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共育
——陆良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5-12-08 23:25太娥琼
云南农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陆良县小蚕蚕种

太娥琼

(陆良县蚕桑站,云南陆良655600)

小蚕共育
——陆良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太娥琼

(陆良县蚕桑站,云南陆良655600)

小蚕集中在一起实行共育,这种分段养蚕的形式,20世纪50年代就在一些蚕区被采用,7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小蚕共育不仅可以节省劳力、桑叶和养蚕物资等养蚕成本,增加蚕农收入,更重要的是小蚕共育能做到彻底消毒防病,杜绝病原菌对小蚕的感染。试验证明,2龄饷食时有1%的病蚕到5龄时就有45%的蚕发病,可见养好小蚕是保证蚕座安全、促进蚕体强健、提高蚕茧产量十分重要的一环。所以目前小蚕共育己作为一项稳产、高产技术措施在全国推广。小蚕共育的蚕种数量已占全国总发种量的80%以上,特别在近几年发展较好的四川省宁南县、云南省巧家县已全面推广。

1 陆良县桑蚕饲育的基本情况

1.1 产业发展优势——地理区域优势

陆良县地处云南省东部,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坝区面积772 km2,平均海拔1 840 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年平均气温15.1℃;年≥10℃的活动积温4 458℃;年平均降水量958.2 mm,无霜期249.2 d,年日照时数2 442.5 h,日照率51%;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坝区非常适宜生产优质蚕茧,全年可养蚕4批,蚕茧茧形大、茧色白、茧丝长、解舒率高,蚕茧质量达全国一流水平,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是一块栽桑养蚕不可多得的宜桑宝地”。

截至2013年底,陆良县桑园面积共计1万hm2(其中新植桑2 000 hm2),年养蚕28.87万张,产鲜茧9 780 t,实现蚕茧现金收入4.524亿元,加上桑园间作1 666.7 hm2蔬菜、洋芋,桑条、蚕沙等实现农业综合产值5.124亿元,5.4万户蚕农户均收入7 781元,蚕桑劳动生产率2 983元/人、土地产出率4.47万元/hm2。目前陆良县桑园面积、蚕茧总产、公顷桑产茧、公顷桑产值等多项指标均名列全省首位,蚕丝绸产业已经成为陆良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1.2 饲养中存在的问题

小蚕饲育模式单一。全县小蚕共育率极低,不能满足农村日益紧张的劳动力紧缺和蚕病统防统治的需要,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做强。

蚕病发生率高。2012-2013年两季秋蚕出现欠收,一是蚕种市场非常混乱,蚕种质量跟踪服务不到位,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蚕期技术跟踪服务不到位;三是消毒防病意识不强。

2 小蚕的特性

2.1 小蚕对高温多湿适应性强

小蚕蚕体含水率低,食桑后随龄期增长逐渐升高,且小蚕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大,皮肤腊质层薄,体内的水分和热量容易散失。因此,小蚕适宜在77~80℉的高温及干湿差1~3℉的多湿环境中饲养。

2.2 小蚕气体交换容易,对二氧化碳抵抗力强

小蚕呼吸量小,气体交换比较容易,随着龄期增进,每头蚕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不断上升。因此,1、2龄蚕适宜覆盖防干育饲养,只要适当注意换气(每次给桑前提前0.5 h揭开薄膜,开窗换气)。

2.3 小蚕对病原物及有害药物抵抗弱

小蚕对二氧化碳抗力强,而对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等抵抗性弱,容易引起中毒。小蚕对病原体的抵抗性也较大蚕弱,尤其对以空头性软化病为主的病毒病抵抗性更差。因此,小蚕期应特别注意消毒防病,防止病菌感染,许多大蚕期发生的蚕病,都与小蚕期病原物的微量感染和积累有关。

2.4 小蚕生长发育快,对桑叶质量要求高

小蚕生长速度快,对桑叶营养要求高,特别是1龄期和每个龄期饷食用叶必须严格选采水分多、蛋白质丰富、碳水化合物适量而又比较柔软的适熟新鲜叶饲养,一般应选用水肥好、光照强、远离污染的桑园中黄中带绿的2~3位叶,以满足小蚕迅速成长的生理需要。

2.5 小蚕眠起快,龄期短,活动范围小

小蚕的移动范围小,对桑叶的感知距离短,生长发育快,眠起快,龄期短。因而眠、起技术处理必须及时,切叶给桑叶时应注意均匀,做到自动扩座与用蚕筷人工扩座相结合,防止由于拥挤而食桑不足。精心饲养,否则发育不齐。

