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党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视角论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性

2015-12-08 19:28王凤环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创新

王凤环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目标由为政治服务回归育人为本,教育战略目光由狭獈保守转变为高瞻远瞩,教育内容设置由过分强调专业化到注重提升综合素质。以上创新表明,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这种回归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教育理念;创新;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4-02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教育理念不断创新

第一,教育目标由为政治服务逐渐回归育人为本。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和外交环境的多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在摇摆不定中向“左”的方向发展,明确宣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往往充当阶级斗争的工具。当时中国的教育学和教育思想几乎是苏联的翻版。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这样写道,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要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统治的武器,变成完全消灭阶级划分的武器,变成共产主义的改造社会的武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教育理念由政治本位、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回归,我们强调培育“四有新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由政治的奴隶变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到重视教育使人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这些转变彰显了我们党教育思想的不断调整和提高。

第二,教育战略目光由狭獈保守转变为高瞻远瞩。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教育界由盲目贬古排外到主动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成果。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我们对西方的教育思想和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一概排斥,这种固步自封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大损失。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偏见和谬误在改革开放后很快得到遏止和纠正,我们开始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也很快意识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加理性和开放。

第三,教育内容设置由过分强调专业化到注重提升综合素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急需专业人才和受苏联模式影响,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走专才培养模式,削弱甚至取消基础课,主张“用什么,学什么”。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做事,更主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包括文化、道德、情感、意志、体力等各方面内容的非专业化教育也应在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开始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我们的教育以人为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以人为本的教育是解决人类面临各种危机的金钥匙,也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科技腾飞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致命灾难。如何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如人口爆炸、生物界的劫掠和退化、军备竞赛、社会邪恶、道德危机、科技的无政府状态等各种困境?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显然,如果人类没有理性的话,“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的背景上闪耀。结果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总结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眼光由教育的经济功能转向以人为本的育人功能。现代教育重视培养有理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以确保世界的安全、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国内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回归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第一,以人为本的回归是我党解放思想、善于反思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我们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和提高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反思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着以清算过去为目的、以大批判为手段、以学习苏联模式为方向的教育原则,我们在五十年代批杜威的实用义教育观,批陈鹤琴的活教育,批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等国内外资产阶级唯心思想,但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对之反思并重新评价这些有独特教育思想的前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过去,教育部门在实行教育改革的时候,也发生过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部分……这些缺点今后应该改正。”只可惜这一反思结论和实践在1957年下半年随着政治风浪的变化而中断。第二次反思发生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时期。文革期间,我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受了政治上极“左”路线的影响,犯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于是,在1978年3月,在全国召开的第一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人们发出强烈的呼声:“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向教育科学进军。”近几年,在教育“三个面向”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由觉醒期过渡到发展期,在“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指导下培养出无数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第二,教育以人为本源于完善市场经济、发扬民主政治的需要。市场经济与教育伦理关系很复杂。的确,市场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物质基础,但是,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原则、优胜劣汰结果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教育关系庸俗化。尤其是目前,我国还很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更使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暴露无遗:拜金主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腐败蔓延、道德危机。如何通过教育拯救道德危机以完善市场经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发展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制约民主政治进程的因素很多,其最大障碍却是“人的因素”:公民民主意识薄弱所导致的侵权事件屡有发生,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使公民维权艰难。增强权利观念、使“顺民向公民转变”转变以加快民主进程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endprint

第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世界经济论坛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把国家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已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当今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我们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国家。靠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低廉价格短期带来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却给企业形成一个畸形的激励机制,阻碍中国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国家民族复兴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从2005年10月起,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实现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所以,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新型的开放、民主、自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一批敢想、敢说、敢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实现教育真正的以人为本任重而道远

虽然说教育以人为本是时代诉求、众望所归,但作为人类教育理想,它的真正实现面临多方挑战,因为“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也逃脱不了自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法则的制约”。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教育仍不能摆脱“经济功利性”目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教育单纯为经济服务的后果与教育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后果必然是一样的。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必须重申教育的全部意义……”。此外,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阻碍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仍是困难重重。所以,探究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人学路向,祛除传统教育的“无人”现象,提高教育实效,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仍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斯大林意识形态的教育代表作[Z].全球教育展望2007:817.

[2]张维平,唐卫民.自由教育——高等院校普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9.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8.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14.

[5]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1.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373.

[7]肖知兴.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8]杨昌勇.也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7,(3).

[9张维平,唐卫民.自由教育——高等院校普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创新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