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

2015-12-09 05:03张能为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哲学系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张能为

摘 要:“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还是越来越不像哲学系”问题的提出与争论,深层次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新形势下哲学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方向问题的焦虑与思考,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和研究,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对目前困境中的哲学教育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教育之本质是专业教育,强调综合性大学中哲学专业教育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是当前形势下必须重新强调和明确的根本性认识;与此同时,又要积极发挥哲学教育的应用性价值,主动拓展作为一门非专业教育哲学教育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广阔的空间,高度重视哲学教育在“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哲学专业之办学困境,众所周知,缺生源、缺经费、缺重视等等。面对市场经济冲击,在社会普遍盛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新形势下,究竟哲学专业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或者说哲学专业要怎么办?哲学系要办成什么样的哲学系?这成了近些年来不断被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一、“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如何办好哲学系?这首先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办学定位的理解与认识问题。最近几年,国内哲学系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争论,一种看法是“哲学系应该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另一种观点和认识是“哲学系应该办得越来越不像哲学系”。显然,第一种看法强调的是哲学学科与专业的自身性质与特征,坚守的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必须有其特有的内涵和本质,因为失去了其专业性质与特点,就不成其为哲学专业培养了。而第二种看法则强调哲学的应用性特征,认为过于强调哲学本身的理论教学和学习,而忽视社会的需要、就业需求和学生渴求作为一种职业技能的养成,那么这种哲学专业学习就会与社会和现实需要相脱节,作为长线的哲学专业会越来越冷,其培养的专业人才难有社会施展舞台。

哲学系办学艰难,中外概莫能外,也早有认识。早在1928年,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受邀在中山大学所作“如何成为今天的我”讲演中,就十分尖锐地指出:“在我看来,一大学里开一个哲学系,招学生学哲学,三年五年毕业,天下最糟,无过于是!很替哲学系的同学发愁!”。应该说,在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时代,要办好什么样的哲学系更是成了一个十分尖锐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有一个对哲学这一学科和专业特殊性的认识问题,也有一个学科专业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作用问题。当然,大学教育根本上是一种专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因此,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首先必须强调其作为专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明确其应有的专业规范。换言之,“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而不是“越来越不像哲学系”。这既是大学专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哲学专业教育自身规范性的需要,否则就会失去哲学专业的本质,而沦为一种专业性质不明、专业辨识不清的非专业教育。

毫无疑问,提出并围绕“哲学系要不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会使哲学系的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等方面形成更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正是通过讨论,大家就能逐渐认识到,哲学系不能通过削弱哲学专业内涵与要求来一味适应社会。倘若完全顺应社会需求大量开设实用性、技能性课程,甚至为了职工福利和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创办各种各样创收项目,就会使哲学系的办学偏离哲学专业这一根本方向。相反,必须高举起哲学这面旗帜,哲学专业要办成真正的哲学专业教育而不是“四不像”的教育,哲学专业教育体系必须是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所讲授的课程体系也应该是按照哲学学科自身内涵和要求来设置与制定,所讲授的应主要是哲学的基本课程和骨干课程。一句话,哲学系要避免诱惑,必须务正业,也即必须就位“哲学”,立足“哲学”之本。只有排除各种办学杂音特别是要消除让哲学教育成为一种非专业性的公共素质教育的错误看法(著名学者陈嘉映先生就一贯主张取消哲学本科专业,而提出在本科阶段把哲学课程开设到全校的公共课中去。见《科学时报》,2007-4-23),确立和巩固起哲学专业教育的正确的办学定位,才会使哲学专业不失哲学性质与特色,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讲是哲学专业人才。

二、哲学系如何才能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哲学学科性质与哲学教育的分类与空间

之所以在国内某些哲学系为其生存发展空间而竭力突破哲学专业的边界,各种实用性的与专业不相干的课程越设越多、经济收入越来越丰裕的办学现状下,重新肯定哲学专业的性质、特征与规范,重新强调哲学专业办学的正确方向与定位,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哲学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长远意义。有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与定位,紧接着关键点在于如何使哲学系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这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哲学学科和哲学在高校作为一门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问题,一个是具体的办学理念与思路问题。

(1)哲学产生于古希腊,以一种对智慧(sophia)的追求的志向,以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力图去对世界万物的普遍性、必然性与统一性或者说事物内在的逻各斯、本质加以理解和认识。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尚书》中也有“知人则哲”之论,意思是指“哲从知,知从矢”,要像射箭那样又快又准地获得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说,正是哲学的这种特征决定了这一学科不同于研究具体存在物的具体科学,它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思辨性和超越论性质。也正因为如此,它既涵盖世界万物,是包罗万象的,古代的诸多学科都涵摄于哲学学科之内;但另一方面,近代以来,随着诸多学科确立了明确的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逐渐从哲学学科分化和独立出来后,哲学学科失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哲学完全成了一门不与具体存在物相关的纯理论的思辨性学科。而这恰恰构成了直至今天人们对于哲学学科性质的一种基本认识。由此,那种以哲学不研究具体事物,缺乏实用性进而攻击哲学的价值与意义,这完全出自于对哲学性质本身的不了解以及简单地将价值等同于有用的错误看法。对此,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就指出,哲学是“无用之大用”,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显然,人类文明与文化就植根于哲学之上,没有哲学的民族、时代与社会,如马克思所言,就失去了真正的时代精神的根基,也如黑格尔所论,没有形而上学的哲学与文化就像一座再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没有至尊的神一样。

