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角色定位视角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2015-12-08 19:24张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

张涛

摘要:高职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等因素,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兼具有教育者、项目研发者、培训者、技术服务者等多重角色。围绕这四大角色,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借助行业、企业等资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企业实践、校内外培训、教师自学、专兼职教师结队子等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对策,构建多重角色定位视角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教师培养、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多重角色定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27-02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由其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等因素决定的,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的企业多处于改制和转型之中,要想寻求一个长期、稳定、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很难,如何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兼具有教育者、项目研发者、培训者、技术服务者等多重角色。在新形势下,将项目研发者、培训者、技术服务者列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另一角色定位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围绕教育者、项目研发者、培训者、技术服务者这四大角色构建多重角色定位视角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教师培养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亟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教师需具备相应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能根据市场调查、职业分析的结果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教学开发,能完成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能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具备指导学生参与行业企业技术管理的能力。

二、多重角色定位视角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途径

(一)多方学习,提高教师的职教素质

组织业务进修学习,聘请职教专家来校讲座,选派专业教师参与学术会议,参加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二)开展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发挥团队优势,开展以老带新活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子,形成合理的“团粒结构”,共同研讨教育教学,加快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比武或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等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专业学识与实践能力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专业发展团队。

2.开展教学改革专项活动,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浏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学习研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开发。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入教学内容,还要注重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等的学习,并能应用于教学。

3.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软件运用培训,并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1.提高认识,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不了解生产一线的运行的情况,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为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加强实践能力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合理调配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到实验室、实训基地,熟悉所授课程实验准备、实验辅导以及操作技能,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提高。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大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丰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使教师不仅能充实社会实践知识,而且能丰富理论知识,领悟对教学理论的认识,丰富教学内容、领悟更有效的方法,实践和理论水平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技术素质。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并渗透先进企业的文化,使实训中心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项目研发推广和社会培训的场所。实行实训基地轮岗制度,使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和维护,强化专业技能;加快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搭建校企互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建共享,专业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4.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校企开展多方面合作,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业务实践,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论证、技术攻关、产品营销、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职工培训等工作,既能有效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采集专业教学、学生实验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又能了解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掌握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和企业人员还可以相互兼职,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

5.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资格证书。如经济师、注册会计师、律师、兽医师等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取得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技师技能等级证书或第二职称证书,如工程师、工艺美术师、农艺师等专业技术职称。

6.组织技能比赛,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经常性地开展技能比武,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同行的竞技,既可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竞赛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技能竞赛所涉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能对参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检验,同时也能提高专业教师指导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开展社会服务,提高教师的社会接轨能力和业务能力

学院可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社会服务。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带动作用,又锻炼了师资队伍;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研发服务,为区域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担任技术顾问,到兄弟学校交流等。使教师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教师在技术服务和项目研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五)引进与聘请企事业技术能手,促进学院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从相关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选聘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又具有出色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带动专业发展。在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设技能大师工作岗,并给予资金补贴,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给学院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及研发项目,专业教师组合成联合体,共享、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以在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重要补充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学院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营造有利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

学校制订导向政策与激励机制,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校企合作、灵活开放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和保障机制,集中优势力量,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考核、激励等机制。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分配制度,将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课时的权重加大,使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师得到较高的津贴或奖金。同时,课题经费向校企合作项目倾斜,激励更多的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研究;以改革教师评聘机制为抓手,将技能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施准入制度,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制度。学院只有建立“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性机制,构筑“双师型”教师培养网络,建立起一支“会做”、“会教”、“会导”、“会思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提升教师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才能真正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刘萍,田国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2009,(10).

[3]吴泽.高职院校实践型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申金国.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J].中国教育创新,2007,(13).

[5]欧阳群宏.浅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的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2009,(8).

[6]施旭东.专业实践是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