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理论与我国社会治理方式

2015-12-08 19:00高琴
人间 2015年35期
关键词:公民法治国家

高琴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国家治理理论与我国社会治理方式

高琴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成果,是社会政治领域进步发展的体现。我国国家治理应体现为治理方式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反映市场经济要求,反腐败的客观要求,社会稳定的要求。

国家治理;科学成果;治理方式

一、国家治理的概念与治理理论的兴起

国家治理与国家统治、政权掌控、社会管治等概念一样,都同属一个范畴,国家治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进步要求政府改革国家统治方式而产生的政治理论与实践。

国家治理一词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关于治理的论述目前比较多,还没有一个排他性的唯一概念,如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给治理下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1]治理理论创始人罗西瑙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需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我国学者俞可平教授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中心。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3]综合各学派观点和现实实际,治理简单说就是“共管”,包含管理主体多元,自主与强制结合,民主法治为目标等内容。

二、国家治理的产生是生产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

国家治理产生的背景一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传统职能,尤其是福利国家建立后,政府实施了许多福利项目,范围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政府职能的扩展,缓解了经济社会危机,但大量进入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也使得福利制度陷入困境正反映了政府职能失效的状况,为解决这一矛盾自然会有改良的政权控制方式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扩大管控参与主体,以公民或社会群体组织的自主治理来弥补纠正政府的缺位或越位。二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培育了公民社会的成熟。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全面取代封建主义,另一方面培育了公民自主自由和民主、平等、契约、权利等观念,这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工越细利益越多元,社会越分化,越促使社会民间组织大量涌现,公民个人正是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政治经济决策、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参与利益分配,实现了公民参与意识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成熟,这是国家治理产生的重要条件。三是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超越了国家地域范围,迫切需要国家从控制转向治理。当代科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一体,国际交往、跨国经营,资本、资源、人员全球流动,新出现的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监管问题,国际安全问题、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法律秩序建立与维护问题等等,对传统国家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世界一体的趋势,使国际间社会组织不断壮大,国际间民主政治相互影响,催生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促使各国政府纷纷通过改革从传统的统治走向公共管理方向即治理。

从统治到治理是对传统政权控制方式的扬弃,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到更进步阶段的表现,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必然要走向更高形式,这是社会客观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个人、集团、阶级都只能遵循无法阻挡。

本世纪初,我国就有学者已经在研究治理理论并在中国运行的可能性。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急速发展和不完善的体制相结合,产生了不协调、不健康、不稳定的经济社会问题,面对财产日益增多的个体、利益分化的群体和自主多元的思想意识等复杂现象,我国传统的社会控制方式已显得力不从心并且落后了,受全球治理理论和国外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启发,我国理论界出现了治理理论研究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和对世界政治文明共性的认同。

三、我国国家治理的方式

国家治理的出现无非是分离的社会出现了撕裂的危险而需要将这个“混乱”规一,国家治理的理想化状态(可简言之)是整个社会既规范又有序,这实际就是只有摈弃了人治的法治才能做到的状况,所以治理的方式靠法治。在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确立起了一整套“法律主治”的法治理念和体制,基本满足了市场经济秩序和资本主义利益的要求。进入到现代,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权利意识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科技、生产力和成熟公民社会各方力量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西方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上层建筑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包括以法治为中心的治理的实施),使其上层建筑比较适应于自身经济基础,表现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基本保持了动态中的相对稳定。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现阶段我国治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市场失序、公民权利保障不力,公民利益表达不畅、群体利益冲突失范、政府权力运用任性、各领域腐败蔓延、价值信仰危机、生态危机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法治不倡而导致无序混乱、不健康、不可持续的社会问题,法治不倡必然产生运动式的国家行为,从而加重经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弊病、进而影响公民、组织行为选择混乱。因此,我国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科学借鉴世界政治上层建筑文明成果,实现法治治理。

遵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反腐败的现实要求,社会可持续稳定的要求,建设法治国家,目前对我国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全社会信仰法律,信仰法律不仅仅是被迫相信,而是要明确认识到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践踏法律,受害者将是每一个人,没人能幸免。国家和政府必须以良法和有效严格的执行来塑造法律权威,培育法律信仰,就实际情况看伤害我国法律权威的事情主要出在执法环节,因此我国国家治理的主战场在执法和司法领域。

[1]UNDP, 0ur Global Neighborhood: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0xford: 0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美]詹姆斯·N.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D630

A

1671-864X(2015)12-0081-01

猜你喜欢
公民法治国家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