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教材管理改革探微

2015-12-19 06:41钱毅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校

钱毅

摘 要:高校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师资、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保证所有文字教材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指导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及时到位与有效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层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学校对教材的建设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对教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教材管理体制改革

1 传统教材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模式陈旧过时,效率不高

传统教学制度下的教材管理模式是以校方管理者为中心,在教材的征订发放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浪费较大,效率低下。其缺陷具体体现在:

首先,教材购买发放具有强制性,学生缺乏选择教材的自主权。多数高校都是由教师统一规定教材,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购买使用。这种模式与现在的时代背景大不相符,与国家的减负精神背道而驰,其后果一方面侵占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优良品质。

其次,教材更新换代快,征定计划难以确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版本更新快。各出版社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出版、改版教材频率加快,品种繁杂, 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增加了教材选订的难度;二是教材订购数量品种随机性大。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各院校招生计划数与实际招生人数不符,新生入学后专业调整和重新分班等原因造成班级人数的不确定,这都使得教材供应管理工作在计划制定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导致教材预订量与实际需求数不一致。

第三,教材发放难度加大,教材原有库存积压严重。传统教材管理系统采用的是班级管理模式,由教材管理部门统一订购,按班级发放教材并结算教材款。高校实行学分制改革后,同一班级中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教材的发放由原来的班级统一领取转向灵活多变的学生个体或选修课新集体零散领取。因此,教材供应的数量变得难以把握,教材库存大量积压,加大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耗费。

1.2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适应性不强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材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供应、轻建设”的倾向,教材管理只限于制定预订计划、征订教材和供应教材范围内的工作,很少开展教材建设、教材研究与评介工作,导致教材质量不高,良莠不齐,适应性不强。

一是教材内容陈旧滞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急速地发展,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名词层出不穷,一些教材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材的知识内容陈旧不实用。另外,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使教材内容的陈旧性和滞后性显得尤为突出。

二是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目前,从省、部级到各高校均有不同形式的教材建设规划及相应的经费支持,但往往出现内容大致相同的同一教材重复立项。许多本科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片面追求教材自编率和教材自成体系等原因,在师资力量不强、未研究教材实用性的情况下,依然立项编写一些缺乏特色、缺乏新意的教材 ,使一些高质量的教材未能及时走进课堂,从而重复着低水平、低层次的教材建设。

三是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不少本科院校由于制度上的欠缺或工作没有做到位,在做完教材编写立项论证工作后缺乏教材建设管理部门的跟踪检查和监督,导致责任心不强的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过程中我行我素,对审稿专家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未能重视,以至于编写的教材在知识的适用性、先进性、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不够完善,影响了教材编写质量。

1.3 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

目前,高校教材管理机构设置普遍不够健全、合理。有的院校把教材管理变为纯商业性质的“教材服务中心”、“教材采购中心”等经营机构,忽视教材管理的研究调查和分析;有的院校虽然建立了教材建设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但不经常研究有关教材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教材建设规划与方案,也不组织策划编写和研究事宜;也有一些高校没有校级教材建设方面的组织,编写教材基本上属于民间或个人行为。

教材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性,这也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教 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教材管理者既要熟悉教材的供求规律,又要了解各学科教材的变革发展及其最新的动态。目前,高校教材管理人员里从事多年教材管理工作的有经验的老同志即将离退,许多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搞这类繁琐的工作,从而造成了人员缺、素质低的局面。还有许多高校对教材管理人员关心不够,致使教材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体制中普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新时期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的建议

当前高校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管理体制也产生了重大变革。教材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种变革中显示出许多新的特点,遇到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教材管理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教材管理改革的方法和举措,以适应教学改革以及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2.1 转变教材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

传统的教材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实践证明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建立起一种为学生服务为中心的教材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才能更好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

第一,建立科学的教材管理思想。学校领导应当重视教材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教材管理工作。与此同时,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收收发发”的单纯供应型转变为“編、研、选、供”现代综合管理型,把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变成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教材工作规律的一门管理科学,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材服务理念。高校教材管理工作要从传统模式中的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变为服务学生为中心,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充分尊重教材使用者的需求,灵活征订和发放,把方便学生用书和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作为教材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第三,转变教材建设工作的观念。教材建设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紧密相关,学校应把教材建设工作列为学校重要议题之一,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教材工作,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建立起教材建设与教材研究是需要广大教师一起来参与才能做好的理念。

