语权。

一、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流动变化中的一个分支,在古今中外现实主义文学历史大背景下微小的存在,但它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作用,是连接整条脉络不可或缺的一个点,文中的复归与变调不针对整个现实主义脉络而言,只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这个截面中做探讨。现实主义在80年代两次得到重视,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文学拥有了话语权,人们迫不及待叙述所经历的苦难,并对这种经历做出反思,在叙述和反思中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的作品并形成流派。80年代中期,经过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和文学自身发展需要深化的要求,现实主义的写作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作家和批评家对形式和技巧的渴望与想象,现代主义取代了现实主义。而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就标志着现实主义在80年代第二次得到重视,1989年第三期,《钟山》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将新写实小说推向高潮。在《钟山》杂志倡导“新写实小说”之前,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就已经创作了一批关注现实的小说,他们力求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描绘现实,在《钟山》杂志的推动和文学主潮流的号召之下,作品增加,流派影响力加大,代表作品有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一地鸡毛》《单位》。

80年代二次回归的现实主义与之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中提到了新写实主义的特点:“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概括而言,新写实的新就在于,大写的人被小写的人取代;生活的事被活着的事取代;恩格斯定义的细节的真实转向真实的细节,也就是自然主义式的细节,小说中经常会有吃喝拉撒,粗俗猥琐的细节描绘。他们呈现了以前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有意遮蔽的生活现实,呈现另外一种灰色的生活常态,除此之外,零度写作也是新写实小说区别于80年代前期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但作品的形成是作者主观创造的结果,作品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作者观点而存在,因此零度写作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提法。新写实小说大部分作品描绘现实生活的同时掺入了现实主义的技巧和主题,这也就是8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的变调,但必须看到的是每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品中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取舍不尽相同,融合的程度并不一致。

二、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温故一九四二》是他在80年代后期的一部作品,在描写现实的同时加入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法,可看出现实主义在80年代的复归与变调。小说讲述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旱灾使农民颗粒无收,为活命去陕西逃荒,大概300万人在逃荒中惨死的一系列故事。在作品中,作者不主导读者的喜恶判断,对家乡人关于大灾荒的回答不置可否,诸如郭有运的儿子觉得宁愿当汉奸也不情愿被饿死,花爪舅舅后悔当逃兵的原因是觉得丧失了日后风光的机会,当时的笔录人员不记得死了多少人,却对自己主持的义演记忆深刻等等这些听起来不合情理的回答,在作者的叙述中变得情有可原。这位“叙述者”扮演的身份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小说中出现大量的报刊、杂志、新闻报道,讲述变成显示,他尽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篇小说除了呈现现实生活之外,还渗入了现代主义因素,现代主义提倡从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扭曲,着重表现人物变形、故事荒诞、主题绝望。灾荒的人们得不到任何帮助,饥饿让他们丧失理智,为了填饱肚子卖儿卖女,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况,这时候的人是变形的人,整篇小说传达出来的都是绝望的气息。小说中有很多对食物的描述,小说一开端就是食物,“一九四三年二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去河南考察灾情,在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我故乡的省政府官员,宴请两个外国友人的菜单是:莲子羹、胡椒辣子鸡、栗子炖牛肉、豆腐、鱼、炸春卷、热馒头、米饭、两道汤,外加三个撒满了白糖的馅饼。”与这些丰盛的事物相对比出现的是野狗吃人、人吃柴火甚至人吃人的画面,两种情景相对比展现的就是一幅荒诞的场景,这些都是小说中现代主义因素的渗入,也就是8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的变调。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作家创作的立足点,任何一个时代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因此现实主义便成为文学中不衰的经典。它并不是一成不变,随创作主潮变换不同形式形式出现,新写实主义便是现实主义在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的形式。

[1]尹昌龙.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85延伸与转折[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4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刘震云.一地鸡毛(小说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6

I206.7

A

1671-864X(2015)12-0006-01

刘妍(1991—),女,傣族,籍贯:云南普洱,学历:硕士,单位:云南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刘震云现代主义现实生活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刘震云买西红柿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刘震云:首次和女儿合作很满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悲喜杂糅性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假期归来
现代主义复兴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