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黑暗边缘

2015-12-14 11:16谷立立
出版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幸存者阿富汗

谷立立

作为“帝国的最后一场战争”,阿富汗战争影响了苏联和一代人的命运

[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高莽 译

九州出版社

定价:36.80元

1978年,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年满30岁,正着手创作一本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书《战争中没有女性》。同样,在这一年,苏联国内正酝酿着一次针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次年年底,苏军入侵阿富汗,正式拉开了阿富汗战争的大幕。不久,战局陷入胶着,双方僵持不下。直到1989年苏联政府宣布从阿富汗撤军,方才告终。10年间,苏联为了打击阿富汗政府陆续派出10万士兵,最后回到家乡的不足5万。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过是些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还没来得及享受美好的青春,就被绞肉机绞成了一堆“碎肉”。

在此背景下,就有了《锌皮娃娃兵》一书的问世。总体而言,这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倒不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字有多艰涩,而是书中密集的愤怒与连篇累牍的悲伤,着实让人胆战心惊。阿列克谢耶维奇应该还记得一位幸存者的独白。他告诉她,子弹射进人体时,就像是山间的溪水流过身体,“这声音你忘不掉,也不会和任何别的声音混淆”。这位匿名的士兵被击中头部,部分脑浆被取出,从此失去了嗅觉。诸如花花草草、蜂蜜糖果等世间最为甜美的一切,一夜之间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这不过是《锌皮娃娃兵》所有“故事”里的千万分之一(如果你非要把它当作“故事”的话),更多更惨烈的部分则被一口锌皮棺材掩饰住了。

如果世间真有地狱,那么《锌皮娃娃兵》就是地狱之门了。莎士比亚说,人世间的悲痛有千百种反映。在这里,悲痛无疑有成千上万种变化,仿佛多声部的合唱,从不同侧面反思战争,也构成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写作”:伤者的呻吟、幸存者的恐惧、母亲的呼喊、愤怒的咆哮、欲哭无泪的凝噎。仿佛只要打开书页,就一脚踏进了万劫不复的人间地狱:失去儿子的母亲用枯瘦的手指紧紧抓着薄薄的锌皮棺材,里面装着她面目难辨的儿子;士兵喃喃自语,告诉你他最好的朋友如何在他眼皮底下由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堆东拼西凑的骨头;他又是如何冒着冷枪从血淋淋的沙地上用塑料布草草收拾起死者遗骸;失去父亲的小女孩大哭着央求妈妈把“爸爸”(其实是照片)从墙上摘下来,“我要跟爸爸一起玩”……

不必怀疑上述“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是讲故事的高手(虽然在喀布尔,记者和作家都被视为是“编故事的人”)。她眼里的战争从来不是亮闪闪的勋章,不是单枪匹马救世界的梦幻,而是血流成河,是死亡和人性的泯灭。那么,且让我们忘记她的记者身份,她丝毫无愧于“作家”的称号。毕竟,站在黑暗的边缘书写黑暗,不只是新闻的功用,也是作家的责任——即便当代作家大多忘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

黑暗给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不仅是穿透黑暗的眼睛,也是追求光明的力量。至少,我们在她笔下看不到用力过猛的抒情,只有满腔的愤怒和冷冷的目光。与她的所有作品一样,《锌皮娃娃兵》也有一个沉甸甸的开篇。不仅如此,这种沉重更压在她心头,就像是一种责任,促使她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幸存者与幸存者之间,不逼出真相誓不罢休。如此,认真的态度决定了她有一只认真的笔。哪怕是在25年后的今天,我们看《锌皮娃娃兵》仍然能看到一个较真的写作者正在卖力地从由诋毁、攻击、谩骂、威胁、谎言、谣传,以及当事人刻意的回避等等编织而成的战争迷雾中,寻找抵达真理的唯一线索。

毋庸置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每一本书都可以被冠之以“痛苦之书”和“真相之书”的称谓。在漫长的采访过程中,她曾不止一次地假想:若干年后,战争的发生地是否还有人记得当时的情景?他们每一个人会如何熬过那段艰难岁月幸存下来?她甚至质疑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它究竟存在于官方钦定的历史读本,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野史?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她从来不懂怎样快乐地写作,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悦目风景和赏心乐事。不管是《锌皮娃娃兵》,还是《战争中没有女性》,或者《切尔诺贝利之声》,她的书里装满了真实人物的独白,文字太过悲伤,总以血淋淋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讲述他们的遭遇:如何不明真相地参战,如何眼见着身边的人(朋友、情人、亲人)一个个无声地倒下。

当然,不是谁都有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胆量和勇气,也不是谁都能有像她一样的“传奇”经历。可以肯定的是,新闻、档案、小说,乃至于回忆,都可以撒谎,唯独阿列克谢耶维奇不会。因为在她的字典里,永远容不下“谎言”二字。不可否认,《锌皮娃娃兵》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她骄傲地告诉天下人:看,这就是真相。真相就是,你本来是个依偎在妈妈身边的快乐男孩,但一个荒谬的时代、一场“错误”的战争、一个荒唐的政府,让本应健康成长的你成了牺牲品。从此,这个男孩和许多男孩一样,被蒙着眼睛带到枪林弹雨的阿富汗荒漠。这时候,他们告诉你,不要哭,因为从今往后你就是一个男人了。

但是,别急,来听听阿列克谢耶维奇怎么说的。她说,孩子“你们要学会动脑子,免得又被造就成一批新的糊涂虫、一批小锡兵”。也许,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写作:简单、直接、有力,却不失应有的犀利与锋芒。正如瑞典文学院的评语所说,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了“我们时代的痛苦和勇气”。也因此,她和俄罗斯的文学前辈骄傲地站在了一起。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10月8日,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一鸣惊人,摘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复调式的写作堪称纪念我们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一座丰碑。

阿列克谢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父亲为白俄罗斯人,母亲为乌克兰人。她曾经是一名记者,擅长用当事人访谈形式创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作品有《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之声》等。

在《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忠实记录了亲历阿富汗战争的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9年,高莽将这部作品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并畅销。与阿列克谢耶维奇有一面之缘的高莽评价道:她自己没经历过战争,通过采访真实还原战争中的小细节,写出了最真实的战争。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2013年授予她协会和平奖,称“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

猜你喜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幸存者阿富汗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Е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ДИНАМИКИСИЛРЕЗАНИЯПРИ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МФРЕЗЕРОВАНИИС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РАЗРЫВНЫХФҮНКЦИЙ
《幸存者回忆录》:一部自由女性的成长蜕变史
正装店幸存者
阿自杀袭击频发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