2.6 小蚕具有趋光性和趋密性

收蚁时提早感光,能显著提高孵化率。一般情况下春蚕早上6∶00时感光,8∶00时收蚁;夏秋季早上5∶00时感光,7∶00时收蚁。感光灯与蚕种距离:100瓦的灯泡与蚕种斜照1.5 m,60瓦的灯泡与蚕种斜照1 m。感光时禁止使用煤油灯、蜡烛,以免引起火灾。小蚕给桑时提前感光30 min,可防止钻沙蚕。家蚕趋密性的程度因蚕龄而不同,一般蚁蚕和第1龄蚕趋密性强。因此小蚕饲养在给桑以前更要做好匀座、扩座工作。另外,趋密性亦因品种而异,对逸散性强的品种,收蚁感光不宜过早。

3 小蚕共育的优点

(1)有利于实现科学饲养。采用先进的养蚕技术及设施,促进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养提供保证,为蚕茧优质高产打下基础。

(2) 有利于消毒防病。克服小蚕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弱、容易感染病菌的难题,减少遗失蚕、保证蚕头数,小蚕共育能达到全面彻底对蚕室、蚕具严格消毒防病,减少感染病原机会,可有效控制蚕病的发生。

(3)有利于提高工效。小蚕共育可节省桑叶、人工、燃料和用具用房,降低养蚕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小蚕共育必需的条件

4.1 建立小蚕专用蚕室

选择在周围环境干净、空气新鲜无污染、空旷独立的地方建立小蚕专用蚕室。小蚕共育室需保温、保湿性能好,应设有专用的蚕室、蚕具、贮桑室。共育室、蚕具不得同时供大蚕饲养用。周围环境一定要能做到经常消毒,共育室门口设立消毒池,进出严格消毒,尽量减少闲杂人等进入;蚕沙坑不能设在共育室窗外上风处,应远离蚕室,以免病原被风吹带回蚕室。

4.2 建设小蚕专用桑园

小蚕用叶不多且需要叶质柔软、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偏多、糖分适当的桑叶,根据季节、天气、用桑时间合理安排采叶时间。要求建立小蚕专用桑园,可根据小蚕需求选择桑品种、剪伐时间、技术、施肥等桑园管理措施。

4.3 选用专职共育人员

共育室工作人员一定要能够掌握一般常见蚕病的特征及防治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4 建立一套严格管理制度

由县、镇、村3级成立共育室技术监督小组,负责了解小蚕分发到农户后,小蚕生长发育及蚕病发生的情况,继续技术跟踪蚕农并做好防病工作。小蚕共育室是小蚕共育的专用蚕室,不可饲养大蚕和上蔟用,不能堆放杂物或挪做它用。各乡(镇)对共育室进行普查、整顿、规范,对不具备共育条件的共育室不发蚕种。

4.5 共育户考核责任制

(1)技术要求。共育户要树立为蚕农服务和为蚕桑发展作贡献的思想,学好过硬的养蚕技术,为蚕农做好指导服务。大蚕期饲养中对蚕农技术指导;培训蚕农的养蚕技术,指导搞好桑树病虫统防统治;接受农户和技术小组的监督管理。

(2)饲养管理。一是采用4回育;二是根据小蚕发育安排好扩座、除沙时间;三是做好眠前、眠中、眠起处理;四是做好小蚕的消毒防病和消毒次数。

(3)当小蚕共育到2眠起3龄饷食前,由技术小组抽查50头体重达到4.2~5 g标准以上小蚕后,再让蚕农领取小蚕各自饲养。

(4)兑现办法。共育总张数×5元/张×考核百分数=兑现金额。

(5)奖励办法:为充分调动共育户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蚕茧质量提高及顺利收购,对平均单张鲜茧产量达40 kg且蚕茧交售到茧站的共育户,实行现金奖励。平均单张产茧40~45 kg,奖励300元/户;平均单张产茧45~50 kg,奖励500元/户。

5 共育的技术要求

要养好小蚕,补催青是关键,消毒防病是基础,优良蚕品种是前提,精心饲养良桑饱食是保证[1]。消毒防病一定要贯穿蚕前、蚕期、蚕后3个生产环节。

5.1 重视蚕种领运及补催青

(1)蚕种领运。装种工具要严格消毒。充分做到黑暗保护。少装快运,防止日晒雨淋、挤压、污染,避免高温。保证通气性良好,不与其它有害物品混装。

(2)蚕种补催青。各乡(镇)村共育室领到的蚕种距孵化收蚁尚需1~2 d,要继续进行遮光和合理的温湿度保护。领种前1 d,小蚕共育室须先加温、补湿、排除不良气体。室温保持在75℉左右。领回的蚕种在红光下(电灯用红布包裹)立即铺放到预先严格消毒的收蚁蚕盒里,下垫红纸再垫放薄膜或白纸,每个收蚁蚕盒铺放10~12张蚕种,蚕种不能重叠,做到平、方、匀、收蚁蚕盒离地面1 m以上。蚕种进共育室以后,再逐渐升温,保持温度76~78℉、干湿差1~2℉的环境中,并用黑布和红布保持黑暗。

