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绛模式为利源拉动土地有序流转

2015-12-10 01:41田艺彬山西省新绛县人民政府马新立山西省新绛县人大常委会蔡平山西省新绛县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村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绛县经营权农村土地

文 | 田艺彬 山西省新绛县人民政府马新立 山西省新绛县人大常委会蔡平 山西省新绛县科学技术协会

以新绛模式为利源拉动土地有序流转

文 | 田艺彬 山西省新绛县人民政府
马新立 山西省新绛县人大常委会
蔡平 山西省新绛县科学技术协会

山西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国土面积59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耕地面积53万亩,农户7万户。近年来,新绛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土地流转工作精神,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本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依托设施蔬菜产业优势,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县、中国果菜十强县、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山西省土地流转示范县。

绛式微生物农业正在崛起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农业新常态发展强信号,据起草人吴宏耀说:“过去,我们为了‘吃饱饭’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欠下了生态账、环境账,以后不仅要杜绝再欠新账,还要逐步还上旧账。”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

化生产”、“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

再次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

强调提出“扶植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农业部提出“化肥零增长计划”,《运城市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提出“推广生物技术”和“创新集成技术”,“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元素”。

过去所谓的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化学农业,盲目地大量投入,结果却是病虫害依然疯狂加重,作物产量徘徊难前,农产品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增收进入一个艰难的境地。

经调查,运城市2013年设施农业弃耕和改种大田作物的面积也达10%左右,且有90%左右的设施用化学技术,亩效益只有2万~3万元,而亩收入在4万~6万元者有意无意的用上了生物技术。

“新绛模式”与土地流转

新绛种植模式生物集成技术即利用秸秆、畜禽粪便、食品加工下角料等碳素物+复合益生菌+植物诱导剂+生物或矿物钾等套餐物资。2014年10月10日,新绛县组织了中国式“有机农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专家论坛会,被国家食品安全评估委员会章力健、国务院政府研究室武树帜和国务院《三农发展内参》办公室主任董文奖、中国农科院梁鸣早、张淑香等专家认定为新绛种植模式。

不仅是在种植上使用生物技术,依赖于土地流转,新绛种植模式得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新绛模式”。

山西新绛县第四届 “一村一品”展示交流会上,特色农业展区一角。

土地流转的侧重点是懂生物技术、有市场和有经济基础的单位和个人,一是懂生物集成技术的农户:如新绛县阳王北池村杨志平、泽掌村王振河用生物集成技术种植半夏,亩产由化学技术的250千克左右提高到1000千克;甘遂由200千克提高到520千克,亩产值达2.5万~3.3万元,较粮食作物增效10~15倍,较化学技术增产1.6~4倍,土地流转面积由17亩发展到100亩,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高效农业,拉动土地增效和流转。2014年新绛县用化学技术种植的地黄,批发价1.9元/千克,出现滞销;而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价格高达10~20元/千克,仍供不应求,同样在新绛县用生物技术种植小麦亩产达790.5千克,玉米达1147千克,较运城市平均产量306千克和500千克左右增产1倍左右。2014年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农业部广布全国小麦亩增产3千克,而用生物技术增产50~222千克,在全国各地应用新绛种植模式种植西红柿、辣椒一茬亩产达1.5万~2万千克;茄子、黄瓜、西葫芦亩产达2.5万~3万千克。苹果栽培上应用生物技术,不用化学农药和少用化肥,产品有冰糖心,树叶无缺素现象;亩产达4000千克,价格提高25%以上。2015年6月2日,山西万荣县范家村,老樊苹果园用生物技术双层套袋,产品经侯马进出口公司检疫检验全部达标,代表中国首次销往美国。均成为土地流转的轴心力源。2015年4月,新绛县菜农段春龙用生物集成技术种植的西红柿以每千克9.6元被深圳某公司全部收购,而化学技术种植的产品每千克5元。山西新绛县西红柿产品番茄红素提高75.33%,中药材有效成分提高40%,产量比化学技术增1~4倍。新绛县尚爱云用生物技术种植茄子,亩产产达2.5万千克,收入达6万余元,新绛县北张镇北燕村齐世勇,一位65岁的老农靠自己一个人种植七分多地,用生物技术种植西红柿,年亩产量达2.95万千克收入4.6万余元,引起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国农科院有关领导专家关注,亲临调研。

