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互联网思维的再造与运用

2015-12-10 22:45冯莉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3期
关键词:参与网络时代

冯莉颖

摘要:网络社会是高度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在网络社会中,新的教学思维、方法和途径亟待生成和推广。本文将论述在网络时代下《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教学角色的创新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时代;集群式;媒介型;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4-02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与运用,随着新媒体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传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卡斯特尔在其1997年出版的《认同的力量》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已催生出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网络社会。针对《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课程,将从课程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者角度创新和教学对象学习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按照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说法,那么,我们现今所经历的时代则是网络时代。本文将探讨《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课程多个角度的创新实现方法。

一、课程教学思路创新——碎片式向集群式转变

技术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电报电话发明之前的1850年之前,人类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困难成为当时人们去除垃圾信息的天然过滤器。可是,随着更多电子通讯技术的发明和通讯设施的建成,人们通过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处理能力。

网络时代出现的海量的、条目式的、快餐式的信息呈现出了碎片化的共同特征,也因此伴生了网络式的思维方式与表述方式,碎片化信息的分裂、断层弱点在教学中尤为凸显。在信息过载的现实下,搜索是必然结果,教师需要将海量信息进行筛选、重组与理性内化分析,并通过教学经验的粘合生成有价值的集群式信息之后再准确传达给学生,避免网络时代学生在学习中极易出现的理解困难问题,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建构审慎、理性的沉淀式思维方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从接受型受众变为批判型受众。所谓教学内容由碎片式向集群式进行转化,具体体现为各个章节信息的集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把具体的教学过程看成是叙事过程,应注意教学中叙事方法的转变,由感性叙事代入,理性叙事输出。同时,探索不同的教学叙事模式,由课堂面对面传授式教学向实践教学倾斜并着重结合虚拟教学模式。在网络时代,人们与“机器”(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接触使用频繁、依赖程度高,各种“机器”的操作性强,鉴于此,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完成课堂作业、小组课题与课程训练,在呈现方式与检查上,可以在机器媒介上完成,从而实现了虚拟教学。

二、教学者角色的创新——仓储式向媒介型转化

在一个完整的传播进程中,传播者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一个知识存储量再丰富的教师也不能说自己在某个领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为新知识、新讯息的生成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感知、学习、领悟的速度。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者应该做的是对自身教学角色的创新与改变,运用互联网思维,不仅要做好一个知识传授者,更要做好一个知识的连接者。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海量化特点,学生极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无的放矢,教师应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剥离、重组有益信息。众多的媒介通道需要筛选、众多的碎片信息需要重组、繁杂的含有杂质的信息需要剥离,提纯出纯度高、质量好、有用性强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擅于将思维活跃学生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做好学生中“学习领袖”对其他同学的带动和影响,在教师对全体同学进行一级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挑选和干预,在学生内部进行有效的二级传播,甚至是多级传播。如在每节课的课前课题中,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接受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选择更适合的媒介渠道,提升学生使用媒介的效率与能力。例如,微信在学生中普及率高、用户粘性强,其中的传媒圈、广电独家等微信公众号经由教师介绍给学生,这是一级传播,学生在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中获取有益知识后,使用微信中最受欢迎的功能——朋友圈,从中进行互动交流,轻松的、愉悦的完成了课外学习过程,这是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除微信外,教师还推荐多种与教学相关、对教学有益的应用APP,如知乎,让学生在问与答中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如微博中的关注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社群文化;如QQ中的无线传输功能,让学生习惯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等。

在媒介的使用上,采用时下流行的O2O模式,O2O指的是Online to Offline,在课程实践中采用该模式,在课堂上——线下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网上——线上完成。例如,推荐一档全新的受众面相对较小的电视节目,要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发布,得到朋友圈中好友十字以上的评论和集齐十个赞方能完成作业考核。

三、学习方式的创新——受教式学习向参与式学习转变

技术催生传播模式的变革,大数据定制催生了为受众定制内容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角色的转变——由“受众”变为教育主体。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文本盗猎者》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utre)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今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今天非常流行的说法用户产生内容UGC(User Generate Content)与此内涵十分相似。

以受众观的三种分类为启发,转变“受教育者”的“学”者身份,在受众观中,有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和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将三种受众观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为主导,将学生定位为权力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基于作为市场的受众观的存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存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所在等具体特点。如在每节课课前都会有一个分享与交流的环节,由上节课随机抽取的学生来向大家推介一条新资讯,并要求学生做剪短的解读。从不同学生推介的内容上可以找到其关注点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送”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教育主体的身份,从而慢慢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现今的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新事物感知快,兴趣浓,受时下圈落文化的影响,志同道合者、兴趣谙合者往往组成一个个小的圈子,按照这个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学习任务、进行课题研究,如让学生从当下最为感兴趣的媒介现象入手,进行模拟再现,安排学生作业时,采用冰桶挑战的形式,每次完成课题的成员都由上次完成课题的成员来临时选定或者抽取,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受教者,而是主动的教育参与者,突出参与式教学的优势。在媒介的使用上,众多的诸如博客(Blog)、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维基(Wiki)、播客(Podcast)、微博(Micro Blog)、网盘、社会化网络服务(SNS)、论坛(BBS)等社会化网络都可以成为网络学习教育资源承载的平台。从选取课题时全体学生参与而产生的随机性,到小组各成员积极的互动才能完成课题的现实情况,彻底的实现了参与式学习的主动性优势。但是由于新媒体有着极强的自主性、操作性、参与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为了保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的可控性,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员和监督员的角色,事先预设好大致的规程、指标,要求学生遵循。因此,在《奔跑吧兄弟》课题中,进行了如下设计与要求:

无论是教学思路从碎片式向集群式转变、教学角色由仓储型向媒介型转化,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受教式向参与式转变,都顺应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网络时代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进行变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参与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社交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