补催青按标准温湿度、光线进行补催青。共育室在蚕种到达前1 d升温达到75℉,干湿差1~2℉,蚕种安全到达后每天要做好胚子检查工作,按胚子发育程度根据催青标准调节温湿度、光照进行催青,促使蚕卵转青、孵化齐一。

5.2 精心饲养小蚕

5.2.1 精选桑叶

小蚕用桑以叶色为主、叶位为辅,选用无毒、无污染、无虫口、上部新梢适熟叶。各龄蚕适熟叶标准:收蚁用叶,采新梢最大叶上一叶,叶色嫩黄色,含水率在78%~80%,喂蚕后咬食成孔状为合适,切忌使用过老、老嫩不均叶。防干塑料薄膜要盖严盖好,保持桑叶新鲜,促进蚕儿饱食。1龄用叶,叶色黄中带绿,叶面展开,稍有光泽的第2、3位叶。2龄饷食用叶,按1龄期用叶标准选用,饷食后要选用叶色绿带黄的第3、4位叶。3龄饷食及第2次用叶,按2龄期用叶标准选用,从第3次给桑开始选采浓绿色第4、5位叶或3眼叶。采叶力求老熟一致,不采虫口叶、黄叶、污染叶等。小蚕采叶时最好用透气好的竹箩装放,不要挤压太实使桑叶发热、发酵,导致小蚕发生细菌性胃肠病。桑叶采后立即抖松,用湿布、尼龙薄膜遮盖,以保持桑叶的新鲜。要专门设立专用贮桑室,贮桑室要求清洁、阴凉,每天清洗消毒1次。

5.2.2 小蚕适宜的温湿度

小蚕期在低温条件下极易造成发育不齐,必须认真调节好温湿度。1龄温度为78~79℉、干湿差1~2℉,2龄温度为77~78℉、干湿差2~3℉,3龄温度为75~76℉、干湿差3~4℉。饲养过程中温度需恒定,每次给桑前0.5 h揭开薄膜,通风透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均匀。

5.2.3 给桑均匀

给桑前处理:提前扩座,由于小蚕期生长迅速,为使蚕儿充分饱食,健康发育,必须提前结合每次给桑情况进行扩座匀座,扩座时动作要轻,不要粗放。

5.3 彻底消毒杜绝病源

以全面彻底、力求实效为原则,蚕室、贮桑室、蚕具实施“二消一洗一熏”的原则即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最后熏烟。

5.3.1 养蚕前消毒

消毒。可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溶液或用2%~3%福尔马林、0.5%的石灰水混合液将蚕室内上下四周喷雾消毒。消毒要做到蚕室六面全部喷到,喷后将门窗关好,保持30 min的湿润状态;蚕具消毒以浸渍消毒最佳,一般浸渍30 min为好。要注意以上季或上年蚕病发生种类作为重点,进行针对性消毒,做到分次消毒,全面彻底。如针对病毒病使用2%石灰浆。全面消毒使用强氯精、毒消散、漂白粉等,为提高消毒效果,浸渍消毒不少于30 min,喷雾消毒保湿30 min,石灰浆要用混悬液,漂白粉用澄清液。

清洗。即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清洗,清洗时应该注意:清洗前喷消毒液;清洗用水水质要好,严禁在死水沟塘、河边清洗蚕具;清洗出的垃圾污水等要远离蚕房;“一熏”为用毒消散对蚕室蚕具及蚕室空气熏烟消毒,熏烟消毒密闭24 h(79℉)以上,毒消散要充分发烟。

共育前消毒防病以创造无毒或低毒环境为主,蚕室、蚕具消毒,关键是打扫清除、洗刷、消毒、曝晒,特别是新蚕具一定要充分曝晒,消毒晒干后才能进室;消毒后的蚕室、蚕具,要防止病菌的再次污染;在蚕室、蚕座消毒的同时进行室外周围环境消毒。