二是有市场的企业:如2010年香港百利高食品供应公司在新绛县土地承包3000亩,按新绛种植模式栽培的产品连续五年供应,合格率达99.99%。2013年北京中标国际有机农庄在新绛县流转认证生产基地2400亩。2014年,深圳昶绿隆有机食品公司在新绛土地流转面积3006亩,建立了产销联盟关系。

三是有经济基础、从业经验的个体等:如新绛县鹏翔生态农业园负责人梁香龙,

原是搞农业生产资料,在卢家庄流转土地共计399.45亩,搞种养循环经济,现已初具规模。

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互促

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的是实现土地产出效益更大化。为此,按照“以土地流转为举措,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工作思路,新绛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效益的意见(试行)》、《新绛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新绛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保证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大产业发展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扶持力度,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围绕全县第一大主导产业——蔬菜产业,在规模种植上,对连片发展30个以上日光温室的基地,按面积大小县财政分别奖励10万元和5万元,每个日光温室协调贷款2万~3万元。在新技术推广上,出台了《蔬菜优良品种补贴办法》,对每株新品种种苗补贴0.25元,实现了全县精品蔬菜优种全覆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140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条“蔬菜绿色通道”,并加大对蔬菜基地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风险控制上,为新发展的日光温室补贴50元,农户再出50元,共同购买一份最高理赔额5000元的农业保险,有效抵御种植风险。在品牌创建上,对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的奖励5万元,对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在超前引领上,全县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又保证园区布局合理。

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土地流转水平

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新绛建立了推进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三级土地流转推进机制。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经管、财政、监察、国土、农委、信访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每个乡镇都相应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的土地流转工作机构;每个村明确由村委主干负责土地流转工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县上建成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指导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并重点为跨乡镇区域之间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服务;每个乡镇也都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主要开展区域土地流转信息收集、登记发布、土地收益评估、合同签订鉴证等工作;村级有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收集登记并向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报送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三是建立三级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设立了仲裁庭,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小组,村级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做到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乡、重大纠纷不出县。四是建立三级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县财政从全县国土出让收益中拿出2%,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基金,鼓励乡镇和村从集体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建立风险基金,保障流转土地的农民在遇到灾害和风险时利益不受损害。

在长效工作机制引导下,全县土地流转呈现出五种形式:一是项目带动型。以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对土地进行综合整理后流转给种植大户。二是集体引导型。通过县委、县政府和乡村组织的统一规划,引导农民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三是合作社引领型。由农民入股或专业合作社统一运作、调整土地、制定规划进行流转。四是经营大户带动型。由农户将土地转包给经营大户集中经营,经营者每年支付一定的承包金。五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统一流转农户土地,或依托龙头企业,建立起规模种植、养殖基地。

抓住强劲发展势头做好土地流转

2015年,新绛县按照扩农业示范基地、育新型农业主体、增农民收入的思路,采取宣传鼓动、政策激励、大户带动、包联促动、合力引动的举措,使全县土地流转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涌现了

一批种养大户。

一是宣传鼓动促流转。新绛政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和农村逢集日,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和规模种养大户典型,让农民认识到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确实能够增收致富,使有意愿流转土地的农民打消了顾虑。

二是项目引动促流转。通过“先找项目,后找投资”的方式,着力推动土地流转。目前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已有2个项目落地新绛。如引入投资商在东木赞三年内投资1000万元,流转土地170亩,兴建樱桃种植休闲观光农业园。

