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现状及构成要素研究

2015-12-08 19:29李玲于朝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德育教育高校

李玲+于朝阳

摘要:高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育,具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可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探究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现状及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构成要素,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数据、比较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以上海市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展开分析与调查研究。通过对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状况进行对比,探讨体育课程与德育教育一体化教学现状,及体育课程中的不同项目,不同层面的德育要素。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6-02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金光善.浅谈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6).

[4]马改芝.浅析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时机和方法[J].科教文汇,2007,(9).

[5]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德育教育高校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