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十口”

2015-12-09 08:06路,楚
语言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代指量词用法

王 云 路,楚 艳 芳

(1.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汉语史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2.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杭州 310018)

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以其独特的收诗标准和言简意赅的注释备受称赞,然而也有百密一疏之处,这里仅举一例求教于学界。南宋刘克庄《北来人》诗:“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钱钟书《宋诗选注》曰:“‘仳’等于‘别’;意思说从北方逃到南方来原有十口人。”显然,钱先生把“十口”理解为一家中的十口人。实际上,“十口”在此指一家老小,并非一定实指十口人。

一 诗歌中“十口”一词的特殊含义及用法

从唐朝开始,“十口”一词在诗歌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即可以用来指“一家老小”。如:

1)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李群玉《金塘路中》)

3) 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刘驾《唐乐府十首·输者讴》)

4)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温宪《题崇庆寺壁》)

5)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郑谷《漂泊》)

首例“十口”与“老妻”对文同义,均代指一家人;后四例“十口”与数字巧妙相对,表达的依然是全家老小的意思。其中例3)、例4)以“一身”与“十口”相照应,其表达全家老小的含义更为显豁。

宋金时期,继承唐代用法,诗歌中用“十口”表示“一家老小”义的例子大大增加,如:

6) 十口寄淮泗,一身来輦毂。(王禹偁《送朱九龄》)

7)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范仲淹《谪守睦州作》)

8) 凌子久道路,十口著羁绁。(苏舜钦《悲二子联句》)

9) 今我虽旅宦,一身十口随。(强至《冬日偶书呈县学李君择之》)

10)三年无所愧,十口今同归。(苏轼《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再送张中》)

11)西邻分半井,十口无渴忧。(苏辙《寓居六咏》)

12)十口南迁粗有归,一轩临路阅奔驰。(苏辙《东亭》)

13)家有二顷田,岁办十口粮。(苏辙《次韵子瞻感旧》)

14)十口无厌太仓粟,四邻分采故山薇。(贺铸《临汴亭送客还马上作》)

15)故山未敢说归期,十口相随又别离。(陆游《倚阑》)

16)家山千里云千叠,十口生离两地愁。(曾极《往舂陵作》)

17)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元好问《学东坡移居八首》)

18)蝗旱相仍岁已荒,伶俜十口值还乡。(元好问《再到新卫》)

以上十三则例子,都继承了唐诗的特点:多以“十口”与数字相对应,也有与表示自己的“一身”相照应者,其含义都指全家老小;“十口”为名词,在句中依然作主语。当然偶尔也作定语(如“岁办十口粮”),这是稍微变化的地方。

元明诗歌依然沿用“十口”的词义表达方式,但使用已不那么广泛了,如:

19)一身慷慨家仍远,十口凄凉岁荐饥。(范梈《独立》)

20)十口长为旅,三年屡卜邻。(雅琥《上执政四十韵》)

21)十口一家无别业,此身何日是闲时。(周棐《次韵送陈寿夫之湖州》)

22)饥寒十口天边路,风雨孤坟海上村(师相死难,权厝死岛)。(卢若腾《岛噫诗·送曾屺望归豫章》)

因为其用例逐渐缩小,还出现了加上“全家”、“一家”等限定词的用例:

23)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揭傒斯《雨述》之二)

24)一家十口不三日,藁束席卷埋荒陂。(廼贤《颍州老翁歌》)

25)一家十口散,万里两身行。(高启《送钱氏两甥度岭》)

这里用“全家”、“一家”限定“十口”,我们也可以看作两个同位语或同义词。凡此,都说明唐代以来诗歌中“十口”泛指一家人、全家老小,恐怕不能理解成实指的十口人。

我们再回到刘克庄的诗:“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此句言当初一家老小一同离开北方到南方来,现在只剩一个人了!两相对比,显现出流落、凄惨之情。这里的“十口”也是指一家老小,并非实指“十口人”。

值得一提的是,“十口”一词表“一家老小”义的特殊用法早见端倪,《管子·地数》:“十口之家,十人咶盐。百口之家,百人咶盐。”这里的“十口”就是一个假设的泛指的数字,“十口”与“百口”分别代指小家庭和大家庭。宋朝还有“百口桥”,因宋顾训之五代同居于此桥左近,故名。据明王志坚《表异录·亲戚》记载:“宋太原太守顾训之五代同居,家有百口,时人重之,名其所居桥曰百口桥。”不难看出,“十口”表示小家庭,“百口”表示大家庭。

