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时代对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2015-12-17 09:16孙缘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业智慧

孙缘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智慧旅游”时代对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孙缘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和信息业融合的产物,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加强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整体的服务水准,从而增强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高校肩负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担,智慧旅游归根结底是人的智慧,其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的培养,这为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更为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改革动力。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智慧旅游

随着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旅游过程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游客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时刻掌控旅途信息成为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这些新动态、新趋势都彰显了智慧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2014年旅游业的主题是智慧旅游年,掀起了一批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浪潮,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也为旅游人才培养指明新的改革方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紧随时代需求,转变培养理念,提高旅游人才的适用性。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产生于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是旅游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智慧旅游本质是指在旅游业中运用前沿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作为载体,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做到及时调整工作和计划,实现对旅游相关信息的智能感知和有效利用。从内涵来看,智慧旅游能够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管理及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从外延来看,智慧旅游起到了核心力的磁性作用,推动了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协调了旅游者、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及政府间的关系。借助智慧旅游,游客可以获取旅游线路信息、门票预订、随时随地进行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等服务;旅游目的地居民借助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享受交通、休闲等系统信息共享的便利;旅游企业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可以获得游客满意度、行业经营数据统计等价值;政府通过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可以对旅游行业进行市场监督,提高旅游信息利用率,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因此,智慧旅游带来了旅游业的全新变革,也彰显了强烈的市场需求。

二、智慧旅游与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一些试点景区已经陆续安装电子导航系统,同时发展智慧旅游企业及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同样需要一批旅游人才。智慧旅游归根结底是人的智慧,其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的培养,这为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提供改革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智慧旅游是新兴产业,势必对高校旅游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挑战,对高校培养智慧旅游人才有新的要求。

(一)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层次结构。截止2012年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共计57.62万人,比上年减少3.93%。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00%,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7.24%,专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1.77%。然而,从国家经济增长的角度讲,旅游业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急需大量旅游类人才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国内旅游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缺口达200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此外,从旅游业自身发展趋势方面看,随着邮轮旅游、在线旅游、高端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出现,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错位的矛盾更加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旅游专业目前的课程主要是针对传统旅游需求进行设置,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晰的问题,专业方向过于宽泛,致使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能对接,无法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因此,把握旅游行业动态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人才,是高校旅游类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旅游对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从“智慧旅游”提出至今,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已有四年历程,在这期间共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还有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正在不断完善中。但是智慧旅游不是简单的旅游信息数字化,它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集合,要求旅游人才能够利用这些新技术对旅游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处理及交换(见图1),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的集约化,这不仅是对旅游业的深层次变革,也是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智慧旅游发展急需两种人才:一种是精通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另一种是既懂技术又有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根据时代需要,提高旅游人才的适用性。

图1:智能旅游人才能力要求的金字塔模型

1.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旅游人才。智慧旅游虽然是旅游业和信息业融合的产物,但并不是简单的旅游信息数字化,它是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一体的新兴产业。在e时代,旅游信息获取、共享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培养的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具备旅游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化的专业知识。如熟悉物联网技术这种“线上线下旅游”一条龙服务流程,学会运用“以旅游者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如旅游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

2.具备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力的旅游人才。随着散客旅游群体数量的增加及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催生了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换言之,智慧旅游体现的正是以旅游者为中心,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品质、高满意度的服务智慧。据统计,2012年,国内游客中,独自出游比重为39.4%;2~3人结伴出游的占46.1%,4人及以上仅占1.45%。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散客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更加便利、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便要求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能够根据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及游客提供的大量信息,对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3.具备运用数字化新媒体设备能力的旅游人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数字化新媒体主要通过博客、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播客等媒介进行个性化旅游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海量性等特征。同时,信息时代助推了游客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聚集了广大使用智能化的用户群体。借助新媒体设备发展旅游业,不仅迎合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还扩大了旅游业的客源市场规模,因此,在智慧旅游时代,了解和学会运用数字化新媒体设备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也是当前旅游人才必备能力之一。

4.具有智慧服务素质的旅游人才。在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公共平台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是线上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这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智慧的服务理念,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流程,还要时刻关注游客的个性化需要,展现服务的智慧。信息时代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游客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一旦遇到游客投诉,双方沟通不畅,将会使不利信息产生鲶鱼效应,这也违背了智慧旅游的初衷。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思考型的智慧技能人才。

三、智慧旅游时代下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积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发展智慧旅游的前提下,应依据旅游行业对智能旅游人才的需求,研究出一套现代化信息设备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强化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智能旅游所需旅游智能软件自动化、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发、RFID智能导系统进行使用等相关能力,及时为智慧旅游建设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旅游专业的建设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众多高等旅游院校几乎是秉承培养“具有旅游理论知识基础,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的理念,结果出现了企业、高校、人才之间供应错位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转变育人理念,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应做到以“就业率高、行业停留率高”作为人才培养的初衷。同时,学校方面要经常关注行业发展态势,与企业进行互动交流,了解行业用人特征,尤其是关注智慧旅游背景下人才需求的特征。未来旅游行业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智慧型人才。

(二)拓宽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划分为公共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等四个模块,作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对于旅游业出现的新业态关注不够,可以适当拓宽课程体系,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智慧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增加旅游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同时适当加深信息化课程的深度,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更新性,为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三)建设“智慧型”师资队伍

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的旅游业与信息业的交集越来越多,这对于培养旅游人才的传统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懂旅游的专业教师,也要有熟悉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技能型教师。对于技能型教师,可以通过校内资源共享,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过来上课,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对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信息素养的培训,可以开展一些校内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进行兼职培训,加强智慧旅游理论方面的学习,打造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四)坚持与智慧旅游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对于目前智慧旅游人才匮乏的现状,高校可以通过与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行业签订“智慧旅游人才订单班”,共同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如山东旅院重视校企合作的作用,在2010年与同程网开设了同程班。此外,同样是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为加强校企关联性,上海旅专的电子商务班最后半年的实习都是安排在同程、途牛这样的旅游企业。这样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不但可以降低教育成本,而且还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无缝对接,此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智慧旅游企业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场所,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来说,既有改革的动力,也存在巨大的考验。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智慧旅游时代对高校旅游人才需要的急迫性,针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应制定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并编写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为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做出有效的贡献。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

[2]刘莹英.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

[3]唐永林,王亮,张志刚.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0).

[4]王格.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5).

[5]郑向敏,范向丽.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人文地理,2010(6).

[6]欧海鹰.“智慧化”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拓宽[J].人才,2013(8).

(责任编辑:武 亮)

孙 缘(1990-),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2015-03-25

G64

A

猜你喜欢
智慧旅游旅游业智慧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大数据时代黔东南州智慧旅游开发研究
京津冀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一)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