(2)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随着社会发展基本解决温饱等生存问题后,人们思想与文化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而哲学作为文化之灵魂与根基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一个民族的存在高度不仅仅是经济性的高度,从根本上所反映的是思想存在的高度。同样全球性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的思想文化须臾不可分离,思想文化的命运往往反映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命运。法国拿破仑曾言,人类有两种力量:利剑与思想,从长远而言,利剑往往输于思想之下。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各级领导都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哲学这门学科站住了,哲学系才能站住,而哲学系真正繁荣与发展了,一所大学才有真正的和扎实的学科基础,也才有真正的办学深度和高度。近些年来,许多综合性性大学都高度重视哲学系的建设与发展,积极研究与制订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充分认识到哲学作为一种“母体性”的基础学科,其涵盖面广、辐射深,对于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生的理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许多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也都倾注全力于哲学学科建设,以哲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哲学教学和整个哲学系的工作。

(3)当我们了解了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也在国家政策和学校各级领导对哲学已有高度重视下,那么,如何真正办好哲学系呢?我的基本看法是,必须强调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所谓“越来越像哲学系”就是要求哲学专业教育必须遵循其专业性质、特征和规范,所开设课程必须是哲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和骨干课程,这是哲学专业的核心和根本,如果没有了这些,哲学专业就不叫哲学专业了,所培养的哲学人才也就不叫哲学人才了。应该说,这是所有哲学系办学必须坚守的严格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办学的另一维度。现代大学教育不是欧洲中世纪的经院教育,任何“真、善、美”的学识追求与其价值性和应用性是不能截然割裂的。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完全无视社会发展需要,不与时俱进地进行适时合理调整甚至改革,只是自语自话式的封闭性培养是不行的。大学教育是开放的、面向社会的,当然哲学专业教育也不例外,要作相应的及时的调整、完善和优化。加强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研究,根据现代社会需要,科学适量地增开部分实务性知识和能力课程模块。不过这种调整和优化的前提是,必须是在不改变哲学性质不失哲学专业特征、规范之前提下进行。显然,哲学系办得越来越不像哲学系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但充分认识到哲学专业人才要走向社会,要与社会需要进行一定结合则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我想这里是有一个张力问题,关键是必须懂得并真正科学地把握其间存在的必须遵守的“度”。总之,哲学系办得越来越不像哲学系,偏离哲学专业要求和规范,是一种对哲学系的背离。同样因坚持和强调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却由此而无视哲学专业办学之社会需要和实用性思考,以致让哲学系远离现实生活也是一种对哲学系的挫伤。

(4)在大学教育中,哲学学科除了作为一门专业教育之外,实际上哲学作为一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哲学学科在高校教育中所应十分重视和发挥的哲学教育的另一方面的重要教育功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启发人们怎么样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哲学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显然是整个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哲学的这一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当代学校教育的最大危机是人文教育的危机,这种人文教育的危机是问题最多而又最容易被轻视的一个问题。但它却是最重要的问题,没有人文教育,教育就不是教育,而往往沦为一种技术培训或职业养成而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哲学沉思,要塑造和构建起综合人类思想智慧又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切优秀的人文素质的核心性要求。“信仰缺失”、“形上迷失”、“意义失落”是现代许多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要重视建设和培养人们的精神思想家园,就必须重视哲学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积极向全校组织和推出一批哲学素质教育课程。这既能极大开拓和丰富哲学教育空间,使之成为全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同时又能发挥和实现高校哲学作为非专业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功能,为全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加强和提升积极发挥作用。

三、结语:哲学专业教育的坚守和非专业教育的拓展

哲学教育无论是作为专业教育还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毋庸置疑,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就是专业教育,专业是某种学科知识的部门化和细分化,是某类学科知识的集中体现与反映,同样也是培养某类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归属体。不同专业培养和造就不同专业人才,专业是一个人从普通教育到专门教育的定位,也是一个人通过教育拥有某类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起初点和今后发展的根基。虽然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专业的一种哲学教育十分困难,但必须坚持综合性大学中哲学专业教育的专业性、规范性和严格性。充分认识到,哲学学科有其特定的性质、内容和教育规范,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特点,哲学教育自然必须坚守作为一门专业教育的规范和要求。换言之,哲学系要有高度自信,千万不可丧失专业性而迷失于各种实用性技能性的办学迷误之中,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而不是相反。

但同时也要看到,哲学专业教育与社会时代需要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如黑格尔所言,“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归根到底,是时代经济、政治的产物。无视哲学与时代的联系,甚至以哲学的理论思辨性和超越性而否定哲学必须联系实际、必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会僵化和封闭哲学的发展,也会使哲学成为极少数人摩挲把玩的东西而失去哲学研究与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就此而言,哲学作为高校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无限广阔和开放的空间。

哲学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哲学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综合性大学教育中,要办好哲学系,首先必须加强和强调哲学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性的教育,同时又要高度认识到作为一种非专业教育哲学教育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只有这样,哲学教育才能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深入,同时又越来越注重其非专业化教育的功能,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舞台上发挥哲学的更广泛的作用。毫无疑问,在我们的时代,在大学教育中,哲学教育是大有可为的,是大有希望的。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哲学系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他们都富有文学的情味”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分析
综合性大学特色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索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
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