然而,《管子》中的“十口”又与唐以后格律诗中的“十口”有着明显的区别:(1)《管子》中的“十口”与“百口”相对,的确可以代指一个小家庭,但它只是偶然用之,此时的“十口”并未成词。(2)《管子》中“十口之家”与“十人咶盐”相属成文,“十口”对应“十人”,可见“十口”虽为一个假设的泛指数字,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含有确定的因素。

既然“十口”在《管子》中已见端倪,为何到了唐朝才广泛使用?这恐怕与诗歌本身的语言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就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表“一家老小”义的“十口”产生于唐朝,且大多出现在格律诗中①其他文体也有偶然用“十口”表示“一家老小”者,如曾巩《代上蒋密学书》一例:“既葬,而其孥流离于乡,数期之间,疾疠死丧,十口之所存者,惟老母与某也二而已。”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九《吴祖寿》:“吾一家十口,皆以非罪死君手。”但这样的例证在除诗歌外的其他文体中很少见。其中,《夷坚志》例“一家十口”似既可以理解为实指十口人,更可以指全家人。。诗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字短情长”,语言简洁而表意丰富。在诗歌中用“十口”来代指一家老小,语言精炼,表意含蓄,富有想象的空间。因而从唐朝开始,“十口”成词,且多见于诗歌当中。

综上,表“一家老小”义的“十口”在唐诗中流行,宋诗中多见,元明逐渐减少,到了清朝就基本销声匿迹了。

“十口”为何表“一家老小”义?其构词理据是什么?我们从“口”、“十”的意义及语法特性入手进行考察。

二 “口”具备表“人”、“家人”的语义基础

在“十口”一词中,语素“口”处于较为核心的地位,故我们先从“口”入手来分析“十口”一词的构词理据。

(一)“口”可以代指“人”和“家人”

《说文·口部》云:“口,人所以言食也。”“口”本为人体器官,其核心作用就是“言”和“食”。与其“言”义相关,构成的词语有“口彩”、“口信”、“口授”、“口德”、“口实”、“改口”、“悔口”、“空口”、“信口雌黄”、“口若悬河”、“心直口快”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了“口”的“言说”这一要素义。

与“十口”相关的“口”的核心义主要是“食”。“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食”,“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和需求。因此“口”可以代指“人”。如“丁口”指人口;“小口”指未成年人;“尺口”指婴儿;“弱口”指人之幼小者;“鬻口”指贩卖人口;“口数”指人数;“户口”为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口率”为按人口比例;“杀人灭口”,以“人”与“口”对文同义;“人口”则是同义并列。《新唐书·孔戣传》:“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此例正以“口”与“人”对文同义。

“口”表“人”,“口”还可以用来指“家人”,“人口”连言亦可泛指家人。据王云路(2010:193-194)考证,中古有“家口”可以泛指家人,又有“口累”、“家累”,均可以表示家人。现在还有“养家糊口”、“养家活口”等说法。“养家”、“糊口/活口”均为动宾式,“养”、“糊”、“活”同义,均表“养活”义;“家”、“口”同义,均表“家人”义。

“口”用来表“人”、甚至是“家人”的用法成为“十口”表“一家老小”义的先决条件。

(二)量词“口”的特点

“十口”可以看作是数词“十”+量词“口”构成的数量结构,因此我们着重分析“口”的量词用法。

首先,“口”作一般量词,大致相当于“人”。如:

26)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汉书·文翁传》)

27)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適之。(《汉书·石奋传》)

28)其明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于县官。(《汉书·食货志下》)

29)帝多善政,虽有过,不及至衰缺,末年胡降二十万口,尔其验也。(《后汉书·五行志二》)

以上“口”都指流民、贫民等,是处于社会底层者。即便没有指明某个阶层,也能够看出其遭受奴役和杀戮的处境。《真诰·甄命》:“郗回父无辜戮人数百口,取其财宝,殃考深重。”是其例。

“口”还可用来计数奴婢或俘虏,他们同样属于社会的底层。如:

