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土地上书写奇迹

2015-12-11 14:44
农民科技培训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入社盈余黑龙江省

人物档案

李凤玉:男,58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人,村党支部书记,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9年与本村6名农民自筹资金850万元,组建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2638户,经营土地面积达到5.4万亩,入社农民亩均收益922元。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说起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他说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给农民发钱。黑龙江省克山县三个乡十几个村的2638户农民,2014年拿到的分红是每亩地850元,这已经是仁发合作社连续第五年给农民分红了。

7条承诺,农民吃下“定心丸”

一直以来,李凤玉都是村里的能人,38年前,他驾驶的是当时最先进的东方红拖拉机,“我们一个村,2000多口人,选出我们3、4个人当拖拉机手,那时候特别自豪。”但是渐渐地李凤玉感觉到了这种拖拉机的不足,“往前一走,车就冒烟了,我们的车马力太小,什么时候能有300~400马力的车,我们土地的潜力才能挖掘出来。”从那时开始,李凤玉就有了一个想法,“只有大机械作业,才能把劳动力解放出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大农机的出现,再次点燃了李凤玉一直以来怀揣的梦想。2009年,李凤玉与56户农民共同出资850万元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大型农机具,为了发挥大型机械的作用,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带地入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机械化种植。

2010年春,合作社从农民手中以240元/亩的价格,租赁了1100亩土地种植大豆。由于租赁的是一家一户土地,不能连片种植,大机械发挥不了作用,秋后收支持平,当年大机械实现代耕收入100万元,纯收入仅有13万元。如果机器折旧费计算入内,当年就亏损187万元,部分成员产生了退社的心理。2011年春,合作社公布了“七条承诺”,广纳农民带地入社:提高土地入社保底金价格,每亩350元作为保底分红,吸引农民带地入社;入社成员不分先后,权利和义务平等,年终盈余按入社资金同等比例分红;国家补贴资金产生的盈余按成员平均分配;贫困成员可将本户入社土地保底金全额付息借回;入社成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粮食综合补贴;重大决策事项实行一人一票,不按投资额表决;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免除农民后顾之忧。

合作社的决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响应。不到一周时间就有307户农民带土地入社,合作社连片规模经营土地1.5万亩,其中,种植马铃薯2000亩,玉米1.3万亩,当年就实现大垄玉米单产614公斤,订单马铃薯单产2353公斤,纯效益1248.8万元。合作社从而实现了既代耕作业又直接规模经营土地的重大转变。入社成员越来越多,为使一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种植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来,帮助他们拓宽致富门路,每年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合作社专门成立了入社农民劳务输出工作站,并先后在北京、天津、大连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外阜基地13个,帮助转移劳动力2639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务合同,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5项民主,社员自己“做主人”

为了充分发扬民主,让入社的农民真正说了算,李凤玉不断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合作社管理,促进合作社增效、农民增收,积极促成了合作社制定5条民主制度:一是民主选举成员代表,李凤玉带领的合作社始终坚持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在代表的选举上,不分成员居住地点,每31~34户自愿推荐1名代表,在合作社代表着每个成员的利益,同时,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二是完善民主决策程序,自2011年合作社运行以来,凡是合作社的重大事项,都由理事会拿“点子”,提交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表决时执行一户一票制,不按股权表决;三是认真监督,一经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事项,监事会、理事会成员、成员代表以及成员本人适时开展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四是财务定期公开,为确保资产不流失、成员得实惠,合作社每收入一分钱和每花一分钱,全体成员人人有份,因此合作社的财务收支情况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在阳光下操作,并坚持每季最后一个月的25日为合作社财务定期公开日,全面公开收支情况,接受民主监督,让每一位成员心里都揣一本明白账,成员能够时刻关注合作社的发展,也愿意带地入社,合作社就越有生命力;五是实行单车核算,创造更大效益,理事会招聘机务经理,机务经理招聘驾驶员,划分农机作业区,每台机具承包到驾驶员,统一供油,统一保养,确定年单车作业量、用油量、修理费等硬性指标,签订奖惩责任状,严格考核,满奖满罚,兑现奖惩。仅2013年,合作社完成作业面积41.6万亩,纯效益148.25万元。每名驾驶员年均工资4.5万元,充分调动了驾驶员的积极性,也便于合作社农机具的标准化管理。

922元/亩,分红刷出“新纪录”

在仁发合作社,1个人能管理1600亩土地,同样亩数的土地一般需要300个人才能管得过来,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大量农民从繁重的生产中解脱了出来,“我们的农民20%在家种地,80%以上走上市场,在家种地的农民懂科学,既懂科学又懂市场,这才是我们现代化的新农民。”李凤玉介绍道。

合作社在分配机制上实现了由“一保二次分红”机制到取消土地保底金、依法分配的彻底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余共享、风险共担”。2011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2763.7万元,总盈利1342.2万元;2012年,合作社土地经营面积达到30128.4亩,总收入5594万元,总盈余2758.6万元;2013年初,由于农民在合作社真正得到了实惠,在大多数成员的建议下,取消了土地保底金的做法,将带地入社的土地视为交易量,土地分红占年度总盈余的74%,总收入10596万元,总盈余5328.9万元,入社农民分红922元/亩,比当地非入社农民亩均增收600元以上。为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三年间合作社累计提取公积金2801万元,公积金的高回报,既增加了成员经济收入,又增强了合作社发展实力。“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经营土地面积已经达到54000亩,4年间,最高的时候每亩地分红922元。”李凤玉自豪地说。

经过6年多运营,合作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入社农民发展到现在的2638户,由过去仁发村流转扩展到本乡、本县直至克东县的37个自然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由过去的1100亩增加到5.4万亩,入社农民亩均收益由2011年的510元提高到2013年的922元。合作社现有管理人员32名,固定资产3789万元,拥有马铃薯组培楼1800平方米,仓储窖4000平方米,日生产500吨玉米烘干塔1座,仓储库1200平方米,大型机械113台套,辐射作业面积50万亩。

自2011年起,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克山县“优秀农机专业合作社、先进农业合作社标兵和土地规模经营先进村”称号,齐齐哈尔市“十强现代农机合作社”、“市级规范化合作社”、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届劳动模范大会“先进集体”,“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合作社首创的引导农民带地入社的“仁发模式”,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李凤玉先后被评为“克山县第16届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2011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大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雷沃杯2012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业部也授予他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大户”、“2014年首届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等荣誉。时值隆冬,忙碌了一年的黑土地恢复了宁静,这片土地上的人却依旧忙碌着,沉睡在白雪之下的传奇也将会继续书写。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猜你喜欢
入社盈余黑龙江省
浅论九三学社组织开展入社谈话的方法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通往宗教人的神圣死亡路
——浅评《入社礼的仪式与象征:关于生与再生的秘仪》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寿光10万农户“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