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关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研究

2015-12-08 19:00李雅丽
人间 2015年35期
关键词:草果芦笙死者

李雅丽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重庆 400715)

云南马关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研究

李雅丽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重庆 400715)

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行一系列丧葬仪式,重现古老的芦笙舞与牛皮鼓等苗族文化,增加人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苗族;丧葬;仪式

一、导论

苗族是我国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人数众多,历史悠久,分布较广。苗族丧葬仪式饱含其民族特色,反应苗族历史演变,是对苗族人民生活的侧面写照。马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有三十八个村小组,草果湾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交通不便,当地苗族文化没有受到过多外界的影响,保留着大部分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大家深入了解。草果湾苗族信仰灵魂,他们认为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灵魂不灭,人已灵魂的形式开始新的生活。就如泰勒认为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后能够继续存在”。[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丧葬仪式的研究,在范围上有所扩大,从汉族扩展到了各个少数民族。虽然得出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主要研究云南马关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属于西部方言苗族的研究,是对区域性研究的补充。

二、马关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

(一)丧葬活动过程。

草果湾苗族老人寿终正寝,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葬礼一般持续三到五天。丧礼期间,芦笙声不断,昼夜向死者致哀。祭奠杀牲,以牛为贵,但是现在多为杀猪。[3]葬礼上至关重要的是请鬼师超度亡魂,苗语称为开路,念诵焚巾或曰指路经,指引他们回到祖先的地方,在死者下葬数天以后,举行回灵仪式,旨在最后一次迎接死者的灵魂,然后将其送回到祖先在的地方,不再回来。该丧葬仪式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首先是入殓,在这个阶段包括老人寿终时的沐浴、穿戴、修剪、入棺。在老人弥留之际,亲身儿女都会守护在死者身旁,以敬孝道。待死者的遗容整理好以后,将死者放入棺木内,然后举行叫魂仪式。

入殓以后,开始一系列丧葬仪式,在系列仪式中,包括置办石碑,寻找墓地,同时接待客人、准备宴席、陪哭以及陪跪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猪”仪式与“跳白马”仪式。跳白马与献猪礼是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的古老仪式,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延续,通过此次仪式,表达了他们对死者的敬意与追悼之情。

之后就是下葬,下葬的日子是家里人通过死者的生辰、年龄和死亡时间,结合了阴历推算出来的日子。下葬当天,芦笙师傅吹奏“送葬调”,村里的人和亲朋好友一同参加下葬仪式。在苗族一直有一种说法,来参加下葬的人越多,越有利于死者的安息,是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会利于村寨的发展。

(二)特定社会文化功能。

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丧葬习俗在草果湾苗族的社会生活中担当者某些决定性角色。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中的宗教仪式与神圣象征无疑决定了其某些特有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统价值观念。[2]

草果湾苗族丧葬仪式一般分为接气、净身、指路、吊唁、送葬与埋葬、“回煞”与是“烧灵”等。通过研究草果湾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其丧葬仪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包括传统知识的传承,族群血缘观念的加强,构建族群与社区和谐,以及情感抚慰功能。

(三)丧葬仪式与社区构建。

由于草果湾交通阻塞,经济落后,该地区人民举行丧葬仪式都是靠村里面的人互帮互助完成。村里面一旦有人举行丧葬仪式,亲朋好友会自发组织前去帮忙,都是免费的。比如,村里每一户人家都会给死者家里送去两斤黄豆、一斤大米和二十块钱,这是为了帮助死者缓解丧葬仪式的开支;同村的女人会来帮忙做菜,准备宴席,提供了免费劳动力;宴席上所用的桌椅碗筷都是村里各家各户拼凑出来,每一套桌椅和上面的碗筷来自同一家人;其中,作为死者的亲属,会赠送比朋友更为贵重的礼物,比如小猪仔,一百块的礼金。丧葬仪式的举行,延续了互帮互助的生活形式,一方面促进了村民之间情感的维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三、结论

草果湾丧葬习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是当地文化中最隆重最庄严的一种仪式,他代表了当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草果湾作为苗族聚居地,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农村。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渗入,使得草果湾逐渐向一个现代化农村发展。但是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融合在现代文明之中。苗族丧葬仪式作为一种由文化构建起来,经过传统方式的象征性交流,更是具有多层次意义[3]:一是通过家庭和家族中的成员以不同身份在仪式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行为来促使血缘宗族的凝聚力得到增强。比如,死者娘家人会送来小猪仔以及一百块人民币作为礼物,而一般的朋友都是给二十块礼金,也不会送小猪仔这样贵重的礼物。二是通过仪式关系是的人们之间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丧葬仪式的举行都会伴随宴席,人们通过吃饭喝酒,很自然的增进感情。三是通过仪式中古老的民族语言与民族器乐等,回溯了古老的民族文化,使得其继续传承。苗族独有的芦笙与牛皮鼓,不仅是音乐上面的传承,更是苗族语言的传承,独有的曲调与歌词饱含了苗族祖先的智慧。

[1]翁独健主编,高文德,卢勋,《中国民族史研究》(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K892.22

A

1671-864X(2015)12-0222-01

猜你喜欢
草果芦笙死者
不同烘干方式对怒江草果产品质量的影响
岜沙芦笙节
炖肉放草果,提鲜健脾
ORGANIZED GIVING
你好,芦笙
豆花
走近“死者之脸”
芦笙恋歌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