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冗思的研究综述

2015-12-15 20:55孔鲁亚罗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孔鲁亚++罗丹

摘要:愤怒冗思是冗思中的一种,指个体沉浸在愤怒情绪中,并无意识地回忆起以往气愤的经历、反复思考愤怒的起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本文旨在理清愤怒冗思的概念,总结国内外关于愤怒和愤怒冗思关系的研究,探讨国内外的研究差异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冗思;愤怒情绪;愤怒冗思;抑郁冗思;应激冗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7-02

冗思是指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包括这个情绪状态的起因、结果和症状),反复思虑,过分关注,而不是去关注如何避免这些状况的出现。研究学者根据冗思引发的不同的情绪反应,将冗思分为抑郁冗思、愤怒冗思、应激冗思等。其中,愤怒冗思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最早是由Sukhodolsky提出的,他认为愤怒冗思是个体沉浸在愤怒情绪中,并无意识地回忆起以往气愤的经历,反复思考愤怒的起因以及可能的后果。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愤怒冗思与愤怒的关系研究。从大量的研究结果上看,愤怒冗思可以加剧愤怒情绪,而愤怒又可以导致身心健康的下降、人际关系的破坏,甚至严重社会问题的发生。

一、定义

1.冗思。冗思是指反复地思考负性情绪的原因、结果及症状,是存在人的内部的一种认知因素,在很多研究中也被称为反刍思维。冗思最初是由Nolen-Hoeksema提出的,将其视为一种反应风格,即冗思反应,最初是作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因素提出的。她认为冗思反应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遇到痛苦情绪时反复思考情绪本身、产生情绪的原因和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而不进行积极的问题解决。这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会引发和加重抑郁情绪。这种冗思思维就是抑郁冗思。又有研究者提出应激冗思(Stress rumination RSV),即应激事件出现后反复思考应激事件本身、出现的原因、过程及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而不去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应激事件。在各种不良情绪中,愤怒情绪会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愤怒冗思。

2.愤怒冗思。2001年,Sukhodolsky首先提出愤怒冗思的概念。他认为愤怒冗思是个体沉浸在愤怒情绪中,并无意识地回忆起以往气愤的经历,反复思考愤怒的起因以及可能的后果。冗思是众多愤怒现象论中相对独立的成分。如果愤怒被视为一种情绪,那么冗思可以定义为反复思考这种情绪。愤怒冗思有不好的影响,导致个体无法确定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无法刺激个体根据计划调整自己的行动,当个体沉浸在这种冗思思维中时,就无法发挥社交功能。

二、愤怒冗思的测量

Sukhodolsky编制和修订了愤怒冗思量表(anger rumination scale),修订后的愤怒冗思量表包含19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方式,将量表划分为4个维度:事后愤怒想法(angry after-thoughts)、报复的想法(thought)、愤怒的记忆(angry memories)和对原因的理解(understanding of causes)。其中事后的愤怒想法(angry after thoughts)指愤怒事件发生后,个体不断地回忆愤怒事件,包含6个条目,例如:“当争论结束后,我还会在脑子里继续想象与这个人争辩”。报复的想法包含4个条目,例如:“当冲突结束后,我长期存在报复的幻想”。愤怒的记忆指发生愤怒事件之后,个体回忆以往经历的愤怒事件,包含5个条目,例如:“我反复去想以前愤怒的经历”。对原因的理解(understanding of causes),指发生愤怒事件后个体分析愤怒事件以找到其发生的原因,包含4个项目,例如:“当某人惹了我,我会一直想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该量表诸多研究中信效度较好。在很多研究中,也使用访谈法测量愤怒冗思。让被试者回忆最近的愤怒事件,并询问他们是否无法忘记并经常回忆这件事情,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冗思的程度及无法控制性这两个维度上1~9级评分。

三、愤怒和愤怒冗思的关系

愤怒情绪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其原发形式常和攻击行为相联系。很多研究认为愤怒的处理方式包括3类:内向怒、外向怒和愤怒控制。愤怒冗思还阐释愤怒被压抑之后的状态,所以“内向怒”可以看作是情绪活动,而愤怒冗思可以看作是认知活动。很多关于对事实、回忆和想象的愤怒事件的冗思研究都表明:冗思可以加剧愤怒。1998年,Rusting和Nolen-Hoeksema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了一项研究,表明冗思可以加剧愤怒,而分心却可以缓和愤怒情绪。2008年Ray、Wilhelm和Gross同样也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相比重新评估,冗思导致更多的愤怒体验,更多的认知固着。2007年Weber和Wiedig-Allison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很多文献研究了愤怒冗思和愤怒的具体关系,但是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2011年Thomas F.Denson以12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被试者分为4组:冗思组(n=31)、重新评估组(n=30)、分心组(n=30)、自发管理组(n=30),先让被试者回忆愤怒事件,然后给予4种不同的干预,运用方差分析得出结果:(1)冗思组的被试者比重新评估组的被试者应用更多的愤怒词语(p=.08);(2)在接下来的试验中,冗思组的愤怒情绪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t(29)=0.68,p=.51,d=.12,这表明愤怒冗思维持着被试者的愤怒情绪。但是目前只有这样一个研究有这样的结果。这两种不同的结果也许正启迪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研究冗思。

四、展望

在回顾了上述的实证研究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愤怒情绪和冗思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一方面说明愤怒情绪和冗思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显示出愤怒冗思对愤怒情绪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构和模式,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已有的研究大多是横断面上的研究,而纵向研究几乎没有,未来的研究需要增加对愤怒情绪和冗思的纵向研究,以此来研究二者内部的因果关系。(2)已有的研究基本上只是愤怒情绪和冗思的相关关系,却没有研究愤怒冗思是否随着引导愤怒冗思的敌意目标而变化。这可能会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3)在我国,还没有对愤怒冗思这一领域的研究,因此,我们应当开展类似的研究。但是,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愤怒冗思势必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开展研究时,应该充分考虑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再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来水木,韩秀.国外反刍思维研究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9,(15):90-96.

[2]Nolen-Hoek sem a S Stice E,Wade E,B oho n C.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rumination and bulimic,substance abuse,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female adolescent 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7,116(1):198-207.

[3]Kim J J,Diamond D M.The stressed hippocampus,synaptic plasticity and lost memories.Nature Review[J].Neurosci,2002,(3):453-462.

[4]Spielberger.C.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2:Professional manual[M].Luts,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1999.

[5]Spielberger,C.D,Johnson,E.H,Russell,S.F,et a1.Th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anger: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Anger Expression Scale J]In M.A.Chesney&R.H.Rosenman(Eds.),Anger and hostility in cardiovascular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M].Washington,DC:Hemisphere,1985:5-30.

[6]Rusting,C.L.,& Nolen-Hoeksema,S.Regulating responses to anger:Effects of rumination and distraction on angry moo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790-803.

[7]Ray R,Wilhelm FH,Gross JJ.All in the mind's eye?Anger rumination and reappraisa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4(1):133-145.

[8]Weber H,& Wiedig-Allison M.Sex differences in anger-related behaviour:Comparing expectancies to actual behaviour[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7,(21):1669-1698.

[9]Thomas F.Denson,Michelle L.Moulds & Jessica R.Grisham.The Effects of Analytical Rumination,Reappraisal,and Distraction on Anger Experience[J].Behavior Therapy,2011,(10):1016.

[10]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0-161.

[11]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M].第二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8-119.

[12]陈翠.大学生愤怒情绪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3]邹涛,姚树桥.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14]郭素然,伍新春.大学生反刍行为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影响——以孤独感和情绪智力为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32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