第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材供销模式。教材管理工作应结合自身特点,由过去单纯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在保证教学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合理、合法的购销活动,走管理、销售、服务一体化之路,为教材的计划、订购和供应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例如,教材管理部门可以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并引进教材供应大型图书批发商, 与出版社、书商之间签订灵活的供销服务一体化合同,把每学期初的学生教材发放和剩余教材清退作为购销供货合同的服务条款,这样既兼顾了供应商和学生的利益,又能让教材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防止了积压和浪费。

2.2 建立教材建设、评价、跟踪相结合的制度,实现教材管理的规范化

第一,深入开展教材研究活动,抓好教材建设工作。教材研究工作是做好高校教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在各学院乃至各专业成立教材研究小组,在编写教材之前对已经出版并使用过的教材进行研究,找出现有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对于不具备自己编写条件的课程,应积极选用外校编写的质量较高的教材。学校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强调教材主编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特色,不断推陈出新,使课程内容始终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前沿;应坚持老中青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的优势,又要注意鼓励年富力强、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参与到教材建设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教材建设梯队。

第二,建立科学、适用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监控机制。

构建客观公正、科学严謹的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是促进教材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应制定出教材编写、使用、评价与评优制度,使教材编写和选用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还应加强教材监管机制,建立以教材委员会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教材的预订、采购、发行行为均由教材委员会来审核,教材科向教材委员会提供教材建设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以方便其管理。

第三,健全高校教材管理机构,完善教材管理制度。

高校必须对各级教材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分工都有明确的落实和安排,使之做到各行其责,各施其职,形成教材管理的职能性网络:首先,各高校应成立以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及各教学部门负责人为主组成的教材工作委员会,以此作为学校教材建设研究及教材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其次,教材科作为办事机构要明确其职能,承担起学校教材建设、教材研究及教材管理的日常管理任务;最后,做到管理方法制度化,使每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3 加强电子网络化建设,实现教材改革的高效化

教材管理必须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和校园网络系统,对教材使用的各种信息进行搜索、获取、快速处理、传输、交换和及时反馈的过程,这是实现高校教材管理高效化的重要保障

一是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与数字化。为了推进教学改革,各高校应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抓好电子和网络教材的建设工作,正确处理好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文字教材与软件教材之间的关系,加强纸质教材与电子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样化。学校要投入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建立校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促进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从而提升教材建设水平。

二是实现教材管理手段信息化。由于近年来高校专业门类和课程种类不断增加,加上课程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难以应付工作,而必须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把教材管理者从繁琐低效的传统手工管理中解脱出来,将教材管理步入现代化管理的快车道。

三是选用合适的教材管理软件。教材管理部门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教材管理软件, 或是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发专门的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建立教材管理系统,实现系统网络化管理。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优势,让教师、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随时随地查询、预订和购买到自己需要的教材和用书,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大力推广介绍优秀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展对使用教材进行质量跟踪、信息反馈等活动,将教师、学生对所使用教材的意见进行搜集,从而实现教材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2.4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实现工作队伍专业化

高校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办学层次,引进和培养专业管理人员,使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实现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具体来说,教材管理人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素质:

第一,树立系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教材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构成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系统。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在明确自己职责范围的同时,必须对整个系统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目标一致、各负其责。同时,教材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型工作,因此教材管理者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急学生所急,想教学所想,把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将高水平的管理与优质的服务统一起来。

第二,注重理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除了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外,教材管理者还要用理论武装自己,熟悉市场信息学、图书发行学、版本学、目录学、仓储学、分类学等基本业务知识,关注收集国内外专业学科发展、专业调整、教学改革、重点课程建设等影响教材建设的动态信息,了解掌握国家对教材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教育改革和学科发展的趋势,懂得高校的教学运行规律、科学管理的方法以及教材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工作主动性强、时效性高。

第三,熟悉专业设置,提升业务能力。教材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本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对于各专业课程结构及课时分配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避免出现教材内容与所开课时数不配套或所选教材与专业需要不相符现象,使教材使用与实际专业要求相符合,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校教材管理改革过程中,教材管理者要从主观上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只要教材管理者不断挖掘发挥现有管理优势,克服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校教材管理必将走向一条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昌明,陈玲珠 对高校教材选用之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出版),2006,26(2)

[2] 王振鹏, 对我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再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3,6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