30)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余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31)赐绢五百匹、奴婢十口。(《魏书·陆俟传》)

32)次兴还于本族,给奴婢三十口。(《魏书·抱嶷传》)

33)从征伐诸国,破二十余部,以功赐奴婢数十口,杂畜数千。(《魏书·王建传》)

34)南平中,原西摧羌寇,肥功居多,赏赐奴婢数百口,畜物以千计。(《魏书·长孙肥传》)

以上用“口”来称数的人,一般都是俘虏、奴婢、流民等地位低下的人,而这些人一般是不被当做普通人来看待,甚至被当做牲口来看待。随着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瓦解,这种搭配方式也随之消失。

其次,“口”作量词,用于牲畜。如:

35)赐羊千口、帛千匹,进为上大夫,策告宗庙,颁示天下,咸使闻也。(《魏书·于简传》)

36)垄种千口牛,泉连百壶酒。(高昂《征行诗》)

37)综惧南归则无因复与宝寅相见,乃与数骑夜奔于延明,魏以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阳王,邑七千户,钱三百万,布绢三千匹,杂彩千匹,马五十匹,羊五百口,奴婢一百人。(《梁书·豫章王综传》)

38)窃闻乃以臣等贸马三千匹,羊三万口,如所传实者,是为弃人贵畜。(《晋书·姚兴载记上》)“口”用于牲畜,也是因为其有口需要吃食,并且地位比奴婢还要低下。

再次,从南北朝开始,量词“口”除了用于地位低下的人和牲畜,还用于器物等。刘世儒(1965:87)指出:“‘口’作为量词,显然是从名词‘口’(动物体的一部分)转来的。但发展到南北朝,它早已用得很宽泛了。”如:

39)晋武帝司马炎以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陶弘景《刀剑录》)

40)金瓶银瓮百余口。(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41)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晋书·刘曜载记》)

“刀”、“剑”以“口”计数,是因为刀刃称为“口”。金瓶銀瓮用“口”称量,是因为属于口形器皿①之后,陆续有学者就“口”的量词问题展开讨论,如黄盛璋(1961)、贝罗贝(1998)、叶桂彬(2004)和田启涛、俞理明(2011)等,学者们多就量词“口”的来源、产生时间、过程、用法等进行探讨,在此不逐一介绍。。最后,“口”是计数家庭人数的特殊量词。

这种用法出现很早。《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口之家”就是“口”作量词表示家人的例子。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口”做名量词,“人”也可以作名量词,放在数词后表示人数,但二者有所不同:名量词“人”是泛称用法,而“口”却一般特指家庭人口。现代汉语依然保留这种用法:可以说“教室里有五个人”,但不能说“教室里有五口人”;可以说“家里有五口人”,也可以说“家里有五个人”。也就是说,“口”通常不会作为家庭以外人口的计数单位。唐宋诗歌中用“十口”表示一家老小义,而不说“十人”,原因正在于量词“口”的特殊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口”是专用于家庭人数的量词,我们分析文献中“一口”的用例。如:

42)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盗贼起。(《汉书·王莽传下》)

43)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后汉书·虞诩传》)

44)勒下书以为二仪谐畅,和气所致,赐其乳婢一口,谷一百石,杂彩四十匹。(《晋书·石勒载记下》)

以上例42)、43)用于表人的“一口”,表达的是家庭中的一个人,是一个整体的、家庭的范畴。如“家门不增一口”,其中“一口”是指整个家庭中的一员。而例44)则是计数奴婢,谓乳婢一人。我们可以比较:当“口”用来称量牲口、器物之时,就是单纯的数词与量词的关系了,如可以说“一口猪”、“一口井”、“一口锅”等,而一般只说“一个人”,不说“一口人”②“家中仅一口人”这样的例子除外,因为还是受家庭这个整体的限制。。

现代汉语中,“人”作名量词,是泛称;“口”作名量词指家庭成员③因为奴婢和俘虏等的消失,“口”在这些方面的量词功能也同时消失。。比如“两口”,这两个人之间有关系,是一个家庭;“两人”这两个人之间不一定有关系,只是简单的数量。现代汉语仍然有“三口之家”、“一家三口”、“小两口(儿)”等说法,也是作为一个家庭整体而言的,并非言单个的、孤立的人。

