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5-12-15 11:06周晓蓉黄金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

周晓蓉++黄金泉

摘要:本文紧密围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问题,梳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特征,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通过国际化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环境、合作交流模式等内容的创新,提出符合我国研究生培养实际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01-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心。研究生培养作为精英式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必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一、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现状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高校先后开展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工作,初步确立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将我国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定位于“国际化”、“国际性”。但是,有些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意识停滞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其具体目标和途径不清晰,或者没有可以有效保障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目标实现的措施和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传统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方式通常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即招收少量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邀请少量国外教授专家来校讲学、选派少量研究生出国培养。这种方式由于费用高、受众少,只能是“贵族式”的教育,同时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自身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较难具有自己的特色。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中还没有细化,未来研究生应具备的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科研能力还未纳入其中。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来看,教育制度特别是精英教育制度的主体还是传统的教学体制,不能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制度接轨,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也非常不足。

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全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理念、教育模式和方式以及培养机制和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实现从人才培养理念到实践的重大转变,积极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

1.创新培养目标理念。①长久以来高校传统的二维素质培养目标,着重于提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强与重实践能力,而随着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提升,未来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还需要研究生具备国际化能力与文化素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从国际学术视野、国际学术思维、国际学术交流等国际化能力的多元内涵出发,达到“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水平。通过各类平台建设、课程、学术交流强化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培养。②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广泛深入,国际化能力应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殊能力。我国精英教育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大众化的国际化教育,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势在必行。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应面向绝大多数的研究生,使得研究生不必走出国门,在学校就能接受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实现了国际资源的本土固化和国际化教育的规模发展。即可不受各类国际化培养条件限制,通过构建与国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接轨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采用先进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与方式,通过实施国际化教育,不仅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还有利于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应从低层次上升到高水平。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应向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科研机构看齐,立足国内,接轨国际,设计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即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而不是局限在双语教学的低层次模式。同时,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机制,确保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使培养出的研究生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满足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实现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规模发展。

2.创新国际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①我们要立足本校,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世界前沿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研究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国际前沿课等课程类型。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教学内容,精选研究生国际化教材。各课程选用的教材,应有针对性的选择近五年出版或再版的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或者选择英文专著部分的章节,同时课程内容设计系统、深入,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与国际接轨。②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全英文教材的中英文授课、全英文作业、全英文考试等模式,提高研究生在专业学科知识中英文阅读、写作、理解、运用的能力。通过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系统授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国内外教授联合授课、中外研究生合班授课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掌握世界最新发展动态,推动了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融合交流,增加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提高了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3.合作交流模式的多元化。①与国内跨国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与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跨国公司实践,接受企业多元文化的培养和锻炼,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②建设国际化导师队伍,实现指导方式多样化,建立国内外教授联合培养的模式。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不能局限于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还应将论文研究、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融入其中。学校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科研合作项目,使研究内容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同时聘请国外教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和科研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邀请国外教授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多样性的国际化教学模式,使得研究生在国内就能受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似的教育,能够跟踪国外最新发展动态、接受最新知识,快速与国际接轨,也使得培养出的研究生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竞争,得到国际认同。

4.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推进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①优化整体宏观教育制度环境,保证国际化教育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得以顺利有效的推进发展,离不开我国整体教育宏观制度、环境的支持与保障。首先,国家要逐步制定和完善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各项政策,在体制、人力、物力上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持续支持,保证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强化研究生质量管理、优化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重视研究生培养在学术上的国际水准和学位上的国际质量,加快研究生学位和学分互认制度与国际接轨,邀请国外专家公开评估,逐步开展国际间的评估合作,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直面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国际市场考验,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和竞争力。②建立制度机制,确保国际化教育有序开展。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相通的规章制度、条例和秩序。在研究生教育的机构设置与权利分配上,也要逐步引进国际一流名校权责明晰的成熟运作机制,明确学校和学院等各个培养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投入上,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学科以及研究生国际交流等进行投入,确保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高质量开展。通过各种国际交流途径,如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短期访学、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世界公民。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各项培养机制时,要完善与加强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国际化课程设计、内容、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优秀的国际化课程进行奖励;对国际化培养、学科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在建设经费、项目资助、联合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予以奖励,引导和鼓励更多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工作中,使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高效快速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可持续开展,不仅关系到一个大学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在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态势的背景下,不断探索、创新、深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了解学科前沿和真正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才能培育出具有全球观念和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负有责任心的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夏品奇,江驹,王严.创新理念 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2]沈以赴,夏品奇.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3]张文格,袁本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李刚,田雪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5]赵睿.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1).

[6]周满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向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