三是基地带动促流转。着力扩大种植示范基地规模,来拉动土地流转。古交镇丁村蔬菜示范基地是新绛县2008年建成的占地3700亩、现有大棚1100余座的大型蔬菜基地。基地建成后,当地农民从原来的每亩地收益200元,到现在每亩地收益提高到了10000元。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积极性大增。通过政府协调沟通,今年计划流转土地100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300余座,目前已流转土地500余亩。泉掌镇是新绛县大棚蔬菜的主产区,近年来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今年泉掌镇党委、政府在南张村准备流转土地30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00座,目前已流转土地100余亩,正在兴建日光温室大棚。

四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促流转。采取包联指导、上门服务等措施,新绛县加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拉动土地流转。目前已新发展合作社68家,新培育了2个部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社、8个县级示范社。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82个,其中蔬菜194个,养殖152个,果类81个,中药材52个,粮食56个,农机服务业25个,其他22个。培育了1个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截至目前,新绛县已审核认定家庭农场54家,其中种植业33家,畜牧业21家。家庭农场总面积5570亩,总收入1000余万元。

五是落实奖补促流转。认真落实市政府的奖补政策,并出台了《新绛县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办法》,县财政配套了奖补资金,对受让方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0亩(含300亩)以上,期限在10年以上(含10年)用于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等,每个一次性奖补一万元。对出让方土地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含5年),按照每亩50元的标准进行一次性奖补。

六是规范合同促流转。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共印制省农业厅统一制订的《土地流转合同》5万份;完善土地纠纷调处机制,充实县乡村土地纠纷调解人员,做到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乡、重大纠纷不出县。

政策与问题处置

一是明确法律法规实施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发展问题。新绛将从中央到运城市的52个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详细说明,以利土地流转及畅通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修订)第七十二条中说:“各级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过程中,不得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干涉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不得强迫农民购买指定的生产资料。”而目前,有些农民和地域超量用化肥和剧毒农药3~5倍。为此,新绛采取疏导应用“有机农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具体措施。

二是从推广创新技术,国家认定的“有机农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成果,不用化学农药,少用或不用化肥,能使各种作物上增产0.5~2倍,产量属有机食品。习总书记强调:“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新绛种植模式应进入政府格式化管理补助中运行,首先要进入市政府政策法规,抓住这条生态型,高效性技术成果,其他银行贷款,设施建设,投入产出,食品质量,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和目标等系列问题均会迎刃而解。

新绛种植模式就是一个技术成果,把他推广开来,就能创造土地流转的奇迹。

三是成立产业联盟,推广“新绛模式”。新绛县于2015年5月以全国有机产业联盟为依托,成立了新绛县有机农业产业联盟。渴望在有机食品产供销方面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生物技术农业能彻底解决农民收入翻番,食品数量和质量生产供应安全,必须从领导到广大群众一改传统没化肥产量没保障,不用化肥病虫害解决不了的认识问题,上下一致宣传应用推广新绛种植模式,一举成为全国土地流转靠技术、政策增效的成功范例。通过进行土地流转,新绛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一是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今年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4.5万亩。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了1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5%,涉及农户2.9万户,占全县耕地承包户的42.6%,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成的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1万亩,涉及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方面的大基地有20多个,最大的丁村蔬菜基地达到3700亩。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形成了蔬菜、畜牧、粮食、水果、药材五大支柱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销量达14亿千克,总产值超过16.8亿元,成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三是促进了土地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过去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年亩收入为600元左右,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种植设施蔬菜亩收入超过万元,是过去的15~20倍,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四是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县从事农产品冷藏储运、包装加工、物流配送、农资供应、生活服务等行业的达到1.25万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相关产业的达到3.5万人。五是吸引了社会资金投放。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吸引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发展设施农业。

猜你喜欢
新绛县经营权农村土地
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需要备案而非登记
《民法典》时代农村土地经营权法律问题探究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运城新绛县首届油桃节隆重开幕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新绛县:警示教育超前防范警钟长鸣
三权分置下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研究
新绛县:携手阳光纪检 共建清风绛州
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办法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