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行知的道德观与金钱观及其启示

2015-12-15 21:00庄晓华章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关键词:金钱观道德观陶行知

庄晓华 章洁

摘要: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是人格的基础,并且认为个人私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培养现代公民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私德开始。陶行知对金钱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很有意义。陶行知的道德观与金钱观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关键词:陶行知;道德观;金钱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95-02

一、陶行知的道德观及对加强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他提出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特别指出“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关于学问与道德的关系,陶行知也有非常准确的认识。他在《每天四问》演讲中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这种认识对于加强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现在高级知识分子犯罪、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可以说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大学教育中知识学习与道德培养相互分离的原因。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还不够,特别是教育理念、方法、措施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师德示范作用弱化,德育职责欠缺,师生关系日渐疏远,影响了教师对学生人格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引导。正如陶行知在《大学教育的二大要素》一文中指出大学教育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先生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这事关“情操”,既体现教师的高尚情操,又影响学生的情操养成。陶行知非常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职责,他强调“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导,广大高校教师也应该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奉献精神,努力实现“真教育”,而“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甚至指出“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种引导包括学问与修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而要完成此根本任务广大教师是最主要的责任者,也是最直接的责任者。2011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6条,其中“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这3条就是对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加强学生德育的明确要求,大学的领导者要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以“高尚师德”引导学生道德养成是加强大学生德育的必由之路。

陶行知强调“私德为立身之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就是陶行知讲的“私德”。陶行知在《每天四问》中指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陶行知还把廉洁同爱国联系在一起,他说:“要晓得一个人爱国不爱国,只需看他对于公有财产之态度,只需看他对于公有财产有没有不愿取之精神。”廉洁是私德的核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道德规范。大学是青年人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都意义重大。近年来,贪污腐败不仅有“59岁现象”,还有“35岁现象”,一批年轻有为的35岁以下的干部(涵盖政府、企事业单位)因职务犯罪而被判刑,其中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因此,廉洁校园建设,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也是重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有廉洁自律以及警示教育方面的内容。

二、陶行知的金钱观及对开展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启示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金钱观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什么样的金钱观能折射出什么样的人生观。一个有信仰、有崇高追求的人一定会把金钱看得很轻,因为他的事业、他的追求比金钱更有价值。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了教育救国,为了民主自由,拒绝高官厚禄,而且慷慨助学,甘于清贫。

对于金钱,陶行知先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拜金而不拜己,乃是万恶之源”、“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严”。他还在《克虏伯之金钱观》中提出了自己对金钱的认识,即“我们别把钱看得太大了,因为钱之上还有比钱大的事;也别把钱看得太小了,因为钱是用来做大事的。”在《我们的信条》中,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在《我之学校观》中,他强调“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他还在《一文钱》的诗歌中他写道“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将汗来比钱,花钱容易流汗难!”特别是在《尊重公有财产》一文中,他强调要“划分公私界限”,“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些关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的思想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其中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让少数大学生混淆价值、迷失自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工作看‘钱途”,这些说法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不少大学生的认可,不少大学生还在生活消费方面相互攀比,交友嫌贫爱富,有极少数大学生为了追求金钱而误入歧途甚至以身试法,如进入传销组织、盗窃他人财物等。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不能与同学们正常交往,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现象都是某些大学生的金钱观出现了问题所造成的。其根源主要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金钱的作用日益强大,同时又受到资产阶级金钱观的影响。资产阶级鼓吹“金钱至上”和“金钱万能”,导致部分人一切向钱看,只要能获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为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幸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行知的“金钱观”对开展大学生的“金钱观”教育有不少启示,概况起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的看待金钱,不要成为金钱的奴役。正如陶行知所讲“别把钱看得太大了,因为钱之上还有比钱大的事;也别把钱看得太小了,因为钱是用来做大事的。”在金钱面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金钱诱惑、牵引,而是冷静、理智的对待金钱,将金钱视为一种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和途径,即金钱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服务。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陶行知先生说过,“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如亲情、友情、爱情、信任、尊敬等,对人最重要的反而是金钱无法换来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霍华德金森发表的《幸福的密码》认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才能是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密码。要教育学生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金钱能换来的,让他们认识到事业的成功、婚姻的幸福都不能依赖金钱。

二是要教育大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金钱,即发挥自身的智力、体力等来获得合理、合法的报酬。如陶行知先生所教导的,要自力更生,要发挥“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来创造自己的生活,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靠花父母的钱来攀比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特别是现在有不少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他们的金钱支持比较大,在这些学生中出现了一些被社会所不屑的所谓“富二代”和毕业不就业的“啃老族”,这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对此,大学不仅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针对性教育,还要加强与其家庭的沟通交流,形成家校合力,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职业理想和人生志向。此外,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教育大学生做到陶行知所教导的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三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即陶行知所说的最高尚的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所作的题为《自勉并勉同志》的诗,讲的就是每个人应该有大志向,应该有可以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陶行知特别指出“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他强调“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金钱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金钱并不等于幸福,因为人类不能没有精神生活。追寻自己的中国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都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是陶行知先生所讲的“用钱买不来的东西”,也是最有意义的。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要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中。

三、结语

陶行知强调教育要“教、学、做合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也需要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要积极探索以志愿服务为主要载体的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而学习杰出人物的先进思想和高尚品德则是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善卿,等.生活德育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慧群.试论陶行知的价值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9-15.

猜你喜欢
金钱观道德观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一名小学生的金钱观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