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驱动和阻碍因素分析

2015-12-08 07:54胡岩吴新静高会静
当代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河南省农户

○胡岩 吴新静 高会静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驱动和阻碍因素分析

[1]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

[3]贺圣达: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与中国—东盟关系[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1).

[4]徐曙光:中国—东盟矿业合作前景分析及战略选择[J].地质与矿产,2013(7).

[5]庞东梅:“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趋平衡[N].金融时报,2014-05-31.

(责任编辑:张瑶瑶)

○胡岩 吴新静 高会静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土地流转不但关乎河南省经济稳定和农民根本利益,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对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驱动和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结合河南省土地流转现状及特征,分析得到影响土地流转的驱动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规模化种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扩大等;同时阻碍因素有:农民的土地观念较强,流转成本高,政府角色混乱,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及市场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化体系不健全等。

土地流转 驱动因素 阻碍因素

一、引言

河南省土地流转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流转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的同时,也存在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问题。对河南省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认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进而能够为提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提供依据。影响河南省土地流转的因素很多,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民的土地观念、社会保障制度情况、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健全状况等。本文针对以上因素结合河南省土地流转现状和特征,对影响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土地流转的现状概述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2009年底,河南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1%,约为12288万亩,位居全国第三。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流转规模迅速扩大,到2013年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9%。但河南省土地流转存在地区流转不均衡的问题,因此为全面了解河南省土地流转状况,根据地形特征,在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区分别选择新乡市长垣县、信阳市罗山县和鹤壁市淇县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处丘陵的信阳市罗山县土地流转比例高达59.4%,位于平原的新乡市长垣县土地流转比例为35.7%,而地处山区的鹤壁市淇县土地流转比例为15.8%。另外调查显示流转主体呈多元化的趋势,但主要流转主体仍是农户,不管是平原耕地、丘陵耕地还是山区耕地,农村土地流入普通农户和种植大户的比例之和均高于

80%。同时土地流转方式趋于多样化,但以转包、租赁为主,调查数据显示:以转包和租赁这两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比重之和超过了80%,互换的比重低于10%,入股、委托等其他形式比重体不超过4%。从流转期限上看,土地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土地流转期限五年以下的比重超过了60%,还有部分农户对于土地流转没有明确期限。另外,还存在着流转费用偏低,政府干预不合理,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三、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是促进土地流转最根本的因素

随着“中部崛起”的推进,河南省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8.9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39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0.49亿元,增长8.8%。快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据调查新乡市长垣县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每亩的净收益一年约为1100元,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年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因此一部分农民放弃种地,而将土地以一定价格流转出去。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2、土地流转政策及文件的出台保障了土地流转的实现

国家土地流转的政策出台引导和保障土地流转的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这是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大决策,也是改变企业及农户对土地使用方式观念的引导性文件。同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又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2014年9月,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对承包地的流程规范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防止“非农化”,强调适度规模经营。

这些政策的出台就要求政府建立相对应的加快土地流转的市场和机制来保证土地流转的实现。河南省也根据省情出台了《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及《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实施依据,对土地流转方式及程序等进行了规范,对土地健康合理的流转进行了指引。

3、规模种植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加速土地流转

根据河南省农业厅2013年选择种植规模50亩至200亩不等的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开展了粮食种植成本与收益调查。按当前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种植小麦、玉米两季计算,种粮大户与普通农户的成本收益如表1,整体来看,普通农户加上国家给予的粮食补贴113元和良种补贴20元,净收益为1046.9元。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亩均成本比普通户少278元,低22.3%,亩均收益比普通户多145元,高13.8%,规模种粮生产收益明显高于散户。规模生产减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收益,加快了土地流转的实现。

中国石化青工委立足石化事业全局和人才强企战略高度,扎实开展“实践育人”工作,逐步推进“机制育人”工作,完善青年培育机制,搭平台、促实践,树典型、建机制,为中国石化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表1 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4、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推动了土地流转

