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籍媒体人羊年心愿连连看

2015-12-16 07:51李艺雯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2期
关键词:萨沙德文中国日报

文/李艺雯

在华外籍媒体人羊年心愿连连看

文/李艺雯

在《中国日报》的办公室,拉维(右一)与自己的同事交流报道选题

与更多人分享我的故事——中央电视台“洋主播”艾德文

艾德文·马厄,一个让一代学英语的中国年轻人感叹“我是看着你的新闻长大的”洋主播。从刚来中国时,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到如今日常生活对话都能应付自如;从对中国的一无所知——以为中国还是30多年前那个天是灰蒙蒙的、人们都穿清一色中山装的中国,压根儿就不想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到现在走遍了中国许许多多地方,饱览中国秀丽山水,从而爱上中国这个国度。时光荏苒,一转眼艾德文已经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十多年,谁能想到他刚来中国的时候只打算待6个月!正如艾德文在他的新书——《找得着北》中所说,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作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首位外籍新闻主播,艾德文来中国之前是墨尔本家喻户晓的脱口秀主持人和天气预报员,已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从事播音工作长达20多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50多年的记者和播音主持经验。2007年艾德文荣获了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2009年,他被邀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庆典活动,和其他25位外国人一起乘坐花车。2012年他被中国政府授予永久居住权的绿卡,拿到这样“中国绿卡”的外国专家屈指可数。

工作之余,艾德文开始在英文《中国日报》上撰写一系列文章,介绍他的中国经历和感受。2007年,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名曰《找不着北——CCTV洋主播的中国故事》。当时的销量十分可观。2015年,艾德文的双语新书《找得着北》正式出版,书中记录了艾德文在中国十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从“为什么来中国”到“着陆北京”,从“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全新的开始”到“温总理——‘很高兴见到你。’”,从“用中文交流”到“民以食为天”。

“在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飞速的发展意味着在这里生活永远不会无聊。” 在书中,艾德文和读者分享了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不乏在电视直播过程中发生的一桩桩、让人忍俊不禁的波折和意外,以及镜头前后节目主持人身上发生的趣事。“2015年,我的新年愿望是通过这本书和更多人分享我的故事。”把北京当成自己家的艾德文对环境问题也十分关注,“像我身边的中国朋友和同事一样,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北京的天更蓝,环境能更好。我很欣喜地看到一些公司正在转型以便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开始优先制定更为健全的环保措施。”

想去三亚打高尔夫球——《中国日报》海外版编辑中心执行主编拉维

“作为新闻从业者,来到中国是目睹中国崛起的绝佳机遇。”“准确、平衡、公正,永远是我们新闻背后的价值观。”来自印度的拉维·善卡·纳若斯姆汉先生是资深的新闻工作者,2002年6月加入中国日报社, 12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拉维成了《中国日报》创刊以来受聘时间最长的外籍雇员,现任中国日报社海外版编辑中心执行主编。

把更全面、更多彩的中国故事告诉世界,这是拉维工作热情不竭的源泉。“我在各行各业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一切,想知道中国是如何修建高铁、大桥和高速公路的,欧洲的年轻人则想从中国寻找商机。”

“其实,这儿的工作和我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每天策划和编辑稿件,享受着新闻人的乐趣和自由,十分惬意和自在。”他补充道,“不仅如此,中国日报社还很温暖、很有人情味。”独在异乡的他,常常被中国同事邀请到家中做客。“他们待我就如家人一般。”拉维感动地说。

12年的倾情投入,拉维对《中国日报》的感情越来越深。2013年,拉维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华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他说:“在这儿工作,让我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和外籍雇员。我想,这种归属感和参与的快乐,就是中国日报社和中国的魅力所在。”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能有机会去海南三亚打高尔夫球,我没去过那里,听说那里的球场很好,我和朋友们跃跃欲试。”

想写一手好书法 说一口好中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部专家马西莫

“初秋明月当空照,桦下孤影羽扇摇。漫天寂静星似海,一瀑相似如心潮。忽然暖夜轻风到,枫叶如泉似萧萧。天宽地间唯自己,回眸故土万里遥。索性初心未变老,行者无疆在天朝。”马西莫,这个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部的记者,在迎春招待会上,用一首原创的中文诗朗诵,带来了一股意大利文人墨客的儒雅之风。“这首诗我是先用意大利语写的,然后又用中文写了一遍,最后让我的中国朋友帮我润色了一下。”

马西莫毕业于罗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意大利做了几份工作,但完全和中国以及中文无关。“这和我的心愿背道而驰,所以我一定要来到中国才行。”初到中国时,马西莫在学校教意大利语,同时是一名自由翻译者。后来他申请了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我向国际广播电台递交了我的简历,经过几个月漫长的等待,现在我终于成为了一名记者,我想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我热爱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我想好好学习中文,这是我来中国工作的根本原因。”在采访中,马西莫能说中文就用中文表达自己,实在不会说的字词才用英文来讲。“我特别痴迷中国的书法,行云流水一般,简直太美了。”当被问到自己的书法水平时,马西莫谦虚道:“我的水平一般一般,我比较喜欢欧体,因为颜体不太符合我的性格。2015年我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师从一个好老师,把书法好好练起来。”

我想有个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克兰语部专家萨沙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媒体聚焦北京。23岁的萨沙随乌克兰电台来到北京工作。回国后,亲历奥运盛事的他依然有难舍的中国情怀,恰好这时,之前的同事向他发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邀请,“为什么不呢?”萨沙欣然应允,带着妻子来到北京。

从那时起,萨沙就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克兰语部的一名记者。“我们有网站和广播节目,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向乌克兰介绍中国的美食美景新鲜事。同时我们会去中国不同的省份和城市,报道那里不同的风土人情,让乌克兰人民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谈到自己的工作,萨沙兴致勃勃,“我们采访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乌克兰人,有商人有艺术家,我很欣喜地看到这些年来中国发展自己事业的乌克兰人越来越多。”

谈起羊年心愿,萨沙一脸期待:“首先,在工作中,我希望国际广播电台的乌克兰语网站能获得更大的点阅和关注。在生活中,”萨沙顿了顿,颇为神秘,“我希望在中国生个娃,我希望这个心愿可以在羊年实现。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我都喜欢,希望能和我的爱人一起在新年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猜你喜欢
萨沙德文中国日报
漫画
徐德文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萨沙的星星
我们的树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野性的面目
奇怪的书
小路上的画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