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

2015-12-10 11:17于志刚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院内科30048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关键词:脂质斑块血小板

于志刚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院内科 300480

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

于志刚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院内科 300480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6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血糖控制疗法,并根据病情服用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剂量选择(100±10)mgd,治疗后随访1年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随访结果显示发生心肌缺血7例,超声评价斑块脂质含量(52.13±9.49)mmolL,与对照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上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心肌缺血发生,并且可有效降低斑块脂质含量,临床疗效显著。

抗血小板药物 冠心病 糖尿病 临床疗效

糖尿病与冠心病虽不属于同种类型的疾病,但二者的致病机理及病情进展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且临床实验研究证实[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单纯患病患者。而对其机制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导致血浆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进而加重冠脉粥样硬化程度,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发生。目前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尚缺乏根治手段,常规血糖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仍较高[2]。本组实验旨在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3年6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65.4±2.2)岁,病程时间1~15年,平均病程时间(7.2±0.6)年,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与糖尿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冠心病分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治指南》及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无精神系统疾病,糖尿病尚未发生坏疽及微小血管病变,凝血机制及免疫功能正常;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血糖控制疗法,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指导健康生活饮食方式以控制血糖,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服用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剂量选择(100±10) mgd,剂量视患者的实际病情决定。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1年随访复查,通过电话随访及上门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心肌缺血等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其中心肌缺血发生根据患者实际症状及心电图结果确诊记录,统计患者治疗后1年内住院情况,并要求患者定期复查,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查法测定所有患者冠脉板块内脂质含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访结果显示发生心肌缺血7例,发生率为20.59%,其中因心肌梗死住院2例(5.88%),超声评价斑块脂质含量(52.13±9.49)mmolL;对照组随访结果发生心肌缺血12例,发生率为35.29%,因心肌梗死住院7例(20.59%),超声评价斑块脂质含量为(75.36±15.37)mmolL;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及糖尿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对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治疗也是研究热点。虽然糖尿病与冠心病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但二者在病理机制及病情进展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对糖尿病的根治手段,而对于冠心病也仅限于药物或介入治疗等,但仍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难度更大,既往研究证实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采取分化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不理想,而采取糖尿病、冠心病同步治疗疗效则更为显著[3],这也就提示单纯控制血糖或改善心肌供血疗效并不理想,须同时治疗糖尿病与冠心病,以获取最大化临床疗效。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在常规血糖控制治疗及心肌缺血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具有更好的预防心血管风险事件效果,并且有效降低患者斑块内脂质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而通过实验回顾与资料分析可知,冠心病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与患者动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损失及血小板活性异常升高密切相关,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糖浓度较高,可导致患者血小板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血浆内血小板含量及血小板分泌、聚集异常,并且高血糖状态下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增强会使血小板活性增强,进一步导致血小板分泌及数量异常[4]。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首要目标即为有效、快速的控制血糖,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血管扩张剂和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缺血、缺氧区域的微小动脉解痉作用缓解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的供血供氧,降低患者心肌微循环阻力从而达到微循环再灌注的目的,防止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率[5]。而阿司匹林的预防性抗血小板疗效已获临床肯定,通过抑制COX-1与COX-2防治血栓烷A2的生成,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6],因此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斑块进展和血栓形成,并减少炎症浸润,减少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心肌缺血发生,改善患者梗死区心肌细胞功能,并且可有效降低斑块脂质含量,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1] Kohli P,Wallentin L,Reyes E,et al.Reduction in first and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ticagrelor compared with clopidogrel in the PLATO Study〔J〕.Circulation,2013,127(6):673-680.

[2] 唐晓芳,何晨,袁晋青.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5):613-615.

[3] 乌汉毕力格,李静,李希,等.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调查〔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8):2061-2062.

[4] 王淑丽.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156-157.

[5] 黄忠英.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4,20(30):28-29.

[6] 梁茜,杨希立,梅百强.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其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7):3216-3218.

(编辑羽飞)

R541.4;R587.1

B

1001-7585(2015)12-1589-02

2015-04-03

猜你喜欢
脂质斑块血小板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