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

2015-12-10 03:02文/周
财会学习 2015年18期
关键词:工学工学结合基地

文/周 兵

构筑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

文/周 兵

研究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很多,但如何保障其有效运行的文章很少,笔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筑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以使构建的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保障体系

实践证明,企业的深层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深层发展是相互结合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问题是要找准双方合作的共赢点。目前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要使高职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获得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一、确立政府、市场和高职院校三者的定位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成长中,与市场(此时的市场由行企指示)、政府和高职院校有关系的言论重点有:外国博士伯顿·克拉克所举出的高等教育中的“三角协调模式”(由于很多因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克拉克·科尔的“对抗三角形”模式(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变迁与社会环境变迁的联系)、范富格特对于“协调三角形”的发展“三角四块模式”(深层次的探讨了政府与市场对高等职业院校所起体制问题,重点证明了“社会中介机构”作为缓冲机构在工学结合中的独特性)和加雷斯·威廉斯对“三角协调模式”的发展——六个细部模式(在高职院校获得较大自主权的前提下对“三角协调模式”的再发展)。按照研究的具体要求,笔者将参照学者匡瑛(2006)的观点对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式”进行探讨。伯顿·克拉克的观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受政府、市场和高职院校三方的共同影响。政府、市场和高职院校之间三个方向组合成为一个和谐的三角,每一个方位所表达一边的界限与另外两个角度的最低标准,而整个三角的潜在地点表示三个角度的组合情况。其中,相对于俄罗斯(倾向政府地位)、意大利(倾向高职院校技术权威)与美国(比较倾向于市场),别的国家则在这三个方面此消彼长,各得其所。

这里请读者注意的是,本文所讲述的只是针对于高职院校而并不是研究性质的大学。在管理方面,中国的高职院校与其他国家处在不同的层次上,这是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受到国家政策的约束,这也是最重点的原因。下图可以看出,在近期内,我国的高职院校已处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上:

我国在“协调三角形”中的位置

上图表示:我国高职院校的位置处于左上部,但最近有了向右发展的趋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但鉴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能学习美国将其全部倒向市场一方。只有坚持中国这特殊的道路,才能使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相互融合,这样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不会极端地偏向某一方。

二、构建开展工学结合更加完善的系统

(一)政府必须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

很长时间以来,政府增加了许多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关的言论,对于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有许多不足,如:重视政策性文件,轻视法律、法规性文件,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缺少实质性的经费支持,纸上谈兵,可操作性法规严重缺乏。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就是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开展,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制定支持、规范和管理企业的管理办法,使企业能够积极的参与。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与义务。

二是,政府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政府要进行足量的财政投入在行业内部对开展工学结合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鼓励,如对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减免税收、政府补贴、优先立项等鼓励优惠政策。

(二)行业企业必须要在工学结合中唱主角

企业必须从内驱力上认识到参与工学结合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行业企业与其抱怨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人才标准,不如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双赢的效果。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企业必须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并充当办学主体的角色。但如果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好,与高职

教育紧密合作的先天条件和热情会大减。所以,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强大,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将会不断地高涨。诚然,企业从转变观念到承担起办学主体角色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仍充满信心地期待着。

(三)高职院校必须要在工学结合中更新观念,一切服务于学生

一方面,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完全的改变办学想法和模式,将“工学结合”的发展成为成熟的人才观念,让所有的高职学员能体会到自身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增强了自信走向成功。从别的角度出发,坚持“为他人”的态度不仅对其高职院校各种工作很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方便学生工作的展开。工学结合的开展给学校工作增加很多难度,例如,单位与学校的联系、对学生的行为和知识进行考察,从而多出了很多花销,让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感到些许为难。高职院校必须多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着想,不要偷懒,不要太在意面子,贴近社会,从而与外部工作单位多加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高职院校更上一层楼,从而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有政府的支持,学校和企业对工学结合有正确认识,寻求利益共同点,三方积极配合,共赢的目标才能实现。

把上述内容进行具体化以形成完整的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框架

三、建设区域共享型的会计实训基地

2007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它的作用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了解公共实训基地,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站在公共服务的角度考虑,根据实际出发,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我国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现准备建设50个,而在东部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地区每省最少建立2个面向社会并提供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因为国家政策的出台而有了新的机会,当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现如今,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内的实训时间太少;二是在校外,又没有好的单位去实训。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干预起来,大力支持建设区域共享型的会计实训基地,同时,提倡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院校本身加强对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相应的,政府还应该发挥其统筹的作用,对产业结构进行综合调整,减免对资源的浪费,将投资的资金集中起来建设实训基地,经济实力较强的江苏浙江等地则可以多建几所。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主要都是以校内实训为重点,然后再与行业企业进行沟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当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成立职教集团的形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职院校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前期往往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样则会让资金严重浪费,不能很好的利用实训基地,违背了初衷,而后期又因为资金的不足,降低了校内实训基地的档次,不能与企业行业相结合;其次,高职院校经常处理不好与企业以及其他院校之间的关系,没能意识到合作比竞争更加重要,因循守旧则更加不能通过工学结合体现各高职院校的特色。

为了更加体现出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各省有必要建设“职业教育区域共享型会计实训基地”,该种实训基地应本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加实训岗位,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与同类院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突出院校的特点。

总之,必须先抓住工学结合这个点,加大政府、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集中资金的投入,减少资源与资金的浪费,改善实训基地的条件,更加有效的利用起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从而建设出一批辐射范围广的区域共享型会计实训基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职业技能的熟练度,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更加突出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意义。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9.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1.

[3]戴桂荣,张泽.高职院校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喜”与“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53-55.

[4]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5]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30-32.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学工学结合基地
盐工学人
——宋辉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基于工学结合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度探索研究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