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2015-12-18 10:41陈德力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陈德力

(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衢州324000)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陈德力

(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是否能为学生所接受。面对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与信息传授者、接受者自身、信息传播方法以及接受环境等因素有关。文章试以接受理论为视角,探寻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接受理论;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容乐观。思想观念作为影响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关键,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现状,分析影响价值观接受的障碍因素,并从传授主体、接受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五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现状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缺乏深刻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高度凝练和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精神之纲。然而,调查结果显示,38.9%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了解概念而不了解具体内容;有11.1%的大学生根本“没听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1],这一数据表明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宣讲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缺乏深刻性,以致难以内化为主动践行的自觉行为。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仰缺乏坚定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正面教育,因而大部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能产生积极的认同。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思想的影响和渗透,部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出现信仰危机。调查显示,有74.8%的大学生表示意识到了西方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在强化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而且这种渗透对他们的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2]。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上出现了较多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不符的现象,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从而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呈现功利性

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彰显奉献、诚信、创新等时代精神,但价值信仰的不坚定性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现实中当涉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时,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功利色彩,例如在西部支教活动中,较多学生看重的不是通过支教平台得到的能力锻炼,而较多注重的是支教活动国家所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有调查显示“毕业以后你是否愿意到祖国需要的艰苦地方工作”选择“看工资、待遇、政策等情况而定”的占38.4%,选择“不愿意”和“不一定”的占到25.8%[3]。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时呈现出务实化和功利化的倾向。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缺乏一致性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合一,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当前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多数大学生内心也较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实践方面,却难以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主要原因为高校价值观教育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较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却没有解决好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亲身感知的困惑和社会问题反映出的缺陷等突出问题[4],存在理论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社会实践的强大价值观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仅有的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也较多停留于形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动力。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效果的因素

1、信息传授者能力水平的影响

党的政论家需要具有更多的智慧、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5]。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思政干部以及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面对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教育者自身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教育者自身信仰不够坚定、理论水平不高、道德修养不足,未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教育效果。此外,一些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上采用简单说教、灌输传授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互动性,使学生缺乏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6]。

2、信息接受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的需要支配下进行的。需要的有无、强弱及其性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接受、转化的积极性、能动性[7]。当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仅仅理解为国家和政党维护稳定的政治需要,而忽视了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导致接受需要不足。受教育者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接受力也较大程度的影响着接受效果。接受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利用已有知识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8],而今大学生喜欢网上碎片化的阅读,在校期间除专业书籍之外较少阅读其他书籍,以致自身缺少真正体会理解核心价值观真理性、先进性和感染性所需要的知识储备。

3、信息传播方法途径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已突破课堂,由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扩展至QQ群、飞信、手机、微博微信、网络BBS、论坛等等,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大大提升,教育者已不再具有传统的信息优势,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有时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速度和信息量滞后于或少于被教育者,导致在宣传教育时丧失了优先和主导地位。同时互联网强调的是互动式交流,以课堂为主阵地的传统单向度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模式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形势[9]。

4、信息传播中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上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一些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发表不健康甚至是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言论,使得大学生对主流思想信息的获取、吸收和内化缺乏动力驱动,甚至存在厌烦和抵触情绪[10]。

三、重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提高传授主体水平,提升主导能力

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力量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身形成较强的政治属性,同时还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准确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格特点,自觉运用教育规律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引导。此外,教育者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和高雅的审美趣味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同时,还要改进教育方式,实现从以往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及时疏导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困惑和疑虑,避免或减少接受障碍的发生。

2、激发接受主体主动性,增强接受动力

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自我需要是接受的动力。为此,要增强大学生价值观的接受动力,教育者应依据不同地域、专业、年级、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多样异性和层次性,在尊重差异中积极扩大价值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努力增强道德共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1]。马克思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接受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还要求受教育者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为此要增强接受动力还应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多读书,读经典书,帮助受教者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3、易化接受客体内容,提高可接受性

要真正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接受性,就要在易化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有用性”。所谓时代性体现在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可利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进行诠释。多样性就是不同地方和类型的高校可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符合区域特色和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如云南省高校就提出了自身特色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用性就是要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立足社会现实,及时消除部分社会现实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不符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以及职业发展等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4、拓宽接受媒介功能,强化接受实效

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全面多维度的,在依托课堂、网络等传统载体的同时还要极力寻求新的教育载体,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力[12]。因此,价值观教育可充分依托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教育版块的设立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重点体现交流互动的功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年轻人思维活跃,做事注重体现创意,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渗透还可借鉴四川绵竹“我的价值观”年画公益广告的做法,将地方文化元素与时代特色紧密结合,通过新颖、直观和生动的形式展现,让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深入人心。

5、优化接受环境氛围,加强舆论引导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环境保障。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氛围,并积极拓展各类实践平台,通过践行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日益突显。社会各界尤其是宣传和出版部门应传播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喉舌”作用,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扬正气、抑邪俗,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方面家长则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最终通过三位一体的联动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优良的环境土壤。

参考文献:

[1][2][3]孙莉,陈东冬·关于辽宁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分析[J].黑河学刊,2011(5).

[4]龙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探究——基于价值认同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6]周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应对策略[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7]沈状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4.

[8]程丽丽,刘洋·接受理论的接受主体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9]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朱玉泉·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

[11]张洁·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3(11).

[12]李祎妮·接受问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键[J].当代青年研究,2008(1).

(责任编辑:李昌礼)

The Rebuild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Reception Theory

Chen Del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Quzhou University, Quzhou324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value education lies in reception. Faced with the impact of the multicultural and values, the reception resul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not so satisfactory. The caus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nformation senders, recipients, propagation method of information and recep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strategies of the rebuild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reception theory.

Key words:reception theory;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1-0031-02

作者简介:陈德力(1982~),男,江西南昌人,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2年度衢州学院校级科学研究 (项目编号:KRY1216)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20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