简言之,“口”为什么可以代指“家人”义呢?关键在于“口”具有“食”的功能。“食”从动词转指名词食物、粮食,这是维系一家人生命的关键,因而用“口”代指家人是很自然的。也可以这样说:“口”指人,可以看作局部代替整体④上引刘世儒先生的话可以为证。;“口”指“家人”,则在于“口”的基本功用之一——食⑤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为什么女子和小孩称“口”?因为他们是人中的弱者。家里人往往指老小,因而可以用“口”计数。。

三 “十”具备表“完备”的语义基础

为什么是数词“十”与“口”构成“十口”来表示“一家老小”,而非其他数词与“口”组合?

因为“十”有“完备”的深层隐含义。《说文·十部》:“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易经·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孔颖达疏:“十者,数之极。”《周礼·天官·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十”可以表示完备甚至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十全十美”、“五光十色”等。

由“十”的“完备”义扩展开来,还可以用来表示多数(非确指)或多次,即数量或动作的“多”。

有“十年”,形容时间长久。如:

45)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左传·僖公四年》)①杨伯峻(1990)注:“十年,言其久也。”

46)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又有“十上”,谓多次上书言事。如:

47)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48)虽免十上劳,何能一战霸。(韩愈《县斋有怀》)

又有“十反”,谓反复或往返多次。如:

49)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列子·黄帝》)

50)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又有“十色”,谓色彩繁多②成语有“五光十色”。。如:

51)其始见也,若红莲镜池,其少进也,如彩云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陆离。(江淹《丽色赋》)

52)七重宝树围金界,十色雯华拥画梁。(元好问《应州宝宫寺大殿》)

还有“十朋”,谓许多朋友。如:

53)响所谓同年友,当其盛时,联袂齐镳,亘绝九衢,若屏风然;今来落落如星之相望……然而尚书右丞卫大受、兵部侍郎武庭硕二君者,当时伟人,咸万夫之望,足以订十朋之多也。(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序)

可见,用“十口”表示一个整体(一家老小),符合“十”的深层隐含义。“十”本身所包含的语义特征使得“十口”连言,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小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汉语中,除了“十口”可以表示一家老小外,还有“八口”也可以表示一个家庭。如:

54)一身驱路忙如蚁,八口无家散若乌。(吕从庆《避乱》)

55)书生身世忧,宁止八口饥。(陈造《苦旱六首》)

56)尚苦八口累,依稀同曩贤。(贺铸《寄题栗亭县名嘉亭》)

57)百年耕陇上,八口寄庵中。(潘纬《寄题方山人陵阳别业》)

58)苦被八口累,奔迫道阻长。(赵湛《晓登关山望六合有怀黄逊庵明府》)

59)忆昔避兵秦溪傍,渔舟八口同仓黄。(彭孙贻《寄如皋冒辟疆》)

60)八口既嗷嗷,百事皆昧昧。(朱琰《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

61)八口愁生计,孤帆入瘴烟。(余正酉《送友人赴粤》)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八口”有出处,见于《孟子·尽心上》:“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中这一偶然为之的用法,随着儒家思想以及科举制度的兴盛,从晚唐五代开始,“八口”经常代指“一家人”为人们所运用,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直到现代汉语才消失。

可以说,“十口”一词的构词理据,在于其语素义具备了指称“全家人”的条件,所以与“八口”具有不同的来源与成词方式。

表示“一家老小”义的“十口”之所以可以成词且在格律诗中流行,除了“十”、“口”本身的语义内涵外,也与诗歌本身的语言特点有着直接关系。南宋刘克庄的诗用“十口”代指全家人正与同时代的用法相一致。

贝罗贝 1998 上古中古汉语量词的历史发展,《语言学论丛》第21辑。

黄盛璋 1961 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8月号。

刘世儒 1965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

钱钟书 1989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启涛、俞理明 2011 量词“口”演变的语义分析,《汉语史学报》第十一辑。

王云路 2010 《中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

杨伯峻 1990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叶桂彬 2004 量词“头”的历时考察及其他称量动物的量词,《古汉语研究》第4期。

猜你喜欢
代指量词用法
微信表情符号成为“呈堂证供”引热议
十二生肖议量词
新语
十二生肖议量词
新语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量词大集合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