5.3.2 养蚕期间消毒防病

小蚕共育中“消毒防病”必须贯彻生产全过程,除了上述的蚕前消毒外,蚕期的消毒也是关键:保持共育室的清洁卫生;蚕室蚕具要严格消毒;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工作。养蚕期间,病源病菌还会随人员、桑叶、空气进入蚕室而逐步积累,因而整个养蚕期间必须注意做到:进入蚕室首先洗手,换上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做到三洗手:进共育室前洗手,切桑给桑前洗手,除沙匀扩座后洗手;二换鞋:进蚕室换鞋,进储桑室换鞋;一清洗:室内鞋和蚕室、储桑室及其入口处每天用清水冲洗,用1%漂白粉溶液消毒。每次给桑除沙后及时清扫共育室地面,每天用1%漂白粉溶液消毒1次。湿度大时可在蚕室内四个角放置未化的生石灰用来吸湿,蚕室内配置消毒缸,病弱小蚕要投入缸内消毒后再倒入蚕沙坑,防止病原扩散。

蚕体、蚕座的消毒。消毒药剂要考虑蚕的安全,规范用药,不可滥用药,以免引起药害和造成浪费。常使用的药物有新鲜石灰粉、小蚕防病1号、防僵粉等。小蚕收蚁后第1次给桑前,用小蚕防病一号在蚕座上轻撒一层成薄霜,经5~10 min后再给食新鲜桑叶,在每龄起蚕饷食前都要用小蚕防病一号消毒;当发生僵病时每天用防僵粉或新鲜石灰粉对蚕体、蚕座消毒1次,每头蚕背腹部都要撒到药,撒药后5~10 min撒隔沙材料,每天除沙1次,然后给桑。控制后要根据气候和蚕室环境针对性加强处理,如多湿时加用新鲜石灰粉,桑园害虫多发僵病时,加强防僵处理,多用防僵粉等;各龄止桑时必须用新鲜石灰粉,各龄食桑中每天撒1次新鲜石灰粉或小蚕防病1号或交叉使用,防止蚕病发生。共育结束分发小蚕前进行1次蚕体蚕座消毒,即撒小蚕防病1号,使用量要适量偏多,蚕农领回小蚕应立即再使用小蚕防病1号消毒;小蚕防病一号、石灰粉、防僵粉一定要新鲜,现开现用,保证药品的有效性。

蚕具的消毒。饲养小蚕用过的塑料薄膜、蚕网、给桑用具等要每龄消毒1次,用过的蚕筷要随用随消。

5.3.3 共育结束后的消毒防病

小蚕分发后应立即进行清理消毒,首先是蚕室全面清理,清理出来的蚕沙及垃圾在搬运的过程中要防止沿途散失、病源扩散;蚕沙要倒入专用的蚕沙坑堆沤,严禁直接施入桑园;对用过的蚕室(贮桑室)蚕具严格实施“二消一洗”,做法与养蚕前消毒一样,如果有蚕病发生,要进行针对性消毒。每个共育批次之间一定要间隔一段时间,要充分做好蚕前蚕后的消毒工作。

6 陆良县实施小蚕共育的措施

6.1 选择共育户

选择认真负责、有事业心、公平公正、具备初中以上文化、养蚕技术过硬的农户做共育户。

6.2 共育室建设

(1)改扩建计划。结合陆良县现有养蚕农户房屋存有情况和框架结构,陆良县5个有桑乡(镇)新建大共育室5座,小共育室改建50间。同时具备共育室和操作室,有对流窗、门,保温保湿功能良好。中枢镇、三岔河镇、马街镇、板桥镇、芳华镇各新建1座大共育室,占地面积200 m2,每季可共育蚕种200张,年共育蚕种800张;根据各乡镇各季和全年的饲养张数,利用现有房屋改建小共育室50间,其中中枢镇3间、三岔河镇10间、马街镇20间、板桥镇15间、芳华镇2间,每间面积25~30 m2,每间每季可共育蚕种20张,年共育蚕种80张。每张蚕种配备蚕箔40个、蚕架、给桑架、每间共育室配升温补湿器2个及小蚕用具等。

(2)资金筹措。推广小蚕共育是陆良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各级各部门应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示范推进。政府要从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确保蚕茧质量、产量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蚕桑职能部门多方面整合省、市资金,确保小蚕共育的技术支撑;共育户则要看到共育的希望所在,让自己的技术为广大蚕农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积极参与进来,最终实现小蚕共育的规范商品化。

6.3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县有蚕桑站、各乡(镇)有技术员、各村有2~3名中心技术员,村有共育室员”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发挥蚕桑技术人员的主体作用,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100%推行“小蚕共育”技术,把小蚕标准化饲养、蚕病统防统治、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融入其中,确保桑、蚕无病稳产高产。

[1]杨文,朱水芬,杨继芬,等.家蚕新品种“野三元”在云南的区域适应性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5):2141-2146.

2014-08-29

猜你喜欢
陆良县小蚕蚕种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陆良县档案馆顺利完成12名援鄂医务工作者口述档案征集工作
文化治理现代化中乡土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基于云南省陆良县的调研
可爱的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