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家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另外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大量的劳动力放弃耕种土地外出务工。2013年,河南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60万人。大量农民离开土地的同时,为了不使土地荒废,将土地租给他人耕种或使用以获取一定的租金或收益。以信阳、新乡和鹤壁三市的调查显示,家中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占31.6%,外出务工人员的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几乎是2亩土地一年的收成,因此有能力外出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而放弃耕种土地,尤其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无能力耕作土地的情况下就更倾向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且随着政府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平台的搭建,劳动力流转的规模会不断的加大,更有利于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

四、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阻碍因素分析

1、农民的传统土地观念和意识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农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土地是养老的保障”,

“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有土地就不至于饿着”。而且河南省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占比最大,外出务工收入相对偏低,而且城市生活压力大,即使外出务工挣钱后还是在农村盖房生活,土地依旧是他们的依靠和保障。部分农民缺乏对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认识,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更有一部分农民认为土地流转出去就是把土地卖掉了,因而心中顾虑很多而不愿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甚至一些农户在外有份较为稳定的工作或者经商,已经离开农业多年,仍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后路,宁可抛荒或者由亲属无偿耕种也不肯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对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中发现:53%的农户是不愿意土地流转的,认为离开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32%的农户认为若价格合适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这些农户一般有其他的经济来源。这种土地流转观念的落后和土地流转意识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进程。

2、土地过于分散导致流转成本高且土地流转价格偏低

根据对河南省三种地形的调查分析,人均土地仅1.35亩,一家农户平均6.08亩土地,而且分散为4—7块。土地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若要进行规模化转移及生产就必须同十几户甚至几十户的农民协商租用土地,因此会面临农户意见不一致而难以协商,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价格偏低也制约着土地流转。调查数据显示,一亩耕地的收益在1000元左右大体等于常年种植粮食的收入,依据流转形式的角度来看,租赁形式的流转费用要高于其他几种形式,通常为1000元左右,但工商企业和大农户介入的形式较少,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农户间口头协议且流转价格最低,一亩耕地的收益介于500元至1000元之间,低于500元的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也即是把土地让渡给亲朋或邻居种植,象征性的给予200—300元的使用费。

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推动者和监管者,各级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责任履行直接关系土地流转的方向、动力和效果。政府部门出现直接插手农村土地流转活动的越位行为,使农民失去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进而利益受到损失。而同时又存在政府部门土地流转服务的缺失,目前除郑州市建成了市、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外,其他地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平台,个别省辖市甚至还没有一个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土地流转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河南省关于土地流转制订了《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及《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保障双方利益提供了政策依据。但这些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与随意性,土地流转纠纷呈现增长趋势,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司法机关及有关行政部门处理这类问题时却无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同时市场不健全导致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对土地价格进行评估,使土地流转价格具有盲目性,因此在土地流转中,均是按照双方协商的价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风险性,不利于土地规模性流转。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土地仍是广大农民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资料,而且河南省农村养老及医保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一些社会保障政策受益范围较窄、额度有限,农民看病、养老及其子女上学等费用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土地依然是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农民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土地,宁愿将土地进行粗放式经营。而且目前河南省农村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比如:缺少资金、技术、排灌、机耕、农产品加工等配套服务。大多数农民无力经营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而造成土地流转需求不足,阻碍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经营的范围的扩大。

五、结语

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种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等因素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但同时农民的土地观念和意识,土地过于分散、流转成本高、政府角色混乱,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又制约着土地流转的发展,因此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及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要不断的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注: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乡统筹视角下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研究(2014-9n-3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824万亩面积超1/4[EB/OL].http://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13/ 11/28/010438069.shtml,2013-11-28.

[2]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2014.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2008.

[4]卢希望: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责任[J].河南社会科学,2012(3).

[5]贠鸿琬: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财务与金融,2011(5).

[6]樊兴丽、布海东:浅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

(责任编辑:李莹菲)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河南省农户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强化承包经营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